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小时候过年,有糖果,有新衣,有鞭炮声,有大人忙碌着准备年货的热闹氛围,有热热闹闹的拜年。
年前那几天的父母总是忙碌的,而我们,可能帮着父母干点家务活,大多和小伙伴们在屋外玩耍了。
小时候的年,总是充满期待的,年三十的新衣必定是叠得整整齐齐地放在自己的枕头旁边,那晚上做梦估计都会梦见自己穿新衣的样子。
小时候的年,墙上挂着妈妈腌的腊肉,还有炸货,一串串的,是家里堂屋的一道风景。颇有丰收的意味。
记得大年三十那天上午,爸爸会将早已准备的春联拿出来,招呼我过去帮忙。我们将原来的春联一张张、一点点揭下来撕掉,还没撕下来的纸,也得一点点撕下来,然后爸爸会在原来的地方刷上浆糊,再小心翼翼地拿起对联,从上而下,一点点用手抚平。
大门、侧门还有后门,都需要贴,屋内的墙上也贴,比如“四季平安,童言无忌”等等。
妈妈从早上起床就开始忙碌准备过年的饭菜了。一上午的时间,她大概会在厨房一直忙个不停,姐姐则有时在一旁帮妈妈打打下手。
临近中午,鞭炮响个不停,谁家放鞭炮了,就意味着谁家已经开始过年了。
我们一般都会在中午过年,妈妈将准备祭祀的供品,盛在小碗里,还有搭配的米饭,这是供祖先的,请他们回来过年。
爸爸在香炉前点香,然后烧纸钱,在火盆里吐出的火苗、烟尘中,爸爸在一旁满脸虔诚地作揖,叩拜,磕头。总之这一连串的仪式过后,又去门口放鞭炮,就轮到我们去磕头了。
我们则走上前,双手做揖,然后跪下,重重地嗑三个响头,以示自己的虔诚。
在我们给祖先们磕头时,爸爸嘴里念念有词,大意是跟祖先说着:“先人们,都回来过年吧。保佑孩子们都康健、平安,学业有成。”
之后,我们又负责将香案上的供品一个个撤下来,放入大盘子里,端进厨房。妈妈则在厨房准备年饭,我们还没走进厨房,一缕缕香味就飘了出来,勾起我们的食欲。
我们负责帮妈妈一碗碗端入客厅,卤鸡,粉蒸肉,清蒸鱼,回锅肉、煮豆腐、鸡汤等,端碗时,我的口水往下咽过不停,恨不得趁大人不注意,伸手偷吃一把。不过,也只是想想。毕意这是年饭,不敢造次。总觉得家里还有祖先们,虽然看不见,但应该隐身站在我们周围,所以一言一行,都比以往任何时何都显得规矩多了。
终于一家人围坐在桌前,开始吃饭了。这个时候,总会有难得喝到的饮料。那时候,大多是汽水之类的,平时很少喝,这个时候就格外的好喝了,就着妈妈做的这些美味可口的菜肴喝下去,那滋味别提多美了!
真正动筷子,也顾不上矜持,也顾不上说话了,开始大快朵颐。这时候,谁要让我去拿个什么东西,我是坚决不干的。这个时候,还有什么比吃更重要呢。
年饭,这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顿饭,也是最期盼的,最令人难忘的。一是菜品多,还有很多平时都吃不上的菜,比如妈妈做的卤鸡,那是天下最好吃的一道菜,没有之一。这个在平时,妈妈是极少做的,也只有在大年三十才能吃到,所以年饭才显得珍贵和难忘。
到了晚上,也是我期待的一项活动--发压岁钱。晚上爸爸会将特意去银行换的崭新的票票,一张张发给我和姐姐。一到发Q的时刻,我和姐姐两眼发光,一刻也不愿挪开视线,生怕爸爸少发自己一张。
压岁钱中有大到十元、五元、一元的,小到五角、两角、一角的,总之,拿到手里的可是一小摞人民币啊,那心情别提有多开心了,瞬间感觉自己老富了。那时的自己像守财奴一样,一张张地数来数去,数个不停。
如今,我们的小家在年三十,少了很多仪式感,没有焚香祭祀磕头等活动,也没有鞭炮喧闹声,孩子们的新衣,因为在这个城市也没有需要去拜年的亲戚,更是没给他们准备。我们现在,也只剩下准备一顿丰盛的年夜饭了。
但家里,是另一种祥和、轻松、随意的氛围,一家人在一起,能快乐、和谐地过个年,我就已经心满意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