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
观点+实例
观点:
孩子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父母的印象。只有不断自我成长的父母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们成长。
金句:
1、这个年龄的人,特别容易往两个方向走,要么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有魅力;要么视野越来越窄,与外在世界非常疏离。一位犀利的女作家甚至用“四十岁死,八十岁埋”来描述这种状态,读来让人倍感凄凉。
2、派克在他的《少有人走的路》中写道:“我们对现实的观念就像是一张地图,凭借这张地图,我们同人生的地形、地貌不断妥协和谈判。地图准确无误,我们就能确定自己的位置,知道要到什么地方,怎样到达那里;地图漏洞百出,我们就会迷失方向。
3、 有的人过了青春期,就放弃了绘制地图。大多数人过了中年,就自认为地图完美无缺,世界观没有任何瑕疵。甚至自以为神圣不可侵犯,对于新的信息和资讯,他们也没有多少兴趣,似已疲惫不堪。只有极少数幸运者能继续努力,他们不停地探索、扩大和更新自己对于世界的认识,直到生命终结。”
4、许多妈妈埋头于柴米油盐的生活,最大限度回避了这三组关系。派克的另一句话,说得言简意赅: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
5、 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是父母的老师,他来到这个世界上,督促父母把从前忽略的课程补上,不断完善自己的人生地图。如果我们处理不了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怎能处理好与孩子的关系?如果我们对这个世界不再好奇,怎么能留住孩子的好奇心?
6、当我们不再逃避,勇敢面对问题,也意味着离开心理舒适区,进入不确定的状态。世间最美的花朵,都开在最艰辛的枝头,成长就是一个破茧成蝶的过程。成长意味冒险,也伴随着苦痛,这也是我们回避成长的最主要的原因。
7、我始终觉得,教育的方法和技巧,只是孩子成才的冰山一角。有时候,孩子的教育,拼的是功底,拼的是父母的处世态度和人生感悟。也就是说,父母的整个人生,都会参与到教育中来。
8、孩子的起点,是父母的肩膀。
喜欢的原因:
我记得前几天刚和家里人辩论过,他们在讨论孩子们要学习各种技能的时候,我回了一句对自己要求的不多,对孩子要求不少。可能我表达的方式他们不喜欢,他们就一直抨击我,说他们都在一直为孩子的将来努力奋斗,而且还留了一句现在不努力将来有的哭。我说了就我错了不好意思就不再发言。
我想中国有很多很多个我的哥哥姐姐们,对他们来说自己不断奋斗赚钱给孩子们带来相对较好的物质生活就很够了。他们更关注孩子们的成绩多过成长。我想我辩论不过他们,毕竟我没有什么现实要件。其实我只是想说,就像作者所言“孩子的起点,是父母的肩膀”。父母的眼界至少决定了孩子们“睁眼看世界”时候的角度。一个人所处的位置决定他的眼界。而父母更容易传递给孩子。父母的整个人生,不仅仅是参与到教育中,更是在基本上决定了孩子一开始所在的位置,甚至于他们未来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