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星期断断续续地读完成甲的《好好学习》。一开始我对这本书抱有很大的偏见,首先它的名字取得并不吸引人,要“好好学习”谁不知道呢?值得写一本书来说明这个吗?
其次它并非什么大思想家、大经济学家写的书,并没有“大家"独特的智慧精华。作者是一位在“得到”APP上的一位音频节目《成甲说书》的主讲人——成甲。作为一个普通人,成甲做到了每年每月坚持读书,在反复推敲改进后找到自己的学习方法,从“大家”的思想精华中融会贯通,也建立了自己一套学习体系。
书中虽然反复引用多部著作中的核心思想,但通过作者的实践经验,读者可以更浅显直白地初步了解到大师的思想观点。也从这一本书中,延申出一个庞大的学习网络——你必须通过顺藤摸瓜地学习,融汇各家观点知识,才能最终掌握多元思维,并构建自身的学习网络。
查理·芒格,作为巴菲特合伙人,拥有巨大资产的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依然坚持阅读和学习,足以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就更没有借口不去精进自己,不是吗?
本书主要讲了在海量信息时代,我们该如何避免碎片化学习带来的知识焦虑。如何通过框架式的高效学习方法,跳出“低水平勤奋陷阱”,并且利用临界知识,构建自己的能力圈。作者挑选了这些年来比较热门的核心临界知识进行逐一解释分析。从书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成甲对的整个思考过程,而通过系统的思考流程,最终将书本知识活用起来。
一、你的学习屏障是什么?
韩寒的一句:“听过许多大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火遍了大江南北,受过些许挫折的青年们纷纷表示赞同,你看我小时候听话要好好学习,长大做正直的好人,结果只拿着死工资,还不如会走门道的奸商赚得多。
是真的吗?你的大道理听得足够多了吗?而这些大道理真的听进去了吗?还是仅仅是听到,却没听进心里去。
常听爱读书的人说,我一年读了300本书,结果哪怕是一本书中的一个知识点,都无法从记忆中提取出来。你可以认为这些知识已经融入到生活技能中去了,也可以看作是根本是水过鸭背,仅仅享受了读书的快感,却没有得到读书的实质意义。
作者引用了《学习之道》中的两种思维方式:整体理论和渐进理论。整体理论是指你认为学习能力是天生的,后天无法补救;而渐近理论认为,任何事情,只要通过刻意练习,新手也能成为大师。
学习前我们需要打通的任督二脉之一就是:你有学习的能力,并且你有成功的潜质。任何成功都不是偶然。
此处可以联系到《原则》中达里欧提到的“极度开放的大脑”:你必须放开固有思维,暂时抛开自己的经验教训,去接纳他人的意见。承认他人的观点并不代表着没有主见,相反,当大脑吸纳更多意见,统合综效,你才能更客观有效地解决现实问题。记住,我们需要找的是最优方法,而不是你能想到的最好的方法。
打通任督二脉之二,是了解到各个学科间的知识是可以相互联通的。比如在《情绪勒索》中提到,当我们感到愤怒时,大脑中的杏仁核会发出信号,于是我们的身体会出现脸红心跳、呼吸加快等生理现象,而此时大脑又会提取出过往受挫受辱的记忆,将负面情绪一并发泄出去。这就涉及到神经学和心理学范畴。
又比如将精确的数字和艺术油画融合在一起,就成了曾经红极一时的“数字油画”。
假如仅仅以一个学科的眼光去看待一个问题,你只能看到其中一面。也就是查理·芒格所说的,“当一个人手里拿着榔头时,全世界都是钉子”。而通过融会贯通的学习,你不仅能记住多个学科间的关联,更对一个问题有了多个思考方式——这就是查理·芒格提倡的多元思维。
二、有效的知识管理使学习效果倍增
假设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两人同时学习同样的知识,总会有一个人学得比较快,另一个人比较慢。你可以把它归结为一个人比较聪明,另一个人比较笨。但是只要用科学的学习方法,笨鸟也可以先飞。
如何提升学习能力?作者提到了三个要素,分别是:刻意练习、以教为学、还有复盘。
刻意练习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题海战术”、蒙头读书,而是有技巧地构建框架结构,形成知识网络,通过有目的、有意识的学习,达到预期的效果。
比如在《过目不忘的读书法》中就有提到,系统地学习一个学科的知识,起码要阅读5本以上同一个学科的书籍,通过多本书中知识点的反复交叉,增强记忆,也通过多个作者的表述和观点碰撞,从而加强对知识理论的理解。
在《刻意练习》中,除了找准方向进行反复练习以外,还包括了学习大师的学习方法、及时反馈并及时纠正,这些都是缺一不可。假如只是蒙头学习,我们很快就会迷失在知识的汪洋中,找不到出路。
而“以教为学”则是学习金字塔中最高阶的学习方法。用阅读、听课等方式,我们只能记住10%甚至更少的知识内容,而即时运用到生活中去、教导他人,知识留存率可达到90%。
差异在哪?差异就在于仅仅是自己去听课、看书,我们无法检查知识真正弄懂了多少。也许仅仅是看了,却没看进心里,仅仅是背了,却无法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而教导别人则需要将知识强化并有效输出——首先必须要清楚知识的完整脉络、其次要打通自己的知识阻塞,确保讲授的知识事无巨细、通俗易懂;再次通过别人的反馈和疑问,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点的了解和认识。
最后是复盘。复盘是整个学习流程的“终结点”,也是“起始点”。通过复盘,我们可以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反思,以全局的视角去审视所学知识点,查漏补缺;检查自己的不良学习习惯,或者是学习方法中的弱项;通过重复假设和各种可能性的排查,寻找最优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案。
人无完人,我们无法在第一时间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哪怕是大师的学习方法,也未必适合普通人使用,唯有在不断学习中改进,才能跟得上日益进步的自己。
********
三、一些你必须了解的临界知识
所谓“临界知识",便是我们经过深度思考后发现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或定律。(“临界知识”为成甲自创的词语)而了解此类规律,有助于我们提升学习的效率,提升自身的认知额能力。
这些临界知识包括:
复利效应:微习惯带来的巨大收益
概率论:个人的成功只是一个偶然的概率问题,别太相信经验主义
黄金思维圈:多问几个WHY,打破沙盆问到底,再考虑该怎么做
进化论: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系统思考:不要被表象蒙蔽,真相往往不止一个
二八法则:20%的人脉带来80%的价值、20%的高效工作时间能创造80%的效能、20%的投资掌握了80%的收益
安全空间:如何避免不确定性带来的危机
深入去了解这些临界知识,并把他们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你会逐渐发现它们所带来的无穷的效益。
如果说《好好学习》这本书是照搬了各位名家大师的金科玉律,不如说这本书很好地给出了一个读书的引导。通过一本书中概括的知识点,引申出一个学习网络,而这个学习网络需要自己去充实,通过自己的学习,去理解各部书籍中的思想精髓。
(以上书目有删减)
一口吃不成胖子,作者用了多年时间去构建并修正自己的学习框架,所累积的经验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但并非照搬就能搬进脑子里。
《好好学习》这本书,是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并经作者自身反复试错的经历,矫正错误的学习意识和学习方法,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学习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通过反复试错,不断往复地练习,才能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也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一步一步地开阔自己的思维、精进自己的行为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