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最初学习认识世界的老师,都不是学校里的老师,而是自己的爸爸妈妈或者重要他人。在婴儿还没有开始有记忆的时候,他就已经学会了模仿,对父母的模仿是他迅速适应世界的重要方式。父母会把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把自己处理事情的模式传承给孩子。
人是家庭塑造出来的,我们的很多行为特质,归根结底都是父母所赐。原生家庭是有很多积极意义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切都能成为资源。父母用尽了所有的经验来帮助我们成长,即使是以打或者骂的方式,即使有时候疏离了我们。父母也有自己的脆弱、无奈、情绪,他们常重复着在其成长过程中熟悉的模式,即使那些模式是功能不良的。
一个人在成为别人的伴侣,别人的父母的时候,才有机会像他的爸爸妈妈一样,在他成为一个有多重家庭、社会角色的时候,才越来越清晰地看到了父母的影响。虽然,我们已经远离了父母,独立生活了很多年,但依然无法摆脱父母的影响。我们都成为了父母的翻版,不自觉成了跟父母一样的人。如果你觉得受父母的影响并不大,仅仅是你不愿意看到。
早年经历让我们发展出绝对期待,而在我们没有能力照顾自己的时候,父母就是我们的一切。我们需要安全,需要爱,需要关注,父母通过他们给予爱的方式影响着我们。如果我们用优秀听话可以得到父母的爱,我们就学会了优秀听话;如果用软弱可以得到爱,我们就学会了软弱;如果我们用指责才能被听到,我们就学会了指责;如果我们不允许表达生气、委屈等感受,我们就学会压抑感受……在家庭规条的教育下就形成了我们的绝对期待,而目的是为了满足需要,得到爱。慢慢地,我们在与父母或者重要他人的互动中形成了保护自己与满足需要的安全稳定的行为,谓之性格。比如:有的人拼命追求优秀,那是因为他小时候不优秀表现不好的时候,父母是忽视他,看不见他的。他只有表现很优秀,让父母很有面子的时候,才能得到父母的肯定与关注;做得不好或者表现不优秀就会被批评,被忽视。于是,事情做好才能优秀,优秀才能被爱被赞美就成了家庭规条,慢慢地也形成了他的核心自我:我一无所长,只有优秀才能被爱,我的本质是不值得被爱的。长大后,他就拼命追求优秀与成功,他不敢表现不优秀不敢让别人看见他的脆弱与不好,也看不得别人做事不优秀,对他人的要求也是你要优秀我才喜欢。于是,无意识地继承了父母的模式。
早年经历所缺失的就会让我们在成年后过度补偿。想办法补偿就学会了伪装。只有看见了自己的心理现实,然后,接纳自己,敢于面对自己的真实需要,改变才能发生。家庭规条设立的意义也是家族为了尽快让孩子完成社会化,按照社会规则做事,融入社会系统,因此规条是有它基本的目的与智慧的。问题在于当发现规条过于僵化,显得过于僵硬和限制人性时,如何转化。
作为母亲的自己,如何去安放好自己,才能教育好孩子?在这一点上,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丛老师说的跟孩子的关系最重要的是关系真实,而不是方法。
对孩子最健康的教育方式就是真诚,给他(她)一段真诚的关系。
当你按照规则、正确答案、科学方法来教育孩子的时候,就会忽略亲子教育中最重要的东西——情感,过分注重应该或不应该的时候,亲子关系就会有阻碍,好像你是一个工具、按照我的想法来调教成我希望的样子,这样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就淡化了。按照科学方法教育孩子带来最大的问题就是情感的忽视,因为情感是刻意不出来的,当科学方法在的时候,感情是出不来的,孩子在情感上已经被忽视了。
通过你的严厉,他知道有些事情是有边界的,通过你的拒绝,孩子学会拒绝别人;你过的小心翼翼,孩子也会小心翼翼,所以,不在于度的问题,而是你是什么样的人,他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你不刻意的时候才真正产生影响,刻意的时候情感浓度低,影响孩子小。你刻意的时候越多,越累,就越焦虑,状态越糟糕,反而是对孩子的伤害。孩子最健康的教育方式就是真诚,给她一段真诚的关系,不仅是父母子女,还是正常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有正常的需求,情感,我会照顾你,你也要照顾我,我会索取,也会付出。我们不仅要去照顾孩子,也要承认需要孩子的照顾,真实的关系就是你心情不好的时候就说,焦虑的时候制止,制止他不是因为他没有做好,而是因为你现在需要被照顾,要求他照顾自己:请给我一点照顾,请给我一点空间和安静。
父母对孩子最大的伤害不是发脾气,而是来自表达不一致
你是一个习惯假我生活的人,你的孩子也会习惯假我,你虚伪他就学会虚伪,你焦虑他就焦虑,你小心翼翼他就小心翼翼,你压抑他就压抑,你放松他就放松………如果明明你很烦,你很需要孩子照顾你,但是你不承认你很烦,不承认你需要孩子,而是觉得都是孩子的错,都是孩子不够好,孩子就开始真的自我怀疑了,所以伤害孩子的不是教育问题,而是没有一致性的表达自己的状态。比如:我很焦虑,你要停止打游戏,你要照顾我的焦虑,必须停止打游戏。这样你既缓解了你的焦虑,孩子又能听话了。孩子即使压抑了对你的愤怒和不满,但他也不会伤害自己,也不会觉得自己不够好。长大后他就能学会避开强势的欺负,学会怎么保护自己了。你获得了更多的满足就更有精力照顾孩子。所以真诚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才是最健康的教育方式。
有理性就就很难有情感,因为你压抑了自己真实的感受真实的需要,这也就是为什么相敬如宾的关系只是和谐而不亲密。问题不是问题,如何应对问题才是问题。我们无法改变已经发生的事实,我们只能改变那些事件对我们的影响。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学习让自己更真诚敞开,更真实,更接纳自己,在成长的路上慢慢疗愈好自己,给孩子一段轻松真诚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