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滑县。提起滑县,知道的并不多,但说起道口烧鸡,很多人便恍然大悟,原来盛产道口烧鸡的地方就在滑县啊!滑县道口烧鸡名闻天下,道口古会也随着悠悠岁月成为滑县的民俗文化,成为道口的古老传统。
离开家乡十年有余,但每到正月这个时间,耳边便是咚咚锵锵的锣鼓声,脑海中便是那人山人海的热闹场景。
又是周末了,吃过晚饭,按照惯例我又拨通了那个熟悉的不能再熟的电话。可电话响了好久,却迟迟无人接听。往日这个时间点,父母应该散步回来了。看日历,忽然意识到今天正月二十八,他们一定去看会了。
说起道口古会,这是古老的传统民俗及民间宗教文化活动。每年的农历正月27、28、29三天,这里都要举办“火神庙会”。最初是人们为避免火灾,以这种方式祭祀火神,表达了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数百年过去了,如今早已不需要娱神祈福,但“火神庙会”却自然而然地保留了下来。“火神庙会”举办期间,到处人山人海,传统节目有河西高跷、军庄秧歌、背阁、抬阁、八卦秋、武术表演、竹马、莲花灯、火龙、花船等,男女演员盛装上阵,从脸谱到服装,无不体现了浓郁的传统文化色彩。
记得小时候,每到这几天,那便是小孩子们的节日啊!是真的节日——学校里放了假,又不留作业。家里有远道或近道来的客人,他们多多少少地带些吃的,如今已不记得是些怎样的糖果或糕点,反正那时是很巴望家里能多来些客人的,这样我们就能欢天喜地地品尝美味,兴高采烈地观赏古会。草草地扒上几口饭,我们便一溜小跑来到大街上。街上早已有许许多多等着看会的人。这一会儿还没有一项节目过来,大人们三三两两地站着,我们便迅速地跑到一户临街人家的平房上,平房上也早有一排士兵样的小孩子,占据有利地形,准备大饱眼福。
“咚咚咚咚”的锣鼓声由远而近,不知谁喊一声:“会来啦!”霎时,孩子们不跑了不闹了,一个个伸长小脑袋往远处张望。再看下边,刚才貌似稀散的人群一下子垒成了密不透风厚厚的人墙。精彩的高跷表演,优雅的花船穿梭,人群的阵阵喝彩。就跟小时候过年穿新衣的印象一样,深深地烙在脑海深处。
一拨又一拨的会来了又去了,一群又一群的人聚了又散了。一年又一年,小时候的我们成年了,也许很多都离开家,如同蒲公英的种子一样,生活在世界的各个角落,过着自己或悲或喜的生活,但那份故乡的情节总是如小草一样,潜伏在冬天的角角落落。一旦有春风的呼唤,它们便争先恐后地冒出头来。
晚上八点多,父亲把电话打了过来,果然,他们刚才出去看会。一块儿的还有我三舅。三舅,我有多少年没见他?记忆中的三舅,英俊,帅气,热情,爽朗。当年,他因偶然的机遇,在郑州看准商机,做起了印刷和销纸的生意。率先在郑州安家落户,买房买车,好像在瞬间过上了小康生活。从那时起,便不经常见到三舅了,因为他总在郑州忙他的生意。后来,我结婚,有孩子,到后来随丈夫来到几百公里的外地,便再没见过三舅。我让父亲把电话给三舅,视频里,三舅还是那么亲切,那样笑容可掬。不过,真的有了岁月的痕迹。
挂掉电话,知道那边是他们兄妹畅谈的笑语言欢,这边是我的思绪万千。时间改变了沧桑容颜,改变不了所有离家的思念。岁月冲淡了是非恩怨,沉淀下来的是更浓的亲情彼此的挂牵。
回头看,与先生相扶相携走过了十五六年,由爱情到亲情,其间有亲密也有磕拌。先生时常开玩笑地说:我们是既斗争又团结。夫妻之间不就是这样吗?互相适应,彼此容忍。不知不觉,我们都白了头发,都变得健忘。还互相打趣对方的记性变差。这个人与你共同见证青春韶华的变迁,与你在点点滴滴的生活里慢慢变老,一向年光有限身,何不怜惜眼前人?
所以,在能珍惜的时光里珍惜,许是我今晚最郑重的思绪。珍惜友情,珍惜爱情,珍惜亲情。在美好的时光相遇,在有能力的时光珍惜。春光无限好,珍惜在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