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小米!雷军!

《一往无前》小米创业10年细节(10-20)。

“硬件+软件+互联网”铁人三项的战略下,通过企业生态链孵化,小米手机到小米家居,由点到面建立了万物互联产品。

在金山辞职之后,做了两年天使投资人的雷军,得出一个感悟,必须要顺势而为,金山发展越来越难本质来说就是错过趋势。在10年左右打算做手机之前,雷哥每天包里装着各类手机,与各类顶尖投资人商谈。后面确定了“铁人三项”的战略模式,既是顺势而为,也开创业界新例。毕竟作为软件(工程师)和互联网(创建了卓越网)的身份,对硬件没有认知。一般来说,一家企业会只专注于硬件,或者软件和互联网。而小米集三者之大成。互联网后期和4g5g的趋势预测相和。

团队合伙人,先后有王翔、张峰、崔宝秋、周受资、朱印、高自光、王海洲等人。而后开始从手机操作系统开始起步,然后再是硬件(手机),但刚起步,小米默默无闻,一家供应商都不搭理,前后跑了半年多,雷军和各位创始人一直在国际路上奔走,惨遭多次拒绝但还是啃下很多顶级厂商。同时互联网平台当时主要是小米网,手机发烧友当时从几万人。创始人和工程师门经常在网上,和客户对接,发烧友及时反馈问题,及时修改软件bug并完善。这个时候还选定了100位铁铁米粉,在小米开机的时候显示屏上亮出他们的名字。正是基于这种以客户需求连接,手机生成供应商顶配,同时价格是市场的半价(紧贴成本),在小米1第一次发布即拿下口碑。从10-14年,小米一路高歌,市场份额上升,销售额逐年暴涨,但随着中途销量大增,小米网经常因用户量激增而崩溃,厂商问题,小米内部的管理体系松散。但值得一提的是,希望大家有想法及时沟通,不需要跨部门跨领导汇报,拉长问题解决周期,而小米这种简单纯粹,这个体系也是小米前期成功的基底。

到2015年中下期时候,接连出现两个问题。一个是供应商三星拒绝给小米供货,原因是小米高层在谈判过程中发脾气,这也是小米口碑大振之后,内部人员和创始人的高调所致,后面经过雷军多次邀约,对方才勉强答应见一次面,饭局上雷哥站到大哥上边拍拍背低声道歉,又找vivo、oppo等创始人帮忙求情。因为一个手机生产出来,三星提供的触屏一旦缺口,导致新款手机就造不了,其他部件堆积在仓库,手机发布推迟。后续两年之后三星供货。二是随着小米的发展壮大,原先几百人的规模已经扩大,此时组织结构急需重整,另外高层管理也成问题。比如设计部(手机外观、内部结构设计)和工程部(手机制造)的矛盾,工程部态度强硬,和设计部难以协商。此时,雷军必需对创始人做出调整,后面通过调离等方式调人,通过工程部与设计部相互渗透学习解决问题。

此时市场对小米估值达450亿元。而这打响了国产手机化的声音,荣耀、乐视、魅族等运势而生,纷纷对手机市场的抢占,构成竞争压力。在10-15年,小米主要是线上渠道销售,但后面发现线下仍然存在巨大商机。参考苹果线下店开了第一家当代商城店,成绩斐然,随后全层在一二线城市铺成线下店铺。同时尝试在三四线城市试点,成立部门,搭建物流管理体系。

不仅如此,小米开通国际化浪潮(战略:硬件+零售+互联网),从印度开口,在小米刚入印度时,火爆销售。但后面小米4受价位、3g和4g网络过渡等因素影响,进入沉寂阶段,而vivo、oppo等产品以低价实惠策略一度赢得市场份额。而后mi4i一度打爆,才抢回市场份额。鉴于在印度取得的线上成果。后期国际线下分销商的建立也以印度伟开口,当时,无论印度还是欧洲市场,线下早已经被vivo和oppo占据的无漏可接,一个地区数个零售商。而小米采用ppp销售策略(一地区一个),也取得了成功。随后依次在东欧、西欧与类似方式打开线上线下推销。对于时趋而言,当时通国际平台亚马逊,阿里巴巴速卖通使得小米在全球大卖。

经历了供应商痛苦的小米,筹资100亿左右的资金。在小米“极致、口碑、快”理念和“铁人三项”的战略下,投资了上百多的优质企业,通过股份分成机制(小米拿10-20%)获利。这些企业主要是围绕三个层面来投资,一是手机相关,而是智能家居和硬件,三是日常用品。这些公司的爆品比如小米插座,小米音响(小爱同学)等,通过和投资企业的协调合作,优化了制造业的水平。因为独立的小米手机就好比一根杆,而孵化出的各类企业则是庞杂的根,为小米建立了不可揭底的实力。

当然这个过程中还有小米语言助手、ai、米聊app与微信的对抗(微信附近的人将其击溃),IOT、AIOT(万物互联:生产的各种产品能够用手机控制,比如机器人、空调等)、小米上市(产品净利润不超过5%)等一系列事件,卓越的小米,注满了所有奋斗者的热爱与追求,也是迎来制造业新时代前的一次洗刷。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