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奇葩大会》里认识了武志红老师,他个头不高,戴着眼镜,发际线略微靠后,露出灵光的脑袋,看起来和蔼近人。在节目里,他就自己的书《为何家会伤人》中“中国式家庭”问题进行了演讲,我被他的观点深深震撼了。
我成长在一个幸福的家庭,没有了解过不幸的童年或破碎的家庭到底是什么样的。渐渐长大,会读到很多触目惊心的新闻,身边的朋友有时会倾诉烦心的事,生活中也会有各种复杂的问题令我焦头烂额。上大学以前,学习至上,可以以“好好学习”一句话带过,鼓励自己和别人考一个好的大学。但人都是社会中的动物,人情世故是一生的必修课。现在,有时候遇到很棘手的问题,我不知道该怎么做才是正确的。也许,用《易经》的观点,世上没有绝对的事情,对也可能错,错也可能对。就像1+1在大部分情况下等于2,但在少数情况下是不等于2的。但我想寻求一种顺乎自然的解决方法,把伤害降到最小。
最近,才对“未雨绸缪“的妙处有些许体会。很多事,你不要等造成那个结果再去弥补,应在坏结果还没到来时,及时修正自己的行为。就像身体一样,身体是一个很精密的仪器,它要坏,是很不容易的。一定要在平时注意,不要一次次击垮身体的平衡,挑战它的极限,最终,拿前半生赚的钱去弥补后半生的医药费。
《为何家会伤人》共分为四章,因自己认识浅薄,觉得很多话都有道理,值得摘录,所以每章单独摘录。
第一章 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核心
一、每一次分手都是心灵的修复
1、每个人至少要经历两次”诞生“。
第一次是从妈妈的子宫里出生。子宫是婴儿完美的居所,离开这个居所,是一个痛苦的分离过程。但这个痛苦却换来了一个新生命。
第二次是恋爱。我们一生中会与许许多多人建立许许多多多种关系,但恋爱是我们生命中能自主建立的最亲密的关系。只论亲密度,亲子关系一点不比恋爱关系逊色。但是,亲子关系是天赐的,好父母也罢坏父母也罢,我们没的选择,只能接受,而恋爱关系却是我们自己选择的。
正因为可以选择,我们自己的人生才有了意义。
2、恋爱是一种特殊的选择。其实,我们无意识中都将恋爱当作了治疗,目的是为了修正我们童年的错误,其表现就是,恋人多数时候都是我们选中的理想父母。现实父母或多或少让我们不满意,我们心中都藏着一个理想父母的模型,它是我们选择恋人的基石。
如果治疗获得成功,不仅童年的错误得以修复,我们还会真正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这是人格成长的最重要的一步,也是与家分离的最后一步。然而,不幸的是,很多恋爱治疗没有获得成功,反而留下了更深的疤痕。之所以如此,是我们没有处理好爱与分离这一对矛盾。
3、恋爱,其主要意义不是让我们找到一个能黏一辈子的伴侣,而是让我们真正明白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伴侣是另外一个和自己一样独立、一样重要的人。并且,我们还深深地懂得,这两个相互独立的人,又能无比亲密地相处。
4、恋爱是亲子关系的复制。如果童年幸福,我们更可能复制幸福,如果童年痛苦,我们更可能复制痛苦。
当然,恋爱不是对亲子关系的简单复制。实际上,我们不会简单地按照现实父母的原型去寻找恋人,我们其实是按照理想父母的原型去寻找恋人。
理想父母都有一个特点:能给予我们无条件的爱。我们自己需要这种无条件的爱,我们也知道恋人需要这种无条件的爱。所以,在恋爱前期,我们会积极地给予对方无条件的爱,或者用直白的方法,或者用狡猾的方法,总之都会让对方感觉到:不论你做什么,我都会一如既往地爱你,我的爱是没有条件的。
获得了足够的无条件的爱之后,我们会变成孩子,恋人也会变成孩子,我们一起退行到童年。这时,我们互为对方的理想父母,又互为对方的孩子。这是恋爱的关键期,这个阶段决定了我们是重复童年的错误,还是修正童年的错误。
5、你再亲密的人也是另外一个人,是和我们一样重要、一样独立的人。
二、缘分=娶回”妈妈“,嫁给”爸爸“?
1、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的人格在五岁前就已基本塑造成型。不止人格,我们的情感基础也常是童年形成的。如果爸爸妈妈给了我们足够的爱与安全感,我们就会在潜意识中将爸爸妈妈当作爱情的原型,并按照这个原型去寻找恋人;如果爸爸妈妈给我们的爱很少,我们一样也容易按照这个原型去寻找恋人,只是情形更加复杂。然而,恋人和父母的原型是不同的,这就引出了许多幻灭的爱情。
2、找”好恋人“,做”好恋人“
一见钟情是不可靠的,但一见钟情又是可靠的。
之所以说不可靠,是因为我们容易执着于源自父母的恋人原型。我们拿着这个模子到处去套,套中了一名异性,就一见钟情了。但对方和你的过去经常不大一样,你以为他是你的恋人原型,但这不过是你自己潜意识中对父母的执着而已。
之所以说可靠,是因为我们的确难以摆脱过去,源自父母的恋人原型在我们潜意识中深深扎下了根,这一点很难摆脱。
但比这一切更重要的,是自己要做一个”好的恋人“,也要去找一个”好的恋人“。
3、幼儿心中,只有”我“是唯一的主体,而将妈妈和爸爸视为客体。如果爸爸妈妈爱他接受他,就是”好的客体“,他就会最终懂得,爸爸妈妈和他一样,都是主体。于是,他不仅学会了爱自己,也学会了爱父母,并最终学会了爱其他人。从此,他对于别人,也是一个”好的客体“了。
在恋爱中,如果你找到一个”好的客体“,而自己也做了”好的客体“,那么双方就会进一步成长,真正从孩子变成成人,从对父母原型的执着化为对情侣的爱。
三、别拿自己的尺子量对方
1、如果,你渴望了解对方,就必须学会放下你的坐标系,尝试着进入对方的坐标体系,这是抵达理解的唯一途径。
2、很多人抱怨”我无法理解配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是婚姻咨询中最常碰到的问题。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是因为当事人总是无法做到如其所是地去理解对方。
什么叫如其所是呢?就是,对方怎么感受的,这才是事实,我们要按照对方的感受去理解他。但是,很多人习惯上认为,重要的是发生了什么事实。但是,他却不知道,这只是他眼中的事实,而不是对方的事实。
3、每个人都想理解配偶,但因为几个常见的错误,我们常常很难让配偶感觉被理解。
(1)揣测。我们以为,作为最亲密的伴侣,我们非常了解另一半。有人说:”他一张嘴我就知道他想说什么。”这是真的,但是,我们常常只知道配偶会说什么,但却根本不理解配偶说这些话时的感受。很多时候,配偶的情绪再明确不过了,但我们仍执着于自己的坐标体系,用这个体系去揣测他的意思。
(2)评价。在坐标体系中,我们位于中心,是唯一的主体,其他人都被放在坐标体系上,是我们分析的对象。其他人都是“外来物”,要保持这个体系的平衡和稳定,我们必须去评价一个人,否则就觉得不安全。夸奖和批评都是我们的工具,目的是为了控制对方。对于亲密关系来讲,这是最糟糕的事情了,没有人喜欢这种评价。评价是阻断交流的最常见原因,并且,急于评价的人着眼点也是解决问题,而不是交流感受。
(3)出主意。对方一说到问题,我们就急着去出主意、提建议,忙着为对方解决问题。但实际上,对方多数时候只是为了借“问题”宣泄情绪,根本不需要我们的建议。并且,我们是从自己的坐标体系出发为对方出主意的,这会严重地妨碍理解的达成。
4、任何看似荒诞的事情背后,都有它最真切的原因。如果你觉得它荒诞,那很可能是因为你不理解它。
5、发生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人内心的感受。感受远比所谓的事实更重要,而在家庭中,理解并接受彼此的感受是最重要的。感受的沟通在亲密关系中是最重要的。
6、要相信对方的感受,与其花九牛二虎之力去揣测真正的原因,不如坐下来聆听对方的感受。
7、时代改变了,我们爱的方式却从来没有改变。以前,物质很匮乏,所以爱的主要内容是保证对方的物质需求。但现在,物质需求已经不再那么重要,心理需求的重要性则日益突出。鉴于此,我们应该进化我们爱的方式,重视配偶或其他亲人的心理需求。
心理需求的核心是感受,亲密关系的一个重要价值就在于交流并相互理解和接受彼此的感受。
四、不要把权力规则带回家
1、一个人的关系可以分成两部分:个人领域和社会领域。
个人领域包括配偶、亲人、知己,最典型的是家;社会领域包括同事、同学、同乡等,最典型的是工作。
工作中的规则是权力,其运作机制是竞争与合作、控制与征服。家中的规则是珍惜,能抵达珍惜的途径是理解和接受。如果不明白工作与家的分野,而将权力规则带回家,那就形成一种权力的污染,会引出很多问题。
并且,这种污染在现代社会很容易发生,因为我们的社会流行成功崇拜,而走向成功的重要途径就是掌握权力规则。
在这种崇拜之下,无论成功人士还是普通人,都很容易忽视珍惜的规则,而只在乎权力规则,将其视为解开人生的主要甚至唯一一把钥匙。
在某种程度上讲,娴熟地掌握并果断地使用权力规则会让一个人在成功的路上奔跑得更加迅速,但一旦它渗透到一个人的个人领域,那势必会让这个人付出代价——他的亲密关系必然会变得一塌糊涂。
所以,如果我们珍惜家,就不要把权力规则带回家。
2、把权力带回家分以下几种:
(1)以为家里的规则和工作规则是一回事,而在家中有意使用权力规则;
(2)知道两者不一样,但不懂家的规则;
(3)彻底抛弃家的规则;
(4)习惯了权力规则,在家中放不下,就像是权力强迫症。
3、公司中需要强有力的领导,只要能带来利益就是好领导,但家中需要的是爱,是理解与接受。
4、家就是婆婆妈妈的地方。家之所以温暖,主要就是因为家里的成员婆婆妈妈,能理解并体贴彼此那些琐细的感受。
5、男人更容易将权力规则带回家
不是只有成功人士才把权力规则带回家,在单位里总是被控制、受人气的人,自己又特别在乎权力,那么,回家以后,就容易把气撒在配偶和孩子身上,并有可能显示出更极端的控制欲望来,这是一种典型的心理补偿,在生活中处处可见。
还有一种常见的污染:男人不能容忍女人比自己强。多数的婚姻关系中都存在着婚姻战争,双方无论在恋爱阶段多么爱对方,一结婚后就会有意无意地去抢占制高点,控制对方并怕被对方控制。
6、如何避免将权力规则带回家呢?
第一,要有明确的意识,将工作和家分开。告诉自己,这是两个不同的世界,需要用不同的方式去对待。
第二,不要把工作作风带回家。可以在家继续工作,但不要将工作的气氛带回家。
第三,保持整个家庭系统的平等。在工作中,必然会有领导。但在现代家庭中,在解决问题时,要有一家之主。但在沟通中,应该相互尊重。
第四,让珍惜成为家庭主旋律。工作中,处理的主要是利益,目标是解决问题;家庭中,处理的主要是感受,目的是相互理解与接受。多一分理解,多一分接受,就多一分温暖,家就更像一个家。
五、孩子不该是你的最爱
1、爱与分离,是生命中两个永恒的主题。健康的家庭,充盈着爱,也懂得分离。
健康家庭的父母,深爱孩子,将他养大,不是为了自己分享这一结果,不是为了永远与孩子黏在一起,而是要将他推出家门,推到一个更宽广的世界,让他去过独立而自主的生活。
而他,则势必会找一个伴侣,也会有自己的孩子。
等他的孩子长大后,他也会向父母学习,把他的孩子推向更宽广的世界。
爱,就在这样的循环中不断地传递,从我们的原生家庭传递到我们的新生家庭。
2、家庭是传递爱的载体,从父母传给孩子,再由孩子向下传递。不过,家庭中居第一位的,不应是亲子关系,而是夫妻关系。对此,国内知名的心理学家曾奇峰形容说,夫妻关系是家庭的定海神针,在有公婆、夫妻和孩子的三世同堂的家庭中,如果夫妻关系是家庭核心,拥有第一发言权,那么这个家庭就会稳如磐石。
相反,如果亲子关系(包括公婆与丈夫、丈夫与孩子、妻子与孩子)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就会产生最常见的两个问题:
(1)糟糕的婆媳关系;
(2)严重的恋子情结。
这两点是相辅相成的。其实,在新家庭中,如果有一个糟糕的婆媳关系,那么一般可以推断,在婆婆以前的那个新家庭中,也曾有一个糟糕的婆媳关系。而那个糟糕的婆媳关系,让婆婆与其儿子建立了非常密切的关系。对这个婆婆而言,儿子,而不是丈夫,是她最亲密的人,是她最割舍不下的人。
于是,当儿子要分离,去找一个爱人,并建立一个自己的新家庭时,作为婆婆,她会多么难过。她会觉得,自己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所以,她会有意无意地阻止儿子与媳妇建立最密切的关系。
而儿子,他以前就知道,他是母亲心目中最重要的人,对于母亲而言,他比爸爸还重要。以前,他为此而自得,现在,他要回报母亲。于是,他也不忍心背叛母亲而与妻子建立最亲密的关系。
这是很多婆媳难以相处的心理秘密。
相反,如果婆婆心目中最重要的人一直是丈夫而不是儿子,那么与儿子的分离就不是那么难受。相反,她会欣喜地看到,儿子找到了他最爱的人,他可以拥有他的家庭、他的人生了。这时,这个婆婆会祝福媳妇,祝福媳妇和儿子即将走上她和丈夫曾经走过的幸福之路。
3、绝大多数婆媳关系的核心不是婆媳关系,而正是那个被夹在中间的儿子和丈夫。这个夹在中间的人,总想着要么妻子对老人家敬一些,要么婆婆对媳妇疼一些,问题就解决了。但他却很少想,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他自己身上。要想很好地处理婆媳关系,这个人必须承担起责任来,努力去协调这个三角关系。
并且绝对没有灵丹妙药,也没有那种一点就灵、一说就通的绝招,你必须用头脑和智慧去解决这个难题。
4、健康家庭的第一定律——夫妻关系,才是家中的No.1。
5、在原生家庭,父母是最重要的,他们最有发言权。但在新家庭,丈夫和妻子才是最重要的,父母不该有太多的发言权。
6、不管你多么敬爱父母,你终究要离开他们,去过你自己的生活。不管你多么爱儿女,他们也终究要离开你,去过他们自己的生活。
而配偶,才是那个真正陪伴你一生的人。
并且,为了父母的健康,我们不要太恋父母的某一方,认为自己与他(她)的关系胜于他们的关系。为了儿女的健康,我们也不要太恋他们,认为自己爱他们胜于爱配偶。因为,最爱的,我们都必然最难割舍。所以,势必要割舍的,不要让它成为最爱。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要把最多的资源留给配偶。相反,当老人和孩子需要照顾时,我们必须要把更多的资源给他们。但是,我们一定要懂得,配偶才是真正陪伴我们一声的伴侣,才是我们最重要的心理寄托。
7、如果是儿子,就要对自己说,爸爸才是妈妈最爱的人,自己不是;
如果是女儿,就要对自己说,妈妈才是爸爸最爱的人,自己不是;
如果是父亲,就要对女儿说,我爱你,但妈妈才是能陪伴我一生的;
如果是母亲,就要对儿子说,我爱你,但爸爸才是能陪伴我一生的。
这才是健康家庭之道。夫妻关系是家中的No.1,这是健康家庭的第一定律。
曾仕强教授曾讲过:在一个家庭中,只有夫妻之间是没有血缘关系的。所以,夫妻关系处不好,家中的一切都不会好;夫妻关系处得好,则整个家就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