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离被淘汰还有20年,有些人则只剩不到5年
文 | KD龙兄
01
过年的这段日子,有一幕场景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老老少少齐聚一堂的时候,父辈在教祖父辈使用微信发红包、抢红包,父辈们教得很用心,但祖父辈们却依然听得很吃力,操作起来依旧十分笨拙。
另一方面,10后的小孩子们呢,对于智能手机的使用毫无压力,除了不会打字之外,光靠“点击”这么一个动作,他们已经能掌握并使用智能手机的大部分功能。
无论是使用微信发语音、发表情,或是使用视频通话、拨打电话,甚至是点开优酷找到自己喜欢的小猪佩奇、汪汪队等视频,对于10后小孩子来说一点问题都没有。其中最小的孩子不过4岁,她不仅找到了喜爱的小猪佩奇,而且在嫌弃声音不够大声的时候,用小食指在屏幕右边向上滑动了一下,心满意足地看了起来。
以前我们对于代沟的理解,可能限于我们看上了一件衣服,但是父母觉得不好看;我们觉得染发是一种潮流,而父母觉得这是异类的行为……等思想方法、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兴趣爱好方面存在的心理距离或心理隔阂。
由于是心理距离或心理隔阂方面的问题,所以我们提倡“换位思考”以缓解代沟问题。
然而如今,代沟显然不再仅限于心理隔阂,而且“换位思考”也不再适用。
只要你无法跟上当代世界的节奏,你与当代人、当代世界,都有代沟。
02
我问孩子的家长:“这么小就会用手机了啊!是你们教她的吗?”
“我们哪里会教小孩玩手机!完全就是她自己学会的!”父母当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沉迷智能手机,但却有暗藏不住的自豪——我家孩子比较聪明。
然而,究竟是乳臭未干的小屁孩比较聪明,还是饱经世故的老人家比较聪明呢?
一般来说,饱经世故的老人家的心智与认知能力不可能弱于四岁小孩,为什么对于智能手机的熟练程度却远远落后呢?
有人说这是因为客观上老人家难以接受新事物,而且他们还主观上自己限制了自己,时常给自己埋下“新时代的东西我们老家人就是弄不明白”等负面心理暗示。
也有人说这是社会环境不同造成的。10后出生在互联网时代,智能设备对于他们来说是理所当然存在的工具,就像锄头和镰刀对于祖父辈一样理所当然。80后、90后尚且有上过“电脑课”、学习如何登陆因特网、如何使用world文档……等等,但10后出生之后就已经开始接触电脑与网络,使用电脑与网络就像吃饭喝水一样在不知不觉中自行掌握,哪里还需要上“电脑课”。
虽然表面原因是社会环境不同,但实质上则是心智的差异。
用电脑操作系统来类比的话,如果当今世界上人类的心智是Windows系统或者是Mac系统,那么20后人类的心智则可能是一种全新的系统,人机交互方式完全区别于现有的任何一种系统。
到了那时候,如果我们还在用现在的Windows或者Mac,毫无疑问,我们会与这个世界脱节。
淘汰你的不是社会,而是你与当代人类的心智差距。
03
一个人距离被淘汰还剩下多长时间?
这个问题可能因人而异,有些人可能一辈子都不会被淘汰,总是能赶上一次又一次机遇,也有些人一毕业就失业……以前我们只限于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但2016年以来,我们不得不意识到:除了人类与人类之间的竞争,人类还必须与智能算法之间竞争。
甚至于,哪怕看起来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实际上已有可能演变成“人类”与“新人类”之间的竞争。经过生物工程、基因工程改造得到的“新人类”,其大脑回路与现在的“人类”将有可能完全不同,“人类”与“新人类”之间将有着巨大的心智差距……
我们开始担忧、焦虑,我们害怕在不久的将来自己的生存地位会完完全全被人工智能或是新人类取代。
这时候,很多专家跑出来安慰我们:孕育出基因改良婴儿,或制造出能够与人比拟的人工智能还需要很长时间。
赫拉利在《未来简史》里面说到:大多数专家所谓的很长时间,用的是学术经费和大学职位的时间标准。所谓“很久”可能只是20年,而“绝不”可能是超过50年。
换句话说,大多数人距离被淘汰大约只剩20年。
04
我有一个在单位上班的朋友,但他总是很忙,朋友们想要约他见一面比登天还难。
虽说朝九晚五还有双休,但是他的业余时间总是安排得满满当当的,不是上课就是参加沙龙。他说过一句话,“我不想成为离开单位就什么都不会的人。如果我安于现状,不出5年,我可能就会被社会淘汰。”
我们大多数人对于“与世界脱节”、“被社会淘汰”可能还没有太大的感受,试想一下,假如自己刚刚还是一个在秦皇朝耕地的农民,瞬间穿越到了现在的中关村大街,你会有什么感受?
你感觉自己完全不能融入所处的世界。
心智落后的你,再也看不懂身边的世界,也做不出任何贡献。
曾经有人说过,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实际上世界根本懒得改变我们,如果我们不奋战,不升级心智,那么世界只会在一片沉默中,远远地将我们抛在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