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三参加县级教坛新星的比赛,其中比赛任务之一就是借班上课,我第一次尝试这样的比赛和上课方式,从思想上是高度重视的,可能会有哪些意外让我意想不到,怎么处理呢?
一、课前
借班上课最重要的是课前5分钟,如何让课前5分钟拉进我和学生的距离,奏出美妙前奏呢?
我在城关中学上课,哪个班不清楚,学情不了解,上的内容是《法不可违》,怎么把拉近距离和导入新课相结合呢?毕竟上课时间有限,不能浪费一分一秒。我设想了这样的开场白:很高兴来到城关中学给大家上课,你们是这的主人,初次见面,请大家多多关照。初次相见,有礼物相送,(孩子们一听有礼物,看我手里还有一个礼盒,来了兴趣,我把礼物特地找了一个礼品盒装起来)但是有个前提要猜对礼物,我会给一些小提示,这礼物很刚,也很公正,它不容践踏,(有学生小声说出法律,我继续引导)它是国家的根本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是宪法),我从礼盒里拿出宪法,恭喜同学们猜对了,我国建立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律是全体社会成员都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法不可违,进入今天的新课学习。当然老师说话算话,既要同学们答对了,这礼物就要送给大家,我们请班长来保管这礼物,回头可以让班长带领大家进行宪法诵读活动。
这是我课前预设的开场白,现场的情况是班主任把孩子送来上课的时候,班主任原来和我认识,她说:“原来是你来上课啊”可能记不得我叫什么了,因为我们只是参加一次培训在一个小组,并不了解,她小声告诉学生基础不是太好。我课前也考虑到学情,问题设置的难度要稍微一些。同学们看到班主任说的那句话“原来是你来上课”,对我多忘了几眼,他们可能有点好奇,这老师居然和班主任认识,所以开场白我加了这句话,“我和陈老师很有缘,在今年暑假班主任培训时在一个小组,今天这份缘份继续,和陈老师的弟子们相遇,这是何等的缘份”,希望这节课我们能过得愉快。
我想这样的开场白符合主题地拉进我和学生的距离,成功了一半。
二、课中
由于课前我听班主任说学生的基础不太好,设置的问题符合学情,回忆七年级所学法律的特征时,大家果然什么都记不得了,我一步一步引导,全班同学一起回答出来了,我狠狠地表扬了他们一番。
接着一个分组讨论环节,我走进每个小组听听他们讨论的怎么样,并给以指导。其中有个小组就在争论酒后驾车到底是什么违法行为?怎么区别违法行为?这个问题问的特别好,虽然不是我的预设范围内的问题。等同学们讨论结束的时候,我说,“刚才在讨论的时候,有同学提出一个问题,我觉得特别好,有问题意识,发现问题才能分析问题,现在我们来帮忙解决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一时激起千尺浪。虽然这个案例不是我所预设的,但是课堂中生成的,同学们更感兴趣。
刚开始同学们可能还有点拘谨,随着课程的进入,同学们慢慢放开,上课气氛越来越好。
三、课后
一节课最后情感的升华,板书的呈现和作业的布置都是有讲究的,很多孩子知道不能违法,法律很严厉,其实在生活中我们更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结合时政热点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也要坚持以德治国。希望同学们既要提高法律素养,也要提升自己的道德追求。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是我没有想到的。
板书是我的一大软肋,因为粉笔字的确差强人意,我想尽量少写字,但又要体现所学内容,最终设计如下的板书。
作业布置如何有意思,学生愿意做呢?我让他们登录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的网站,看一则案例,写一个微点评。
最后当我宣布下课的时候,孩子们有序退场,有几个孩子特地和我打招呼,说老师有缘再见,真可爱的一群孩子。整节课,我没有发现他们的基础不好,我记得的是同学们敏捷的思维力,热烈讨论的场景,思考问题的神态,不能给孩子们带帽子,他们不爱听的课,最值得反思的是教师自己。
一节课不可能是完美的,里面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在上课的路上,永远是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