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加我微信的人,基本都提到了一个问题,就是喜欢写作,有意从事文字这一行,应该从何入手。
其实,在我看来,学写作除了读和写,基本没有捷径可走。不知道诸位是否知道“一万小时定律”,该定律是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的,他说:“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超凡的必要条件。”
10000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8个小时,一周工作5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所以,什么叫先拔头筹?就是比你先冲过那10000小时的人。你一天工作8小时,他一天工作16个小时,所以他只用了2年半,就拥有了你5年才拥有的成就与经验。
写作亦然,把你的努力量化,你就知道你自己到底付出了多少,也知道自己离目标还有多远。
在我看来,做一个写手,这10000小时的时间积累里,应当包括下面说的四个基础训练,而且最好把这四个基础训练潜移默化到你的生活中去。
1)语感训练****→作用:提高行文流畅度,形成词句节奏感;
对于作者来说,语感就是对文字的一种直觉和悟性,以及对语言符号及各种语言现象的感受深度和运用能力。把词句写得准确、得体、流畅,这只是作者的基本功,然后再去追求鲜活、生动、感人。如果连行文都语病百出、逻辑混乱、支离破碎,甚至犯最基本的语意错误,这就是连基本功都不扎实了。
有了基本的语感,才能写出流畅的词句,再加以训练,积累,就能把握句子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节奏感,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2)想象力训练****→作用:精妙比喻、意象构建、故事架构等;
我很欣赏的一个作者叫南在南方。一个五大三粗的大男人,笔下的情感却细腻如丝,他的比喻精准,妙绝,而且文字风格自成一体,有一种特别的韵味和节奏感在里头,你们去百度一下他,看下他的文字就知道了,毫不讳言,我曾经想模仿他的文字风格,但无奈自己文学底子不够(毕竟是学理的,当然这也是借口罢)。我至今仍记得他把公共汽车比喻成“老大娘颤颤巍巍地开过来”,形象,准确,而且颇具趣味性。
锻炼想象力,需要在头脑中储存足够的形象、知识和经验,这点需要作者用心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或者通过大量的阅读来填补这个短板。
3)增加你的词汇量→作用:形成文风,增加文章深度及其BIGGER
大量甚至海量阅读,自然能增加你的词汇量。遇到不常见的词语、成语进行有意识地强化记忆并加以运用,还能让你的文章逼格大增。我决定从事文字工作的第一件事就是买了成语词典,方便遇到生僻成语时及时查阅。
最简单粗暴的方法就是“背诵”+“默写”。比如你看到一篇自己觉得牛逼哄哄的文章,就尽可能把它背下来,然后看到第二篇,如法炮制,第三篇,第四篇……词汇量有了,语感也有了。当然这种方法我没试过,因为不仅过程沉闷,而且我实在不喜欢做重复的事情。
我的语感是长期阅读形成的,必定是比简单粗暴这种要慢很多,但也是大多数人比较容易接受的。当然,对于一些自己不常见的成语,我也会有意识地默念几遍以加深记忆,这样即使在用时一时想不起来,也可以凭借留在头脑里的模糊印象,在百度里把它搜出来。
4)锻炼发散思维→多维度、多角度看问题
作者的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对人、事、物的切入角度也因人而异,锻炼自己的发散思维,对写论述类的小杂文用处很大。
当然,论述类的文章,包括一般的心灵鸡汤,大多采用“总分总”或者是“事实叙述+道理总结”的写法,这种写法很安全,也容易被读者接受。
但是想象类的文章如故事、小说等,就需要你多角度的放射性思维才能完成,由一个点,到一个面,再到一个整体。这就要求作者平时要多积累,只有你的大脑里储存了足够的东西(素材),在你遇到这个“点”时你才会有延伸的能力。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现在玩微信公众号的作者,大多都会利用热点来提高转发量,但此时又要考虑到公众号的垂直度,不想写跟自己设定的领域无关的内容,此时发散思维就很重要了。
这一点,请参考我心目中的文案之神杜蕾斯!作为一个成人用品,它的文案却总能紧贴每一个热点事件,而又非常契合其产品定位,让人不得不服,这也是它一个产品微博官方号,却有50万粉丝的原因。不信你们可以关注下杜蕾斯的微博,包你眼界大开。
我是悟恩居士,一个会写字的修行人。愿你早日完成你的10000小时训练,成为写手界的大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