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煦以为自己与老爹朱棣很像。
当然有像的地方,比如都长期带兵打仗、久经战阵,比如性情中都有凶残、暴戾的一面。
长期打仗,那是因为朱棣当燕王时镇守北平,直接镇守大明北部边疆,后来又起兵造反,当上皇帝后又多次征伐蒙古部落。上阵父子兵,带着儿子打仗总比其他人更放心,再加上朱高煦这小子也确实生的勇武有力,喜欢逞强斗狠。
靖难时,朱高煦帮着朱棣打过不少仗,朱棣觉得这个儿子很像自己;朱高煦也觉得自己很像老子。
因为“像”,所以朱高煦觉得更应该有样学样,再加上朱棣曾经跟他说过:好好干,你大哥经常生病,身体不好。
朱棣这句话,不乏调动二儿子积极性的成份,毕竟靖难之役打得很艰难,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朱高煦听了这句话,就生出了很多遐想。所以,自从永乐二年(1404年)朱高炽被立为太子后,造反就成了朱高煦人生的一大课题。
朱棣活着的时候,他争夺太子之位,生出不少事端,但是有老子在,他掀不起多大的浪。朱棣死后,他与大哥争夺皇帝之位,亦被生性仁厚的朱高炽化解。大哥死了,他想又抢侄子的皇帝宝座,想学老子再发动一次靖难之役,等侄子朱瞻基率军亲征,他见大事难成,又投降了。
朱高煦自以为很像老子朱棣,其实骨子里并没有继承到朱棣的优秀基因。朱棣雄才大略,上马能征战、下马能治国,文武全才,在帝王谱上排名十分靠前。而朱高煦也就是一介武夫,有勇无谋之徒,既没有战略眼光,更没有帝王胸怀,无非是个政治上野心家而已。
但朱高煦一辈子生活在自我营造的空洞梦想之中,自己醒不来,也没人能喊醒他。幸好老子朱棣有遗言在先,不希望后世子孙互相残杀;也幸好大哥朱高炽、侄子朱瞻基都有仁德之心,也不希望像前辈那样骨肉相残。否则,朱高煦再多几个脑袋,也不够人家爷俩砍的。
造反失败后,侄子朱瞻基留了朱高煦一命,把他囚禁起来,这已经是皇恩浩荡了,但他仍不自知。有一次皇帝侄子念及亲情,去看望这位二叔,朱高煦却故意将侄子给绊倒了。朱瞻基很生气,就用个铜铸的大缸把朱高煦给扣了起来,朱高煦也确实勇猛,尽然把个三百斤重的大缸给顶了起来。朱瞻基很愤怒,就命人在铜缸周围点上炭火,把这个一辈子都跟他爷俩过不去的叔叔给活活烤死了。
你说,这是不是典型的“不作就不会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