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会讨论时,无法顺利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提出好问题?小组报告时,无法充满自信地说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想要让自己的意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在人群中脱颖而出?你需要的是: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本《哈佛的六堂独立思考课》推荐给你!
这本书作者是日本人狩野未希,他是指导国际水平思考力的学校Wonderful Kids的校长,在大学教授思考力20余年。这本书在日本热销十万册,口碑非常不错。
作者在书中审视了东方文化当中缺乏批判性思维的传统,将美国哈佛大学提倡的“思考要诀”具体方法化,手把手教我们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力””。具体地讲,它立足于“自我意见”建立和批判性思考,教读者建立自我意见、深入思考,并总结了意见交换时的规则。
除了翻译上的不够明白畅晓,有些关键词汇稍显生涩,以及大小标题处理上过于繁琐的瑕疵之外,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这本书的最大优点:一是本书具有普遍适应性,它从东西方文化传统的角度提醒了我们大多数人缺乏真知灼见的原因。二是它给出了提升独立思考能力的方法,有明确的执行步骤,容易操作执行。
内容上,本书给出了诸多有用、有效、可行的方法干货。比如:“自我意见建立3步法”、“深入思考4步骤”、“检查是否真正理解的7个方法”、“提出好问题的12个原则”、“让思考更有深度的4个技巧”、“预测未来的4步骤”、“做出更好决定的思考过程”、“说出意见时的规则”等,对我们提升思考深度,建立自我意见,在交换意见时能够顺利给出有效观点非常有帮助。
细读全书,笔者以个人的视角总结梳理出书中的四个亮点方法,可能会对想提升思考力的你有用。
第一、检查是否理解的7个方法。作者列举了对小孩子转述,深挖专业术语,把概念用另一种语言翻译出来,理解程度检查表,5W1H反驳法等有用的方法。尤其是其中对小孩子转述这一点,作者的意思是,如果你说不清楚就说明你没有理解透彻,同时要求表达方式要简单易懂。
5W1H的反驳法,相当于给了我们审视、判断、反驳别人意见时的基本模型,所谓5W1H就是who(谁)what(做什么)when(何时)where(哪里)why(为什么)how(怎么做)。这种方法不仅可以用在审视别人意见,也可以用在审视一个行动方案上,能让你的意见有全面而有针对性,有助于你挖掘别人意见中隐藏的坑,帮助他完善自己的想法。
第二、提出问题的12个原则。这一点如果能在实施一个行动之前进行,将会非常有意义,能帮助我们规避未知风险,提前做好预案。它们是:问这个行动的目的,问提出者的动机,问实施的必要性,确定一些模糊的地带,验证数据,看看有没有先例,问它的缺点是,问长期发展的可能性结果等等。
第三、让思考更有深度的4个技巧。作者提出了几个非常有趣的点子,比如当你太过自信于自己的提案或者意见时,为了让你的意见更经得起考验,更有立足点,你可以这样想象:如果有一个讽刺派的漫画家来对你的做法、建议进行反讽,他会怎么做?
这真是一个好用的点子,随时随地只要你想敲打下自己,就可以这样做。并且这个方法是可以养成的一个很有个人特色的习惯,如果能够长期坚持这样“对自己不客气”,你会发现自己的观点真的越来越牢不可摧。
还有一个技巧,译者翻译成“一人辩证法”,就是假装有个A君,和一个非A君,两个人一来一往相互辩驳。这就像进行思维实验,既能让我们的思辨力大幅度提高,又能让我们在现实中避免常识性错误。
第四、说出意见时的规则。作者给出了14个英美人交换意见时的原则,比如:在思想上不要相信“绝对真理”的存在,表达时用简单的语言,口述分享地图,重要的事多角度重复,把反驳当提问,反对意见不等于反对其人,在反对的同时提出备选方案等非常有用的方法。
口述分享地图这一点,使我们可以联想到《结构思考力》和《金字塔原理》中的知识。就是在表达中,我们可以采用总分的结构,从总的概念往下细分小概念,再就每个小概念用事实来做论据。口述话题地图其实就相当于口述这个金字塔的框架结构,能让你的表述层次清楚有重点。
把反驳当提问这一点,深思一下,也会对读者非常有启发,其实它的本质就是成甲《好好学习》这本书里提出的“绿灯思维”。我们经常会因为别人反对我们,碍于面子我们不敢反驳他,但是事后却对这个人心生芥蒂,认为这个人愚不可及、油盐不进等等,上升到对这个人本身的判断。但实质上,《哈佛的六堂独立思考课》认为这个人之所以能提出那样的观点,是因为这个人的“背景”:他的出身、受教育程度、经历、价值观、处境等造成的。在这一点上,这本书比《好好学习》更进了一步。
此外,在反驳时,给出自己的备选方案这一点,也是给想展示亮点、脱颖而出的人一个很好的提醒。
作为《哈佛的六堂独立思考课》的读者,这本书对我也有很多启发,我总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区分事实和意见。在这本书的第三章介绍了区分意见和事实的方法,作者认为意见和事实的最大区别在于是否有依据,只要在对方的言论中发现其没有依据的地方,就可以进行反驳或者提问。
如果你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了这种情况:当别人和你争论一个观点,对方提出一个看法,你在主观上觉得不对劲,但因为平时思维能力差,最后你被对方的流利表达所缠裹,只能说:反正我不赞成你的看法。这句话一出口,就显得你又固执又腹内空空,你很可能中了别人“混淆事实和意见”的圈套。
如果你能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第一时间自动化地分析他的言语当中哪些是事实而哪些又是意见,你就能针对他意见中没有根据的部分进行反驳。那如果,对方也正好是绿灯思维,你们在交流中就会畅通无阻,两个人意见就能碰撞催生出真知灼见来。
这个方法在《非暴力沟通》、《六顶思考帽》、《提问的艺术》等诸多致用类图书中都有涉及,甚至《聪明人用方格笔记本》等技能书中都融汇了这个方法,真的是一个四两拨千斤之法。
第二、欲望太多的方案不会成功。这让我想到我在做时间管理上的一个误区,就是我总想在短时间内做更多事情,并且都做到90分,结果就是各个点均衡用力,结果都只做到60分,或者不及格。这句话提醒了我,日后在进行时间管理方案时,注意区分出其中“晨醒最重要的三件事”,以及第二象限的事情。那这一点背后的根本性依据,就是一个方案一定有最核心的聚焦点,否则,只能因为目标过于分散,过程中各个环节、因素无法形成最大合力,从而致使整个方案流于形式,最后破产。
第三、不要放过“不对劲”的感觉。书中最后一章提到当你觉得什么地方不对劲时,不要停下来,接纳和抓住这种感觉,分析背后的观念、认知机制,找到最终的原因。这一部分让我有自我心理辅导的感觉,虽然这并非书的主旨。作者的意思是:这样的一个从觉察到找出背后原因的过程,会让我们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你会从这个感觉背后发现你真正看重的东西,甚至,发现自己的惯性思维误区(这一点在《拆掉你思维里的墙》也有提到)。
第四、某个行动是否是唯一的选择,找出背后的目的是关键。
达成目的不止一个行动,让我联系到最近一位拆书家朋友分享时提到一个案例:一位女士在上场看上了一件漂亮的大衣,丈夫却不同意,拆书家用书上“表达限制和拒绝”的方法来进行沟通辅导。拆书家在解析时就无形中融入了这个理念“达成目的不是只有一个方法”。表面看女士是只想买大衣,但背后的目的可能会是吸引丈夫的目光,获得他更多的爱意,那从这个目的出发,就可以有很多种解决办法……在生活中很多时候都是这样。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我们这些——处在拘谨收敛、不事张扬的文化大背景,以及讲求中庸、和谐的大环境中的人的福祉。它能够切实地帮助我们形成批判性思考习惯,深度思考,建立牢不可破的自我意见。相信读了这本《哈佛的六堂独立思考课》,对于想在群体讨论中有立场、有观点、有建议、有方案,彰显个人能力,对事情和群体有所贡献的我们,将会有很大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