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前偶然听到《四郎探母》,从此喜欢上京剧的旋律。唱词念白听不懂,全靠字幕。每次电视里播放京剧节目的时候,家里的老老少少就都自动走开了。很感谢那个时候,父母虽然并不喜欢,但并没有阻止我去听去看去了解。工作后有了条件,偶尔会去剧院感受一下现场的气氛,很震撼,也常常被感动。被那些京剧演员的坚持和刻苦感动,被京剧发展的不易感动。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练了那么多年,有哪个是不苦不哭说笑着就过去的?京剧不是一个轻轻松松就能出头的行业。
今天看到京剧余派第四代传人“小冬皇”王佩瑜的一段采访。戏迷都称她为瑜老板,在过去,只有成角儿的人才会被称为老板。瑜老板现在很受年轻人的喜欢,在她参加的一些跨界的电视节目里,都能看到粉丝的追随。很多粉丝跟着她去听京剧,看演出,不是因为京剧才进剧院,而是为了去剧院看瑜老板。瑜老板和她的团队也在不遗余力的尝试用各种新方式来推广京剧,普及京剧。比如在电视节目上办京剧课堂,在剧场开清音会(京剧演唱+清谈),用导赏、讲解和近距离互动的方式来向年轻观众呈现京剧里美妙的一面。很多观众因为看偶像走进了剧场,却从此喜欢上京剧。用瑜老板的话说: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喜欢京剧的人,一种是还不知道自己喜欢京剧的人。
京剧并不是不好,而是很多人不了解它,甚至从没听过它。京剧的好,需要更多人知道它,了解它,懂得它。这需要长期的培养。毛姆在《月亮和六便士》里有一句关于艺术的话,我很认同,大意是:艺术是人人都应该能够理解和欣赏的。艺术不应该被做的艰深难懂。而有些艺术形式决定了它的受众比较小,那么,普及就变得更加重要。在京剧的普及上,瑜老板耕耘了很多年。到今天,终于开花结果。在京剧普及和传播的路上,要走更远更久,还要坚持,再坚持。
京剧不是容易出头的行业,同样,我们所处的各个行业,想要做好,想要被更多人认可,都非常不容易。背后需要太多的努力和坚持。工作中呈现的8小时,PPT,数据表格,文字稿件,很多很多都是靠8小时以外修炼的。这是个最好的时代,每个人都有机会发光发亮,没有人能够挡住你的光芒。这也是一个变化最快的时代,确定不变的只有变化,跟不上时代就要被淘汰。鲁豫在采访瑜老板的时候说,王佩瑜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京剧天才,前辈大家的亲授教导和扶持,时代的潮流,等等。这些都是无法复制的。但从访谈中,我们又能看到一些有规律可循的,能够复制的方法。
【自己心里要住一个老师】
王佩瑜的恩师王思及先生在临终前嘱咐她,王先生不能照看她一辈子,要学会在自己的心里住一个老师。时刻学习,自我学习。老师教给我们的学习方法,是比知识更重要的。掌握学习方法,保持终身学习的意识,才能在思维上更活跃,更适应时代的发展。
【合作的艺术】
京剧是合作的艺术。要学会跟人沟通与人相处,学会圆融,在事业上才能有更多人帮衬。戏才能越唱越好,人才能越做越好。其实,每个行业都是一样。
【自我管理】
在戏校的时候,校长每天陪着学生一起学习,每天晨功都要告诉学生:你们每天都要让自己保持 天天要演戏的状态。保持身材,保持仪态,保持唱功水准。老师不能时刻盯着。学会自我管理,坚持自我管理,是成功的必备要素。
【清楚的认识自己】
瑜老板在二十几岁的时候出走京剧院,两年后又回归京剧院。她说,是她高估了自己,低估了社会。她说,这次的出走让她更清楚的认识自己,因此在后来才能更踏实的在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三十岁之前靠天赋,吃老本;三十岁之后靠努力,靠格局。
【仪式感】
鲁豫在采访瑜老板的过程中,有一段试穿戏服的对话。自己只需要伸直胳膊站好,所有的戏服盔头都由师傅们给穿戴整齐。鲁豫自问,这些衣服难道自己都不能穿吗?但是自己穿和师傅们给穿,那种郑重的氛围,对京剧和角色敬重敬畏的态度,都带给当事人一种非常强大的仪式感。这种仪式感,一方面带来压力,另一方面也带来荣耀。在我们的工作生活里,也很需要这样的仪式感。既是对自己的提醒,也是一种鼓励。
艺术常常带给我们很多的感触,让我们有机会能更多的触摸自己内心的情感,并让我们与他人、与世界有更深层次的链接。身处各种链接和各种关系中的我们,虽然别人的成功难以复制,但以上这些获得成功的方法可以学习。无论做什么,抱持认真的态度,掌握正确的方法,坚持下去,就会走出属于自己的路。天下的路有很多,每个人都会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