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罗振宇“时间的朋友2016跨年演讲”,有许多话想说。首先是震撼,他看得如此之多、如此之远;其次是赞同,他对时间的定义、对服务业的分析,有点道理;最后就是要保持理智,时间那么长,很多话不能全信,不过能让人有所思考也是不容易。
其实就从我们的角度来看,也深有体会,买东西不是有了就好,要买好的,然而花了大价钱买到的不一定是好东西;去吃饭娱乐,花了更多的钱,没有得到更好的服务;公众号一大堆,真正做内容、有好东西的,没几个,大多数看都不想看。
大部分人在泡沫中做着泡沫、成为了泡沫。
我们还没有伟大到可以改变宏观经济,说经济形势不景气,那多半是你公司不行;汇率涨还是跌,也不会改变你的社会阶层;成功的人依旧努力,模仿的人依旧没有自我,大部分人什么都看不清。
大公司越做越大、越铺越广,有前瞻性,告诉大家什么是未来、什么是好东西;创业公司层出不穷,许多却连基础服务都做不好。
这是时代的问题吗?不,是个人的问题。就算大家怎么高呼碎片化时代,沉得下心的人依旧一年看几百本书;许多人加班熬夜身体发福的时候,会管理自己的人依旧坚持锻炼保持身材;很多人毕业就忘了梦想更别提追求的时候,依然有一群人在活出自我。
规则、定义不过是对平庸大众的约束,真正的天才和强者面前,没有应该、没有不可能、没有现实,只有我想要、我做了什么、还要做什么。
我们已经从不够求量,到够了求质的时候,在一件事上花的时间,让那样东西变得更有价值。未来也许“三分钟学做一道菜”,“一个月学一种语言”的浪潮会散去,那些受欢迎的,是真正的好东西:“一辈子做一道菜”,“十年语言学习路”,“五十年教育心得”,推荐不再是你喜欢什么我给你推荐更多,而是我带你去你没去过的地方。
眼界、格局、自我意识,是社会阶层区分的方式。看更多的书,见过更多的世界,有自己的见识和理解,会是一个人生而为人的重要标志。
谈到人工智能,虽然有部分夸张和过度解读,由此产生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却不夸张。
不过相比较而言,我更喜欢李开复老师在奇葩大会上关于人工智能的分享。未来的汽车自动驾驶,共享经济下大家也不需要买车,谁需要谁用,这也解决了停车难的问题,那么多停着的车、那么多停车场,都可以腾出来做更有意义的事;重复性、非创造、非内容、非艺术类的工作,也许都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它可以看大量文献扩充知识,通过机器学习为每个人做个性化推荐,分析大数据甚至比你还了解你自己。
这是个坏消息,也是个好消息。
坏消息是许多人将面临失业,也许做了一辈子的事,AI机器人学了几天就做的比你还好。好消息是人可以从重复性、不需要大脑的事中解脱出来,真正作为一个人去活。创造属于自己的东西,把头脑中的灵感和世界带到现实中来,用自己的经历和思考做独特的内容,专注个人的艺术提升。人工智能是无比理性的,它们不知道什么是美,也不知道什么是幽默,而人是活生生的,追求真善美,喜欢有趣与幽默。
觉得自己很幸运,不喜欢重复性工作,而且知道那可以通过技术代码实现。
我喜欢想,从小想象力就一直没被抑制过,现在更是想长成参天大树,常被人说脑洞大,头脑风暴可以一个人写满整个黑板,也帮广告公司想过创意。
我喜欢看书,书中另有一片天地,也许是现实的延伸,也许是伟人脑中的世界,也许是心中的愿景,我爱极了灵魂在书中飞翔的感觉。
我喜欢写,脑中灵感喷薄而出的时候,只想尽快找笔把它们记下来,不然小精灵们稍纵即逝,也许再也不会来了。小说让我拥有了另一个世界,随笔记录着每天日子中的喜怒哀乐与自省,思考让我有了与自己透彻对话的机会。写作让人专注、宁静、倾听内心的声音。
看书,思考,写作。跟计算机输入、计算、输出的模式很像,然而思考让人成为了不一样的个体。
引用我小说中的思想:未来,不是一个人可以掌控、预测的,然而自己的未来,就掌控在自己手中。
做一个有灵魂的、温暖、善良的人。
后面讲到了认知税,想到了认知,知行合一,很佩服王阳明。
一个人生下来什么都不知道,慢慢地,认识了天空、大树、小草、猫、狗、爸妈、亲人,后来见到了善与恶,知道了真与假,分辨了美与丑。每个人背景不同、生长环境不同、经历不同,认知就会完全不同。
为什么网上常会传一些煽动性很强的东西,转发的人还挺多。也许是因为他们生在一个说什么就听什么的年代,没有第一眼分辨的能力,同时由于看得少,主观性比较强,不太会用客观的思想去看问题。
发生从众行为的时候,我们应该做的,首先是自己别跟上去,其次想想为什么、背后什么原因、内容是否是高质量的。当然不感兴趣的话,不看也罢,如果不是什么好东西,过一段时间就会平息。
真正意义上的认知,是更进一步认识世界,了解人性,以及对于自身的清晰认知:“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思考,是只有一个人时,静静地,无数次对自己问答,才会慢慢有些许体悟的。
不被外界纷扰迷惑内心,身处闹市却心如止水,凡事不从众有自己的见解……
这些非一日所成,唯宁静方能致远。
最后讲到的共同体危机,感觉跟认知有些关系。就像我看偶像,从来不关心生活,只看作品。书、建筑、理论、音乐、影视……作品才是一个人的代表,而非长相、生活、跟别人的关系。真正想被人认可,也应该通过打磨自己的作品,让自己更多地尝试,有更多了不起的东西。
所以与其做“吃瓜群众”,不如把自己的瓜种好。
与其关心他人家长里短,不如关注自己的内心。
与其为眼前的小事烦恼,不如读几本书走几段路为自己的未来而努力。
与时间为友,还是被时间吞噬,选择权在于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