以下内容来自书籍——原文摘抄 ——部分来自网络搜索
【 茭瓜脯 】
原文:
--- 茭瓜入酱,取起风干,切片成脯,与笋脯相似。
--- 把茭瓜放进酱料中腌制一下,再将茭瓜取出来风干,切成片制成菜干,味道与笋干很类似。
注释:
【 茭瓜 】:别称:茭瓜、白瓜、角瓜。(茭瓜竟然是西葫芦?!)
--- 西葫芦(Cucurbita pepo L.)一年生蔓生草本;茎有棱沟。叶柄粗壮,被短刚毛;叶片质硬,挺立,三角形,弯缺半圆形,上面深绿色,下面颜色较浅,叶脉两面均有糙毛。卷须稍粗壮。雌雄同株。雄花单生;花梗粗壮,有棱角,被黄褐色短刚毛;花萼裂片线状披针形;花冠黄色,顶端锐尖;雄蕊花丝长15毫米,花药靠合。雌花单生,子房卵形。果梗粗壮,有明显的棱沟,果蒂变粗或稍扩大。果实形状因品种而异;种子卵形,白色,长约20毫米,边缘拱起而钝。
--- 原产北美洲南部,中国于19世纪中叶开始从欧洲引入栽培,世界各地均有分布。西葫芦含有较多维生素C、葡萄糖等营养物质,具有除烦止渴、润肺止咳、清热利尿、消肿散结的功效。果实作蔬菜。
图片来自网络:
----------------
【 吐蛈 → tiě 】
原文:
--- 吐蛈出兴化、泰兴。有生成极嫩者,用酒酿浸之,加糖则自吐其油,名为泥螺,以无泥为佳。
--- 吐蛈产自兴化、泰兴一带。有初生非常嫩的吐蛈,用酒酿浸泡,加糖之后它就会自己吐出它的油,称为泥螺,吐蛈以没有泥的比较好吃。
注释:
【 吐蛈 】:tiě , 泥螺,古称吐铁。
--- 泥螺,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后鳃亚纲、头楯目、阿地螺科、泥螺属(泥螺属仅有泥螺一种),为太平洋西岸海水及咸淡水特产的种类。我国主要在宁波和辽宁的东港产泥螺。体呈长方形,头盘大而肥厚,外套膜不发达。侧足发达,遮盖贝壳两侧之一部分。贝壳呈卵圆形,幼体的贝壳薄而脆,成体较坚硬、白色,表面似雕刻有螺旋状环纹,内面光滑,有黄褐色外皮。无螺塔和脐、无厣。
--- 泥螺,古称吐铁。据明·万历"温州府志"记载:"吐铁一名泥螺,俗名泥蛳,岁时衔以沙,沙黑似铁至桃花时铁始吐尽"当今在温州称泥糍,系其生长在泥涂中。闽南称"麦螺蛤"因其盛产于麦熟季节。在江、浙、沪一带称黄泥螺因其贝壳为黄色和黄褐色。加工腌渍的卤液亦呈黄色或淡黄色而得名。潮汕地区的"钱螺鲑"是用泥螺腌制的。"钱螺鲑"是一种潮汕生腌海鲜。潮语中的"鲑"是指用盐、鱼露、酱油等腌制的小海鲜。钱螺是潮汕近海滩涂里的一种小小贝类,椭圆螺状,长一厘米左右,壳薄而脆。
--- 泥螺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后鳃亚纲头楯目阿地螺科。外壳呈卵圆形, 壳薄脆,其壳不能包住全部身体,腹足两侧的边缘露在壳的外面,并且反折过来遮盖了壳的一部份。体长方形,拖鞋状头盘大,无触角。壳无螺塔。
--- 泥螺壳薄而脆,成贝体长40mm左右,宽约12~15mm,在中国南北沿海均有分布。泥螺是潮间带底栖动物,生活在中低潮区泥沙质或泥质的滩涂上,退潮后在滩涂表面爬行,在阴雨或天气较冷时,潜于泥沙表层1~3cm处,不易被人发现,日出后又爬出觅食,以底栖藻类、有机碎屑、无脊椎动物的卵、幼体和小型甲壳类等为食。
--- 泥螺以桃花盛开时所产的质量最佳,此时泥螺刚刚长发,体内泥螺 炒泥螺无泥,且无菌,味道也特别鲜美。
--- 中秋时节所产的"桂花泥螺",虽然比不上农历三月时的"桃花泥螺",但也粒大脂丰,极其鲜美。泥螺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磷、铁及多种维生素成份。泥螺营养丰富,又具一定医药作用。
加工方法:醉螺
醉泥螺,又叫醉螺,味道香甜而且脆嫩,又咸又鲜,味道很是独特。加工的主要方法是:
1、选料:选体大壳薄、腹足肥厚、体内无沙、足红口黄、满腹藏肉、无破壳的泥螺为加工原料。以仲夏前后,泥螺格外脆嫩肥满时,为采捕、加工的黄金季节。
2、盐浸:将选好的泥螺放入桶中,加20%--23%的盐水(波美度为24),迅速搅拌均匀,直至产生泡沫为止。然后,静置3小时--4小时。
3、冲洗:将盐水浸泡过的泥螺捞起,摊放在筛上,用清水冲洗干净,并稍干燥。
4、腌制:洗净的泥螺再放入桶中,加入20%--22%的盐水,搅拌均匀。第二天,盖上竹帘,压上石头,不使泥螺从盐水中浮起。腌制时间约半个月左右。
5、分级:将腌制好的泥螺从桶中捞起,按规格分级,分别装入不同的坛、罐中。每个坛、罐不能装得太满,以便加卤。
6、制卤:将腌制泥螺的盐水倒入锅中,加适量茴香、桂皮、姜片等,煮沸10分钟,经冷却、过滤,即为卤汁。
7、加料:向泥螺坛、罐中加入卤汁至淹没泥螺,并加入泥螺重量5%的黄酒。
8、密封:将加料后的泥螺坛、罐密封好,存放10天,即成品,就可以贮存或者出售了。
-------------
【 酱石花 】
原文:
--- 将石花洗净入酱中,临吃时再洗。一名“ 麒麟菜 ”。
--- 将石花菜清洗干净之后放入酱料中,要吃的时候再把酱料洗掉。这道菜又叫“ 麒麟菜 ”。
注释:
【 石花 】:石花菜,石花菜科石花菜科属藻类丛生植物,茎干较矮,紫红色,表面光滑无毛,呈矮圆柱形;根较细,布满毛枝,也为紫红色;花朵较小,淡紫色,呈多边形,花瓣数较少;果实较小,黑褐色,呈圆球形,表壳较软;花期4—5月;果期6—7月。 石花菜名称首载于《本草纲目》中:“石花菜生南海砂石间,高二三寸,状如珊瑚。”
--- 石花菜原产于太平洋地区,在中国分布于黄海、渤海等地区,太平洋沿岸的美国、墨西哥、智利和朝鲜等地也有分布,多生于中潮带或低潮带的岩石上。石花菜喜光喜热,不耐寒,喜生在水质清净、潮流畅通、盐度较高的海区,选择土壤盐度较高的海区生长。 石花菜繁殖方法主要有营养繁殖和孢子繁殖,营养繁殖较复杂,多采用孢子繁殖。
--- 《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石花菜:“味甘、咸,大寒,滑,无毒,主去上焦浮热,发下部虚寒。”石花菜具有清肺化痰、凉血止血、滋阴降火等功效,主治肺热咳痰、肠燥便秘等病症。 石花菜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多糖类物质和多种维生素,食用价值较高。 石花菜也可用作装裱剂,装裱后的书画手感绵软、平服,因此深受当地书画艺术家的青睐。 郭璞《海赋》中“所谓水物,则玉珧海月,土肉石华”表达了石花菜色香俱全的特性。
--- 石花菜名称首载于《本草纲目》中:“石花菜生南海砂石间,高二三寸,状如珊瑚。”
--- 石花菜是红藻的一种,在中国各大海域都可以见到它们的身影。石花菜生长在浅水区的礁石上,颜色有紫红色、棕红色、淡黄色等,因为它们的形状好像珊瑚一样,所以也叫草珊瑚。除此之外,石花菜还有很多别的名字,在渤海沿海地区,石花菜被叫作牛毛菜、冻菜,在福建地区则被简称为“石花”或者是“红丝”。当听到这些名字的时候,要知道它所说的都是石花菜 。石花菜通体透明,长得像小树一样,有很多不规则的分支。石花菜还因其样子被人们形象地称为鸡脚菜、鹿角菜。
食用价值:石花菜
--- 石花菜作为食用海藻植物在中国历史已经十分悠久,有数百年历史。石花菜不单单可以作为海鲜蔬菜,也是一种消暑的佳肴,石花菜放在太阳下暴晒使其褪色,再放入锅中熬煮,藻体内的半乳糖胶充分溶于水中,趁热过滤,在经过一道道复杂的工艺,制作成半透明的、又轻又脆的粉条,人们称之为“洋菜”。
图片来源于网络:泡发后的石花菜。
-------------
【 石花糕 】
原文:
--- 将石花熬烂作膏,仍用刀划开,色如蜜蜡。
--- 将石花熬煮到烂熟之后,制成膏状,吃的时候就用刀子划开,颜色像蜜蜡一样。
图片来自网络:
--- 搜索了一下,标有石花糕名的图有很多,除了色泽和点缀,其他与下图类似。
------------------
【 小松菌 】
原文:
--- 将清酱同松菌入锅滚热,收起,加麻油入灌中。可食二日,久则味变。
--- 将酱油和松菌一起放进锅子中煮熟,等到收汁之后就可起锅,再加入麻油,一起放进罐子里。可以吃两天,时间久了味道会变。
注释:
【 松菌 】:松茸,学名松口蘑,别名松蕈、合菌、台菌,隶属担子菌亚门、口蘑科,是松栎等树木外生的菌根真菌,具有独特的浓郁香味,是世界上珍稀名贵的天然药用菌,我国二级濒危保护物种。松茸好生于养份不多而且比较干燥的林地,一般在秋季生成,通常寄生于赤松、偃松、铁杉、的根部。我国主要产茸区有香格里拉产茸区、楚雄产茸区和延边产茸区等地区,其中香格里拉产茸区占全国总产量的70%,是连续30年的松茸出口冠军。
--- 松茸是一种纯天然的珍稀名贵食用菌类,被誉为"菌中之王"。相传1945年8月广岛原子弹袭击后,唯一存活的多细胞微生物只有松茸,目前全世界都不可人工培植。它长在寒温带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山林地。
--- 宋代《经史证类务急本草》有过记载。研究证明,松茸富含蛋白质,有18种氨基酸,14种人体必需微量元素、49种活性营养物质、5种不饱和脂肪酸,核酸衍生物,肽类物质等稀有元素。另含有3种珍贵的活性物质,分别是双链松茸多糖、松茸多肽和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抗癌物质-松茸醇,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天然药用菌类。松茸秋季的8月上旬到10月中旬采集、食用。有特别的浓香,口感如鲍鱼,极润滑爽口。
--- 松茸名称的由来历史悠久,最早源于我国。大松菌约7000年前,松茸诞生于我国横断山脉的香格里拉原始森林中。到了宋哲宗元佑年间(1082~1094),唐慎微著《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业已启用,因该菌生于松林下,菌蕾如鹿茸,故名松茸。宋代陈仁玉著的《菌谱》中称此菌为松蕈,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把松蕈列在香蕈条下,又称台蕈、合蕈,后经小林义雄考证,认为松蕈即松茸(TricholomaMatsutake)
濒危物种:
--- 松茸对生长环境要求极为苛刻,生长过程也极为缓慢,一般需要5~6年。目前,全世界尚无人工栽培的成功先例。日本在松茸的人工栽培研究上处于世界前沿,从上世纪初研究至今,仍无法实现人工栽培。
--- 近年来,由于环境的恶化和大规模掠夺式的采集,野生松茸资源日渐枯竭,全球松茸产量逐年递减,其经济价值不断攀升。
形态特征:
--- 鲜松茸形若伞状,色泽鲜明,菌盖呈褐色,菌柄为白色,均有纤维状茸毛鳞片,菌肉白嫩肥厚,质地细密,有浓郁的特殊香气。
生长条件:
松茸对生长环境的要求非常苛刻,它只能生长在没有松菌任何污染和人为干预的原始森林中,孢子必须和松树的根系形成共生关系,而且共生树种的年龄必须在50年以上,才能形成菌丝和菌塘,同时需要依赖柏树、栎树等阔叶林提供营养支持,才能形成健康的子实体。
--- 松茸在出土前,必须得到充足的雨水,出生后必须立即得到充足的光照,另外温度、虫伤、人为暴力采集对菌丝的伤害等因素对松茸的生长也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可以说每一支松茸的诞生都是造物的奇迹。
生长过程:
--- 松茸的生长分为4个阶段:孢子形成菌丝,菌丝形成菌根,菌根孕育出子实体,子实体散播孢子,整个过程需要5~6年时间。当一支松茸开始衰老时,它会散播出400亿个孢子。这些孢子随风飘荡,只有落在松树根系下的那些能够存活,并随着雨露沉入浅层土中,吸收根系附近的养分,长出菌丝。菌丝会逐渐增多并形成菌根,在经历了5~6年的时间后,菌根处会长出一支子实体,这就是我们常言所讲的松茸,子实体会迅速长大然后迅速衰老,开始新的一轮循环。
寿命:
--- 松茸的寿命极短,子实体从出土到成熟,一般只需要7天时间,子实体成熟48小时后,松茸会迅速衰老,把体内的营养反哺给松树的根系和土壤,自身营养十不存一,表面会出现开裂、脱膜、脱朵等状态,被称之为老茸。
珍稀性:
--- 近年来,全球松茸产量逐年递减,我国鲜松茸的平均年产量目前仅为2000吨,除去老茸、幼茸、残茸和产地不好的单叶林松茸,优质松茸不足1000吨,全部加工成干品约为60吨,比冬虫夏草的产量少了很多。其中,长度超过16cm的松茸不足1吨。有专家呼吁,如不迅速加强对松茸资源的保护,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永远失去松茸这一珍稀物种。
松茸与姬松茸:
--- 姬松茸不是松茸。根据我国真菌名录记载,松茸的正松菌式名称是松口蘑,属于担子菌门,口蘑科,而姬松茸原产于巴西,正式名称是巴西蘑菇,属于伞菌科,和松茸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真菌。松茸是一种天然药用菌,营养价值极高,其成分中包含多种只有松茸才有的活性物质,因此在国际上被广泛用于制作药品、保健品和化妆品,至今仍然无法人工栽培,是我国二级濒危保护物种。
--- 巴西蘑菇是一种可以人工栽培的食用菇,价值较低,市场价一般是松茸的30分之一,由于全世界只有中国把巴西蘑菇叫做姬松茸,名字和松茸混淆,导致很多人将姬松茸误认为松茸,结果许多关于姬松茸的营养价值介绍实际上写的都是松茸,夸大了姬松茸的价值。姬松茸从各个角度来看都和松茸不同,从形状和气味来看,松茸的脚帽匀称,不会上大下小,姬松茸很明显是帽大脚小,很不均匀;姬松茸的外形是黑帽白脚,而松茸的整体呈红板栗色;松茸的气味是清香的,而姬松茸的气味比较刺鼻。
松茸与花松茸:
--- 花松茸产季和松茸相同,形状极为相似。味觉上,花松茸有一种刺鼻的味道,而鲜松茸有一种独特的香气;口感上,花松茸吃起来没韧劲,像地瓜比较脆,而松茸吃起来很有韧劲。
品质影响因素:
1.鲜干松茸的品质区别。
--- 松茸的珍贵在于鲜,只有鲜松茸才能保持完整的营养和鲜美的口感。将鲜松茸加工制干后就是干松茸,而在加工过程中,珍贵的活性营养物质会大量流失,如松茸多糖、松茸多肽和松茸醇等。研究证明,松茸在超过100度和低于零下100度的温度下,其活性营养物质会迅速流失或变质,所以烘干工艺和冻干工艺都会破坏鲜松茸的营养。因此,在全球范围内,大松茸通常都是在新鲜的状态下被食用。
2.保鲜方法对品质的影响。
--- 松茸含有49种活性营养物质,由于活性物质极易流失和变质,用松菌一般的方法长期保存鲜松茸,松茸会出现发酸、发黄等现象,所以松茸的保鲜一度是世界性难题。不论是烘干还是冻干(超过100℃和低于零下100℃),松茸所含的营养物质都会大量流失,所以一般消费者会采用普通冰箱冷冻的方式来保鲜松茸,但是这样也不过是将新鲜度延长5天左右,仍然有变质的危险。
3.产地对品质的影响。
--- 产地是决定松茸品质的核心要素,受海拔高度、森林树种、树龄、土壤、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不同产地的松茸品质相差很大。目前,国际市场公认的中国优质产茸区有香格里拉产茸区和延边产茸区,其中香格里拉松茸产于横断山脉的原始混生林中,品质优良,一直居中国松茸出口之冠。
4.松茸大小和品质的关系。
--- 松茸越大,品质越好。因为在同一时间内松茸能长多大,由生长的土壤养分多少和菌丝的品质共同决定,因此松茸长得越大,营养含量越高。松茸在我国是二级濒危保护物种,国家规定:长度为5cm以下的松茸为幼茸,营养尚未成熟,不得采集。
5.生长时间和品质的关系。
--- 茸龄是决定松茸品质的分水岭。松茸的子实体从出土到成熟,通常只需要7天,子实体成熟48小时后,松茸会迅速衰老,把体内的营养反哺给松树的根系和土壤,自身营养十不存一,被称之为老茸。老茸一般是用来做干片或作为火锅涮片,仅有美食价值。
6.虫伤对品质的影响。
--- 松茸在生长过程中会散发出一种独特的香气,进而吸引各类昆虫前来啃咬。有虫伤的松茸,有一部分的养分会被昆虫吸收,这会对松茸的品质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没有虫伤的松茸,营养和口感都更好。
7.品质和形状的关系。
--- 松茸对生长环境的要求非常苛刻,养分不足、出生前雨水不足、出生后光照不充分等原因均会让松茸变得畸形和瘦弱,这样的松茸会占到30%以上。帽茎相当、健壮有力的品相是松茸内在营养充分的外在体现。
8.松茸的品质与分级标准。
--- 鲜松茸在国际市场上分为48个等级,在国内市场遵循国家标准,分为4个等级,5A鲜松茸标准是松茸史上最高的品质标准,在100支出口级的松茸里,只有30支能达到5A标准。最高等级的松茸又被称为熙茸。
查产地:
--- 中国很多地区都产松茸,但各地区松茸的品质差异巨大,价松菌格最高相差数十倍。目前国际市场公认的中国优秀松茸主要来自香格里拉。香格里拉产茸区包括迪庆产茸区、部分西藏产茸区和四川甘孜州产茸区,年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70%,因自然环境适宜,那里的松茸品质最好,肉质紧密有弹性,香气十足,颜色呈淡黄色或米白色,几乎每年的松茸产出都会出口,国内难得一见。
--- 消费者在购买松茸时,可以通过手指按压、闻气味、看颜色等方法来判断产地,如果无法判断松茸的产地,必须要求商家出具国家颁发的原产地认证文件,这样可以确保能够买到正宗松茸。
看颜色:
--- 松茸发黄或过黄很可能是变质松茸或加入了亚硫酸盐,食用此类松茸对人体有害。
闻气味:
--- 品质好的松茸闻起来有一种独特的香气,而闻起来没有香味的松茸相对次之,完全没有香气的松茸不能食用。
看品相:
--- 双叶林中生长的松茸健壮有力,如果很畸形或瘦弱,一般为单叶林松茸,营养相对较差。当然,因为松茸是完全自然生长,所以形状各异属正常现象。
观水分:
--- 水份很多的松茸是泡水茸,在保鲜过程中,水份会伤害松茸的活性营养和纤维。
品味道:
--- 好松茸吃起来比较劲道,有一股淡淡的香甜味,如果出现发酸或口感过于绵软,说明做法有问题或者已经变质。
鉴茸龄:
--- 松茸生长超过48小时,帽上就会开始出现裂纹,之后会开朵、脱帽,这样的松茸是老茸,老茸基本没有营养。
分规格:
--- 松茸越大,营养越好。因为松茸在同一时间内能长多大,是由土壤的养分多少和菌丝的品质决定的。所以松茸越大,营养越充足。另外,由于松茸的功效和食用量有关,因此松茸越大,功效见效就越快,效果也越好。
察茸伤:
--- 松茸在生长过程中会散发一种独特的香气,森林里的虫子较多,所以一半以上的松茸都会有虫伤,虫伤会破坏松茸的完整度,所以虫伤越少,就代表松茸的品质越好。
松茸保鲜法:运输保鲜法
--- 鲜松茸的保鲜期为2天,极限期限是3天,长距离的保鲜运输一般均采用专用冷链车和航空运输方式,运输包装要求严格,不仅要封闭隔热,同时要加冰袋降温,运输时间一般不能超过24小时,否则鲜松茸会发生变质。在国内,采用专用生物冰保鲜冰袋可以使运输在途时间延长到48小时,这增强了松茸在国内市场的流通能力。
家庭存储保鲜法:
--- 鲜松茸在家庭常温下的存储一般不能超过2天,放在冰箱冷冻室内储存,保存期可以延长3~5天时间,超过这个时间,松茸的活性营养会发生变质,香气会迅速消失,颜色会发黄,口感会发酸,经过细胞休眠保鲜技术处理过的鲜松茸,在冰箱冷冻柜里可以保存6~8个月。
保鲜的重点:
--- 国家规定冰鲜松茸的最长保质期为24个月,事实上绝大部分的产品都会在保质期内发生变质、颜色发黄、口感发酸,主要的原因是保鲜温度达不到-23°C及以下,以及在运输过程中产生温度的变化。将松茸在不同的存储地点间进行转移,必须保证出库温度、在途温度、入库温度保持一致,温度的变化会影响松茸的品质。
松茸食用方法:
--- 松茸的吃法很简单,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采用最朴素的烹饪方式,如此便能完整地保留松茸的美味与营养。
鲜松茸的滋补吃法:
--- 滋补是一种追求营养的吃法,好的滋补吃法,应当对松茸的营养破坏最少。因此,最常见的滋补吃法有两种:蒸食、煲汤。
--- 蒸食、煲汤时应当选择可调节温度的隔水炖锅,因为松茸在超过100度的环境中,其49种活性营养物质会不断蒸发,随水蒸气流失,使用可调节温度的隔水炖锅,将温度控制在90度以内,便可最大限度保存松茸的营养。如果煲汤,但是家中又没有隔水炖锅,可以先把汤煲好,然后再放入松茸切片,文火煲30分钟即可,这样松茸的活性营养能被完整地保留,滋补价值最好。
这一篇应该是截止目前最为详细的一篇吧;
---------------
【 萝卜 】
原文:
--- 萝卜取肥大者,酱一二日即吃,甜脆可爱。有候尼能制为鲞( xiǎng ),剪片如蝴蝶,长至丈许,连翩不断,亦一奇也。承恩寺有卖者,用醋为之,以陈为妙。
--- 挑选较为肥大的萝卜,用酱腌一两天就可以吃,味道甜脆可口。有一个姓侯的女尼姑,能将萝卜做成干菜,剪出来的萝卜像蝴蝶的形状,有一丈多长,片片相连,连续不中断,也是一种奇观。承恩寺有卖萝卜,用醋腌制,腌制的时间越长越好吃。
注释:
【 萝卜 】:白萝卜,根茎类蔬菜,十字花科萝卜属植物。根据营养学家分析,白萝卜生命力指数为5.5555,防病指数为2.7903。至今种植有千年历史,在饮食和中医食疗领域都有广泛应用。清乾隆庚午年(公元1750年)编修的《如皋县志》载:"萝卜,一名莱菔,有红白二种,四时皆可栽,唯末伏初为善,破甲即可供食,生沙壤者甘而脆,生瘠土者坚而辣。"其色白,属金,入肺,性甘平辛,归肺脾经,具有下气、消食、除疾润肺、解毒生津,利尿通便的功效。主治肺痿、肺热、便秘、吐血、气胀、食滞、消化不良、痰多、大小便不通畅等,白萝卜很适合用水煮熟后,喝萝卜水,放点白糖,可以当做饮料饮用,对消化和养胃有很好的作用。
医用价值:
--- 白萝卜是一种常见的蔬菜,生食熟食均可,其味略带辛辣味。现代研究认为,白萝卜含芥子油、淀粉酶和粗纤维,具有促进消化,增强食欲,加快胃肠蠕动和止咳化痰的作用。中医理论也认为该品味辛甘,性凉,入肺胃经,为食疗佳品,可以治疗或辅助治疗多种疾病,本草纲目称之为"蔬中最有利者"。所以,白萝卜在临床实践中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 如今,"如皋萝卜"凭着自身皮薄、肉嫩、多汁,味甘不辣,木质素少,已经蜚声海内外。"萝卜响,咯嘣脆,吃了能活百来岁"等谚语也早就随着如皋萝卜流传开来。
形态特征:
--- 萝卜一、二年生草本。根肉质,长圆形、球形或圆锥形,根皮绿色、白色、粉红色或紫色。茎直立,粗壮,圆柱形,中空,自基部分枝。基生叶及茎下部叶有长柄,通常大头羽状分裂,被粗毛,侧裂片1~3对,边缘有锯齿或缺刻;茎中、上部叶长圆形至披针形,向上渐变小,不裂或稍分裂,不抱茎。
--- 总状花序,顶生及腋生。花淡粉红色或白色。长角果,不开裂,近圆锥形,直或稍弯,种子间缢缩成串珠状,先端具长喙,喙长2.5~5厘米,果壁海绵质。种子1~6粒,红褐色,圆形,有细网纹。
《 吃萝卜的禁忌 》
--- 俗话说“ 冬天的萝卜赛人参 ”。白萝卜是冬天的时令食物,含非常多的营养成分,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D及维生素E,属于寒凉的蔬菜。萝卜有消食、除痰润肺、清热生津、消除积滞之气等功效,特别适合大便不通常、胃胀、胃酸逆流、咳嗽痰多的人食用。
--- 萝卜适合与豆腐、猪肉一起吃,但不适合与人参( 会减低补益功效 )、红萝卜( 其酵素会破坏白萝卜中的维生素 )、木耳( 容易导致皮肤过敏 )、菠萝( 会诱发甲状腺肿大 )、柿子( 会诱发甲状腺肿大 )。
-----------------
【 酱王瓜 】
原文:
--- 王瓜初生时,择细者腌之入酱,脆而鲜。
--- 在王瓜刚生长的时候,选择细的王瓜放进酱料中腌制,口感脆而且味道鲜美。
注释:
【 王瓜 】:葫芦科,栝楼属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纸质叶片,轮廓阔卵形或圆形,叶基深心形,上面深绿色,背面淡绿色,细脉网状;叶柄纵条纹,花雌雄异株。花梗短,稀无小苞片;花萼筒喇叭形,花冠白色,花丝短,雌花单生,子房长圆形,花萼及花冠与雄花相同。果实卵圆形、5-8月开花,8-11月结果。
--- 中国华东、华中、华南和西南均有分布。生于山坡疏林中或灌丛中等处。果实、种子、根均可供药用,中药名分别为:王瓜、王瓜子、王瓜根;其中,王瓜具有清热,生津,化瘀,通乳之功效。
形态特征:
--- 王瓜多年生攀援藤本;块根纺锤形,肥大。茎细弱,多分枝,具纵棱及槽,被短柔毛。叶片纸质,轮廓阔卵形或圆形,长5-13(-19)厘米,宽5-12(-18)厘米,常3-5浅裂至深裂,或有时不分裂,裂片三角形、卵形至倒卵状椭圆形,先端钝或渐尖,边缘具细齿或波状齿,叶基深心形,弯缺深2-5厘米,上面深绿色,被短绒毛及疏散短刚毛,背面淡绿色,密被短茸毛,基出掌状脉5-7条,细脉网状;叶柄长3-10厘米,具纵条纹,密被短茸毛及稀疏短刚毛状硬毛。卷须2歧,被短柔毛。
--- 花雌雄异株。雄花组成总状花序,或1单花与之并生,总花梗长5-10厘米,具纵条纹,被短茸毛;花梗短,长约5毫米,被短茸毛;小苞片线状披针形,长2-3毫米,全缘,被短柔毛,稀无小苞片;花萼筒喇叭形,长6-7厘米,基部径约2毫米,顶端径约7毫米,被短茸毛,裂片线状披针形,长3-6毫米,宽约1.5毫米,渐尖,全缘;花冠白色,裂片长圆状卵形,长14-15(-20)毫米,宽约6-7毫米,具极长的丝状流苏;花药长3毫米,药隔有毛,花丝短,分离;退化雌蕊刚毛状。雌花单生,花梗长0.5-1厘米,子房长圆形,均密被短柔毛,花萼及花冠与雄花相同。形、卵状椭圆形或球形,长6-7厘米,径4-5.5厘米,成熟时橙红色,平滑,两端圆钝,具喙;果柄长5-20毫米,被短柔毛。
--- 种子横长圆形,长7-12毫米,宽7-14毫米,深褐色,两侧室大,近圆形,径约4.5毫米,表面具瘤状突起。花期5-8月,果期8-11月。
近种区别:
--- 王瓜该种与全缘栝楼(Trichosanthes ovigeraBl.)相似,但后者的小苞片披针形或倒披针形,较大,中上部具粗齿;花萼裂片三角状卵形;种子两侧室较小,中央环带宽而隆起。
产地生境:
--- 产于中国华东、华中、华南和西南地区。分布于日本。生于海拔 (250-) 600-1700米的山谷密林中或山坡疏林中或灌丛中。
-------------
【 乳腐 】
原文:
--- 乳腐,以苏州温将军庙前者为佳,黑色而味鲜。有干、湿二种,有虾子腐亦鲜,微嫌腥耳。广西白乳腐最佳。王库官家制亦妙。
--- 豆腐乳,以苏州温将军庙前卖的品质最好,颜色黝黑而且味道十分鲜美。有干的和湿的两类。有一种虾子腐乳也很鲜美,只是略微有点腥味。广西的白乳腐最好吃。王库官家制作的也很不错。
注释:
【 乳腐 】:1.乳制食品名。也称乳饼。2.即豆腐乳。
--- 腐乳又称豆腐乳,是中国流传数千年的汉族传统民间美食,因其口感好、营养高,闻起来有股臭,吃起来特别的香味深受中国老百姓及东南亚地区人民的喜爱,是一道经久不衰的美味佳肴。
--- 腐乳通常分为青方、红方、白方三大类。其中,臭豆腐属"青方"。"大块"、"红辣"、"玫瑰"等属"红方"。 "甜辣"、"桂花"、"五香"等属"白方"。
代表产品:
白腐乳:
--- 以桂林腐乳为代表。桂林豆腐乳历史悠久,颇负盛名,远在宋代就很出名。是传统特产"桂林三宝"之一。 桂林腐乳从磨浆、过滤到定型、压干、霉化都有一套流程,选材也很讲究。制出豆腐乳块小,质地细滑松软,表面橙黄透明,味道鲜美奇香,营养丰富,增进食欲,帮助消化是人们常用的食品,同时又是烹饪的佐料。1937年5月,在上海举行的全国手工艺产品展览会上,桂林腐乳因其形、色、香、味超群出众而受到特别推崇,并从而畅销国内外。1983年,被评为全国优质食品。白腐乳蜚声海外,受到港澳、东南亚及日本人的欢迎。
红腐乳:
--- 红腐乳从选料、到成品要经过近三十道工艺,十分考究。腐乳装坛后还要加入优质白酒继续沁润,数月后才能开坛享用,是最为传统的一种腐乳。红腐乳的表面呈自然红色,切面为黄白色,口感醇厚,风味独特,除佐餐外常用于烹饪调味品。制造红腐乳的原料除黄豆外还有芋类。其成分亦含有较多的蛋白质,以色正、形状整齐、质地细腻、无异味者为佳品。
青腐乳:
--- 就是臭豆腐乳,也叫青方,是真正的"闻着臭、吃着香",的食品,有的人就好这一口。以北京百年老店王致和所产的为代表,发明人是安徽人王致和,这里还有个故事:王父在家乡开设豆腐坊,王致和幼年曾学过做豆腐,名落孙山的他在京租了几间房子,每天磨上几升豆子的豆腐,沿街叫卖。时值夏季,有时卖剩下的豆腐很快发霉,无法食用。
--- 他就将这些豆腐切成小块,稍加晾晒,寻得一口小缸,用盐腌了起来。之后歇伏停业,一心攻读准备再考,渐渐地便把此事忘了。秋天,王致和打开缸盖,一股臭气扑鼻而来,取出一看,豆腐已呈青灰色,用口尝试,觉得臭味之余却蕴藏着一股浓郁的香气,虽非美味佳肴,却也耐人寻味,送给邻里红腐乳品尝,都称赞不已。 流传至今已有300多年。臭豆腐曾作为御膳小菜送往宫廷,受到慈禧太后的喜爱,亲赐名"御青方"。
特殊品种:
--- 腐乳品种中还有添加糟米的称为糟方,添加黄酒的称为醉方,以及添加芝麻、玫瑰、虾籽、香油等的花色腐乳。江浙一带,如绍兴、宁波、上海、南京等地的腐乳以细腻柔绵、口味鲜美、微甜著称;而四川大邑县的唐场豆腐乳川味浓郁,以麻辣、香酥、细嫩无渣见长;另外四川成都、遂宁、眉山等地所产的白菜豆腐乳也很有特色,每块腐乳用白菜叶包裹,味道鲜辣适口;河南柘城的酥制腐乳则更是醇香浓厚,美味可口。
--- 茶油腐乳是腐乳的一种,属红腐乳一类 ,产地集中在湖南永州、广西桂林等地,茶油腐乳以大豆为主料,以辣椒、食盐为辅料,加入茶油浸泡,加天然香辛料腌制而成,颜色鲜艳、味美可口、香浓细嫩。茶油腐乳质地细软清香馥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可增进食欲,延年益寿,同时茶油中含有油酸及亚油酸等对人体有益的物质。因此,茶油腐乳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
营养成分:
--- 腐乳是我国独创的调味品,有红腐乳、青腐乳、白腐乳、酱腐乳、花色腐乳等品种,它既可单独食用,也可用来烹调风味独特的菜肴。别看外观不大起眼,若论起营养成分来,这些东西还真不简单。
--- 腐乳和豆豉以及其他豆制品一样,都是营养学家所大力推崇的健康食品。它的原料--豆腐干本来就是营养价值很高的豆制品,蛋白质含量达15%~20%,与肉类相当,同时含有丰富的钙质。
--- 腐乳的制作过程中经过了霉菌的发酵,使蛋白质的消化吸收率更高,维生素含量更丰富。因为微生物分解了豆类中的植酸,使得大豆中原本吸收率很低的铁、锌等矿物质更容易被人体吸收。
--- 腐乳的原料是豆腐干类的"白坯"。给白坯接种品种合适的霉菌,放在合适的条件下培养,不久上面就长出了白毛--霉菌们大量繁殖起来啦。这些白毛看起来可能有些可怕,实际上却大可不必担心,因为这些菌种对人没有任何危害,它们的作用只不过是分解白坯中的蛋白质、产生氨基酸和一些B族维生素而已。对长了毛的白坯进行搓毛处理,最后再盐渍,就成了腐乳。
生产制作:
制作原理:
--- 目前我国各地都有腐乳的生产,它们虽然由于大小不一,配料不同,品种名称繁多,但制作原理大都相同。首先将大豆制成豆腐,然后压坯划成小块,摆在木盒中即可接上蛋白酶活力很强的根霉或毛霉菌的菌种,接着便进入发酵和腌坯期。
--- 最后根据不同品种的要求加以红曲酶、酵母菌、米曲霉等进行密封贮藏。腐乳的独特风味就是在发酵贮藏过程中所形成。广式腐乳在这期间微生物分泌出各种酶,促使豆腐坯中的蛋白质分解成营养价值高的氨基酸和一些风味物质。有些氨基酸本身就有一定的鲜味,腐乳在发酵过程中也促使豆腐坯中的淀粉转化成酒精和有机酸,同时还有辅料中的酒及香料也参与作用,共同生成了带有香味的酯类及其他一些风味成分,从而构成了腐乳所特有的风味。腐乳在制作过程中发酵,蛋白酶和附着在菌皮上的细菌慢慢地渗入到豆腐坯的内部,逐渐将蛋白质分解,大约经过三个月至半年的时间,松酥细腻的腐乳就做好了,滋味也变得质地细腻、鲜美适口。
---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腐乳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腐乳正在向低盐化、营养化、方便化、系列化等精加工方面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腐乳这一民族特产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