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你现在的状态是什么?有没有静下心来想过什么才是真正的爱?看着街上的人络绎不绝、匆匆忙忙的奔波,有多少人知道怎么去爱,当我读到这本书时,我才正式的想,我给孩子的是不是他所需要的爱呢。很多原生家庭常常充斥着打骂、责备、侮辱等不正常的爱,常常说为了你怎么样的话,可却常常做着不可取行为的事,好别扭、很可耻、很歪曲的爱,而很多家庭都存在,我不想听现在竟然还有这样的家庭,那可真是惨了。每个人都想获得爱与被爱、关注与被关注、认同与被认同、自我价值感、尊重以及安全感,都是人最基本的需求,而这些需求不取决于你的成绩,而现实父母常常把这些与成绩挂钩。尤其在儿童时期0-12岁时,孩子在幼儿园和学校里,得到作为人的尊重,孩子从内心确定:我本身是有价值的、是可爱的、是重要的、我能带来快乐、这个世界上没有我很多人会痛苦。真切感受到生命的至尊状态。同样的,孩子们也会循环着这种状态到下一代,输出爱,孩子最能唤醒成人已经消磨掉的爱,与其你想怎么去爱孩子,不如想想你作为人类本身所渴求的,也正是生命之初,孩子也需要的。带着孩子一起回到生命之初,把生命原有的爱,失去的爱都找回来,该用言语的用言语,该行动的行动起来,孩子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感受着这世界,感受着你的爱。
孩子有自己内在发展规律,我们更多的创造条件,合理引导,让孩子成为他自己,因为了解了儿童内在发展规律,6岁前充分利用他的吸收性心智,给予充分的自由(安全)让他探索和感受,这些经验慢慢会转化为他自己的东西。爱和自由相辅相成,你爱他,就给他自由,不要扣着爱他的帽子限制他的行为,其实是怕麻烦,我们只要做到陪他的大部分时间给予自由就可以了,毕竟我们也有自己的事,不能完全围绕孩子。
我觉得儿童整个发展的遗憾可能就在这儿。一方面就是他在感觉的时候,我们破坏了他的感觉,另一方面就是当儿童感觉到的时候,我们没有把词语同她内在的感觉及时配对。配对在教学中是非常关键的,可以联想到教育中的“语块”和“情境”,强调真实及时地联系事物和知识。看到孩子的关注点并强化和给予适当帮助,是尊重孩子需求的表现。老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孩子从感觉走向概念表达,孩子哭是因为那是他们最原始的表达方式,也是他们心智未及的一种表现。所以大人要理解并鼓励,提升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切记练习时把知识与刺激物隔离开来。
爱儿童能使儿童自立,爱儿童能使儿童自尊爱儿童能使儿童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探索精神,如果你爱孩子,就应该让孩子按照自己的生命要求去发展真正的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让孩子掌握更多生活技能,而非更多知识,陪伴孩子去感知这个世界,培育孩子的过程,也是个性培养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