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活出生命的意义》

(书中给我思想的滋润和行动的指引)

原文1:大概也就是在我4岁那年,有一天晚上快入睡时,我突然被脑海中出现的一个念头吓坏了——我想到有一天我也会死。此后,让我用一生的时间苦苦思索的,不是对死亡的恐惧,而是这么一个问题:既然生命如此短暂,那它的意义何在?最后,我终其一生探索得出的答案就是: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死亡本身让生命变得有意义。最重要的是,生命的短暂并不会抹杀它自身的意义,因为过去的事情并不意味着永久的消失,而是被保存起来——过往的一切在消逝之前,就被保存在了“过去”。我们的一切所作所为、所学所感,都被存放到“过去”之中,任何人、任何事都无法使它们从这个世界上消失。

所感1:我们在“人类共同体”的这片土地中生长出来,从这里汲取营养,成长,绽放自己,在死亡后复归这片大地。我们生前的一切(起心动念、言行举止),并没有随着我们的死亡而消失,而是保存在“过去”,保存在这片“人类共同体”大地上的一个地方。这些事迹或显著或渺小,或影响深远或寂寂无闻;它们可能激发着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社会,甚至一个国家或者全世界;它们也可能被作为方面的案例,让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社会,甚至一个国家或者全世界引以为戒;大多数的事迹可能无人问津,或者被置之不理。但它们不会消失,而是和那些“灿烂夺目”和“臭名昭著”的成分一样,共同成为这片广袤的“人类共同体”土地中的一部分。

只是在我们短暂的一生中,当我们复归“人类共同体”的土地时,我们留在“过去”的,这片所有人类创造的土地上的,是什么样的事迹呢?我们又想留下什么样的事迹呢?

总结1:行为是我们唯一所有的,即使我们逝去了,行为也会保留在“过去”,不会消失。


原文2:童年时我有一种备受保护的安全感,这种安全感自然不是通过哲学思考获得的,而是来自我生活的环境。大约在我5岁那年——这件事我认为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那时我们在海恩费尔德(Hainfeld)消夏,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我半梦半醒,双眼还未睁开,心中忽然被一股无法言喻的愉快神圣的情感所充盈,感觉自己被保护、被珍视。当我睁开双眼时,看见父亲正站在我面前,弯下腰对着我微笑。

所感2:我们是所有时间的集合,我们是所有起心动念、言行举止的集合,我们是与我们互动的人和环境的所感知到的反馈的集合。过去的一些事情,我们或许已经忘得一干二净,但是那些我们已经忘却的事情的影响却在我们身上,并且塑造着我们。除了过去,对当前一切的解读和对未来的信念也在塑造着我们。环境塑造着我们,我们自己也在塑造着自己,而归根到底,我们通过我们自己塑造自己。

总结2:我们是所有起心动念、言行举止和所有时间的集合;外界在塑造着我们,而归根到底,是我们在塑造着我们自己。

原文3:如果有人问我成功的秘诀,我通常会这么回答:“我坚持一个原则:即使做很小的事,也要像处理大事一样用心;即使做很大的事,也要像对待小事一样冷静。”所以说,即使只是在讨论会上做一个简短的评论,我也会认认真真地准备好发言内容并做好笔记;如果是要面对几千人发表演讲,我也是小心翼翼地准备讲稿、列好提纲,然后就像对着十几个人的讨论会一样,沉着冷静地讲出我要演说的内容。

还有一点:我做任何事都尽可能提早完成,绝不会拖到最后一刻。这样一来,当我有很多事情需要处理时,就不会在拼命工作的同时,还要因担心完不成任务而忐忑不安。而第三个原则是:不仅要提前做事,而且要把麻烦的事放到前面先做,换句话就是:提前搞定它。当然,我也并不总是能遵循这些原则。

所感3:你做一件事情的态度,就是你做所有事情的态度。人与人的不同,是底层的、内在的不同。存乎内,形于外。所有的外在世界,都是内心世界的显现。


原文4:不过自从经历过集中营的日子,这种生活习惯就慢慢改变了,我牺牲了无数个周末,用来口述我的著作。我学会了珍惜时间,是的,甚至可以说吝惜时间,但只有这样,我才能有充裕的时间去做真正重要的事。

所感4:我们不懂得珍惜时间,是因为我们还没有痛到、没有绝望到知道时间的宝贵。


原文5:在泰雷津集中营厕所的墙上,我曾看到过这么一句话:“无视一切,并为每一件狗屁事儿喝彩。”

所感5:我们觉得无聊、找不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证明我们还活得不错,起码生命没有受到威胁。


原文6:如果在一项爱好上钻研得足够深入,你就不再是一知半解的门外汉,而是成为这方面的专家了。

所感6:在一件自己喜欢或有价值的事情上,成为一个专家吧。


原文7:不管是作为漫画家,还是作为精神病科医生,我都需要首先找到一个人的弱点。不过,作为一名精神病科医生,或者至少作为一名心理治疗师,我还要从他的(实际)弱点中敏锐地发现克服这种弱点的(备选)方法,从他的糟糕境况里捕捉到某种可能性,来给他的境况赋予某种意义,从而将某种看似无意义的痛苦转换为一个真正的人类成果。事实上,我一直坚定地认为,没有蕴涵着某种意义的可能性的境况是绝不存在的,这一想法的核心内容在意义治疗中得到详细而系统的阐述。

所感7:困难有没有意义,你说了算。相比在无意义中的折磨,赋予痛苦意义,并在中得到深化和提升,现实价值更大。


原文8:不错,知识就是力量,由于我们掌握了某种知识,而其他人却并未掌握,因此在这样一种由知识形成的秩序里,我们便拥有了左右他人的力量……约翰·拉斯金的一句话:“只有一种权力,那就是拯救的权力;只有一种荣誉,那就是救助的荣誉。”

所感8:现实中的各式武器和工具,我们可以清清楚楚的看到,知识也是武器和工具,甚至力量更加强大。因为无形,很多人忽视了它们。认识到这种强大的力量,并通过研究和使用去掌握它们。掌握这些武器和工具,如果去损人利己,终会自损。如果是去帮助别人,我们会在利他中获得成长。


原文9:我犹记得有天晚上,暮色降临,教室里没开灯,几十个听众坐在昏暗的教室里,专注地听我讲述,我们的生命一定都有它的意义,以及我们为何要寻找生命的意义。我很清楚地感受到,我的话感染了他们,触碰到他们的内心,为他们指明了道路,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就像陶土,在陶匠的手中塑成形状精巧的陶器,总而言之,我运用了“拯救的权力”。正如《塔木德》里的一句话:“拯救了一个心灵,就是拯救了一个完整的世界。”

……在我的帮助下,她变得越来越平静,心境越来越开阔自由,忧郁逐渐离她远去,我又一次感觉到——在陶匠的手中,陶土正在成形。

所感9:并不是说我们要帮助和成全他人是妄自尊大,但现实中,真的有挺多的人需要帮助和成全。如果能运用知识和自己的经验,让别人真正感受到解脱和成长,那是多好的一件事啊。


原文10:我十五六岁的时候,在这个小组里做了一个讲座,主题正是讨论生命的意义。我理论中的两个基本思想在那时就已经成形了,其中一个是:我们不应主动询问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因为我们自己就是解答这个问题的主体,也就是说,我们自己就是要去回答生命所提出的问题的那个人,而我们必须要为自己的存在负责,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才能回答这个关于生命的问题。

第二个基本思想是:生命的终极意义超出了我们的理解能力,我将其命名为“超意义”(Übersinn)。我们只能信仰它,而且必须信仰它;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一直在信仰着它,只不过没有意识到罢了。

所感10:解铃还须系铃人,是我们自己要去解决自己生命中出现的迷茫、疑惑和各种其他的问题。别人可以给我们帮助,给我们各种工具和武器,或者帮我们解决一些问题,但生命中最根本、最内在的,要由我们自己解决。


原文11:还原主义是当代的虚无主义,它把人压缩至一个单纯的维度,即人的维度,从立体的人的空间中单独抽离出某个特定方面,将其投射到一个次人的层面进行考察。毫不夸张地说,还原主义是一种将人的地位弱化的非人主义(Subhumanismus)。

所感11:这种还原,其实是压缩,以点带面。为什么认识人很难,就是我们是立体的,系统的,全面的。单单试图从一个维度和几个维度去认识人,是偷懒的,片面的。但并不是说这些方式一点价值都没有,只是我们要有勇气去面对这种片面性,认识它的作用,也清醒地知道它的局限。


原文12:1929年我提出区分三类不同的价值的构想,也就是为我们的生命——从出生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呼出最后一口气为止,赋予意义的三种途径,具体来说,它们是:我们的行动,我们创造的作品,以及我们的经历、际遇和爱。即使在无法改变的残酷命运面前(比如说得了不治之症,某种不宜手术的癌症等),我们仍然可以通过某种方式获取生命的意义——通过展示最为强大的人性,即把苦难转化为人类成果的能力。

所感12:如果只以钱为生命的目的或者生活中绝大多数的精力和时间都围绕钱展开,那这样的生命会很枯燥和痛苦。当然,保证自己可以生存下去是第一重要的事,但不要忘了还有第二重要和第三、第四……重要的事。生命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不应该是单调乏味的。


原文13:“矛盾意向法”不是消除症状,而是先加剧症状,物极必反,最终,症状会自然消除。

古希腊哲学家爱比泰德说:人不是被事情本身所困扰,而是被自己对事情的态度所困扰。

一个强迫性洗手的患者一天要洗10多次手,并对此深感苦恼,可越担心,强迫症状出现得越频繁。于是,心理医生用“矛盾意向法”要求他每天一定要洗100次手,且要坚持10天,少1天也不行。他尝试了3天,3天后就再也不想洗手了。

矛盾意向法的底层原理,也许和动机转移有关,将内驱力转化为外部压力,将其变成任务,而且是比较难完成的任务,这样的话反倒会患者大脑产生抗拒感,继而解决患者的问题,比如有人见到女孩会脸红,心跳加快,手脚出汗,那就要求他每次见到女孩,脸必须红到耳根,手脚必须湿透,心跳上到120,几次无法做到之后,反倒可以彻底解决这个毛病。

所感13:世界上不存在佯谬和悖论,只有认识的局限。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怎样“因地制宜”,然后“妙手回春”,有赖于我们认识的提升和不断实践的完善。

ps原文:弗兰克尔发明了一些他用来治疗他的病人的特殊方法,这些方法能帮助病人正确认识事物,找到自己生活中的意义,其中有一种方法叫作“矛盾意向法”(Paradoxical Intention)。矛盾意向的理论前提是:在许多情况下,失调行为的产生是由于人们过分害怕某些令人恐惧的事物。这就是说,由于他老是担心着某种可能使他感到焦虑的处境,因而他变得万分恐怖,以至于不由自主地被引入这一境地。

在这种情况下使用矛盾意向法,即告知病人努力去做他在这种情况下最害怕做的事,或盼望这些事发生。当然,这是与真正的愿望相反的。这样,致病的恐惧感为相反的愿望取代了。

在弗兰克尔看来,这一方法是以发现生活的意义为理论根据的。它使我们注意到我们是怎样常常把注意力集中到日常生活的琐事上,并且过分地夸张它们,这样做会导致非理性的、不必要的焦虑。要是我们停止这类无聊的把戏,把力量集中在有意义的事情上,那么我们马上就会摆脱焦虑,过一种更充实、目的更明确、更幸福的生活,矛盾意向就起抵消这些日常的琐碎恐惧感的作用。当然,这类恐惧感是从生存的空虚中滋生起来的,所以,过有意义的生活是对它的最好预防。

弗兰克尔发明的另一种方法叫作“逆反应”(de-reflection)。它与矛盾意向有些类似,就是努力对“强迫性倾向”产生反作用。我们常常在自我观察中发现这些强迫性倾向,我们常常在一件事情开始时投入太多的注意力,思考、咀嚼得越多,情况就变得越糟。显著的例子就是呼吸,假如你想留意自己的呼吸,希望呼吸正常,你愈是注意,呼吸就越紊乱,硬坚持下去,一切都乱了。失眠也是如此,假如你要强迫自己入睡,只会使得自己不能入睡。到了清晨,由于要起床了,你不得不放弃强迫入睡的企望,这时反而入睡了。有时,我们可能由于努力过分而无法取得成功,如果我们比较轻松自在地处理问题,成功也就容易得多,但这多少会有助于我们把注意力从那些使我们烦恼的琐事上转移到更有意义的价值和更重要的事情上。一旦我们这样去做,就会发现这样很能解决问题,我们就不再为焦虑所困扰。


原文14:这里两种选择的公分母就是:如果它中断了,会有什么后果?

所感14:需要补充对公分母疗法的认知。


原文15:如果有人问我提出意义治疗理论的最终原因和最深层的根源是什么,我会只说一点,这一点是促使我提出这一理论并激励我毫不懈怠地做下去的根本动力,它就是:出于对那些深受时代不正之风影响的受害者的深切同情,我们这个时代充斥着极不负责的玩世不恭风气,这种风气在心理治疗领域——这个肮脏的行业中大行其道。我这里说“行业”,是因为它已经被商业化,而“肮脏”指的是学术上的污浊之气。如果坐在你面前的人,不仅深受自身精神疾病的折磨,还是心理治疗的受害者,那会多么令人揪心。实际上,同这种心理治疗中的(由心理学至上主义出发而形成的)去人格化、非人道主义的倾向进行斗争,像一条红线贯穿于我的整个研究工作之中。

所感15:这就是所谓的菩萨心肠吧。以利益大众为己任。


原文16:他在一旁看着我哧溜哧溜地喝汤,诚恳地劝我克服悲观情绪——这种悲观情绪我在其他囚犯身上看到过,如果任其发展,人就会开始放弃自己,那便离死亡不远了,而当时我确实已经深受这种情绪的影响。

所感16:我们不可避免的有悲观的情绪,如果没有信念和积极向上的情绪,我们就会加速向死亡接近。


原文17:什么是纯粹的偶然事件,在何种条件下这看似偶然的事件背后可能蕴藏一个更高的或者更深层次的意义——终极意义。

所感17:这种时候,需要信仰。像《尼布尔的祈祷文》说的:主啊,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赐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予我智慧,来分辨这两者。


原文18:这些来自集中营的经验从更加广义的角度来说证实了“生存价值”(survival value),这也就是我所说的“寻求意义之意志”(Wille zum Sinn),换句话说,即自我超越——人超越现有生存状态的层次,追求尚未属于自身的、更高层次的东西。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那些目光长远、放眼未来并且坚持追求未来的意义的人,最有可能战胜苦难,从困厄中走出来。

所感18:金树人:“一个人若是看不到未来,就掌握不了现在,若掌握不了现在,就看不到未来”。想起了在《聪明人的个人成长》中,有这样一段话:

设定目标不是为了控制未来,控制未来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未来只存在于你的想象中。设定目标的真正意义,在于提升你当下的状态。设定目标能够给你带来更大的清晰感,让你在当下能更加保持专注。每当你把目光放在某个目标上时,问问自己:设定这个目标,给我的当下带来了哪些提升?

如果一个目标并不能给当下带来任何提升,那就没多大意义,你也许应该放弃它。相反,当你想起一个目标时,它能让你有巨大的清晰感,让你变得更专注,让你充满动力,那这个目标才值得保留。

很多人在设定目标时,认为达成目标的道路上一定要有很多痛苦,有很多牺牲。但实际上,这种念头通常会导致失败。无论什么时候,当你思考一个新目标时,请留意它给你当前生活带来的影响。

你应该设定的,是那些你一想起来就感到充满能量、充满动力、能被激励的目标——虽然离最终实现还很远。相反,别设定那些让你感到能量匮乏、压力重重、疲惫无力的目标。把目标设定作为提升当下专注度的方法,而不是当作控制未来的手段。


原文19:3年里,我先后辗转在4个集中营——泰雷津、奥斯维辛、考弗灵以及蒂克海姆。我幸运地活了下来,可是我的亲人(除了我妹妹以外)的遭遇,只能借用里尔克的一句诗来概括:主赐给每个人他自己的死亡。在泰雷津集中营,我父亲在我的怀里停止了呼吸;我母亲去了奥斯维辛,随即被送入毒气室;我哥哥——据别人说,被送去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一个附属营地,在一座矿山劳动时丧命。

前段时间,我的老朋友埃尔娜·费尔迈耶(Erna Felmayer)给我寄来一首诗,那是我1946年写在一张处方签上转交给她的,诗中描摹了那段时日里我的心境:

我死去的亲人啊,你们沉沉地压在我的心底:

你们在我左右,似是无声提醒

我身上的职责;所以现在我要

将一切把你们带向灭亡的东西,统统毁灭,

直到我明白,每一缕阳光,

都是你们的熠熠目光,想要诉说,

直到我看见,每一棵葱葱郁郁的树,

都是一个死去的身影,对着我招手示意,

直到我听见,每一只鸟儿啁啾鸣啭,

都是你们的歌唱:

这是来自你们的问候——或许,是你们在对我说,

你们早已原谅,我独自苟活于这世上。

所感19:陆琪讲《天蓝色的彼岸》时的一段话:很多人在去世的时候总会想,我的妻子一定会非常非常思念我,我的孩子一定会非常非常思念我,我身边的那些人,我身边的亲朋好友,我曾经帮助过的人,一定会沉浸在深深的悲痛之中啊,我上一次讲述的时候也讲说,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亲戚或余悲,就是亲戚的心里面还有一些淡淡的悲伤,因为一个人的去世,他人亦已歌,别人的生活早已经开始,别人都已经开始欢天喜地了,继续开始该唱歌唱歌,该跳舞跳舞。

并不是说你的生死对于他们来说是没有意义的,你的生死对他们来说是有意义的,但是生活还在继续,生活还在继续,这句话是什么?就是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个世界,所有的人的生活组成了一个巨大的世界,当我们这个世界突然之间消失了,不存在了,别人的世界还是存在的。

只是别人的世界和我们交集的那一部分不存在,所以,他们受到的痛苦受到伤害,来自于焦急的那个部分,来自于那个空洞。

而不是你的世界消失了,别人的世界就也跟着消失了,并不是这样的,所以我们之前讲岛上书店的时候讲,每一个人都是有孤岛,但我们之间是有爱来做情感连接的。

当你消失之后,和你相关的那个情感连接变空了,在别人的心里面一定会造成一定的创伤,但是并不代表别人那个岛就不在了,也不代表整个海洋就不在啊。


原文20:我刚回到维也纳没几天,便去拜访了我的老朋友保罗·波拉克(Paul Polak),告诉他我父母、兄长以及妻子的死讯。我还记得,我说着说着便情不自禁地哭了起来:“保罗,我必须得承认,当太多事情一下子朝一个人袭来,当一个人经历了太多考验,就必须得找到一个意义作为支撑。只能这么说,我感觉,好像有什么事情在等着我去做,好像我必须去做些什么,好像我是注定为什么东西而生的。”哭完之后,我一下子轻松了许多——在这样的情况下,没有人会比忠诚的保罗·波拉克更加懂我,即使他当时只是沉默地倾听。

所感20:生活有太多的不易和痛苦,而意义可以支撑着我们渡过这一切。相信相信的力量,相信明天会更好。

原文21:很喜欢圣·埃克苏佩里说的一句话:“完美不是指再没有东西能增加进去了,而是指再也不能拿走一样东西了。”

所感21:比起那句“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多了可能性和创造性。这一句是不能多不能少,而上一句是不能少,但可以有多的可能。ps:仙子水边立,蒹葭白露霜。增裁惜长短,素黛勿添妆。


原文22:在我眼里,变老并不是一件坏事。我经常说,只要一想到自己在变老的同时,也会变得越来越成熟,就会觉得这也不算什么事儿了。

所感22:We’re too soon old,too late smart. The reason we’re too late smart is stupid ideas we already have,we can’t get rid of it.


原文23:最后,变老也是人存在的短暂性的一个表现方面,这种短暂性归根到底是对于责任的唯一也是最大的鼓励——将责任作为人存在的最基本、最本质属性。因此,我想在这一本自传性的小书里,重复一遍意义治疗的准则很有必要:“要这样生活:好像你已经活过一次,而在前一次的生命中,你做的所有事情都是错的,所以现在你要重新开始,把它们做好。”这段话是我有一天在梦里想到的,醒来后就马上记下来,并把它放在《医生和心灵》一书中。事实上,这样一种虚拟的对个人生活的自我回溯,确实能够增强我们的自我责任感。

Live as if you were living a second time, and as though you had acted wrongly the first time. 这是弗兰克尔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要这样生活:好像你已经活过一次,而在前一次的生命中,你做的所有事情都是错的,所以现在你要重新开始,把它们做好。”

所感23:我们总是说,“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如果可以重来”,“如果可以重新开始”……其实你已经是了,只要你把现在,此时此刻,每分每秒都当做已经在重新开始。


原文24:对于意义治疗所取得的成绩,我没有什么好庆贺的,就像那次我受邀去梵蒂冈接受教皇保罗六世的特别接见时所说的:“其他人只看到我做了什么、获得了什么,或者更确切地说,我幸运地得到了什么,然而此时此刻我却清楚地意识到,还有什么是我本就应该且必须去做却尚未完成的——上帝的眷顾让我走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大门,得以在这世上继续活了50年,而我必须回报这份眷顾,做点什么。”

所感24:怀着感恩的心,我们就可以做到更多。

原文25:他称赞了意义治疗,认为它不仅对于天主教,而且对于整个人类都具有重要意义;另外,他还高度评价了我在集中营里的表现,不过说实话,我根本不知道在那种情况下怎样做才是正确的。

后来我们起身告辞,朝门口走去,就在这时,突然听到教皇在身后用德语对我——这个来自维也纳的犹太神经病学家,一字一句地说道:“请为我祈祷!”

这是多么令人感动、多么令人震撼啊!后来,我每每想起此事,总是会说,从教皇身上可以看到一种挣扎在无边黑夜之中的痛苦,在黑夜中他只能凭自己的良心做出决定,尽管他自己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决定不仅会让他自己饱受责难,而且会将整个天主教会置于不利的境地。可是他别无选择,无数个无眠的黑夜雕琢了他的面容。

所感25:人人都有自己的痛苦和职责,与神同在的人,这种情况是加倍的。只是有些人负担起了,有些人在摆烂逃避,而重要的是摆烂逃避,最终还是一样要承受的,而且更重。道德经: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原文26:如果我们得不到一个绝对真理,那么就必须满足于多种相对真理之间的相互修正,并且有勇气去面对片面性。在心理治疗领域那些交织在一起的纷繁的多重旋律里,我们可以而且必须走向某种片面性,且对这种片面性了然于心。”

所感26:我们一直在这样的片面性中,因为“绝对的真理”不知是什么。在这样的背景中,我们要清醒,知道自己的境况;我们也要有勇气,去面对这种境况;我们还要有智慧和力量,在这样的境况中,想办法并且去行动,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原文27:可以说,那些新的心理治疗体系的创建者,归根到底都是在处理自己的病史。问题仅在于,他的病史能否代表他所处时代的集体神经症,如若可以,他就能够以自己的痛苦造福他人,用自己所患之疾病使他人免受疾病之苦。

所感27:把自己作为方法。

原文28:我曾活在痛苦之中,但是现在我明白了,不经历这些痛苦,是无法获得成长的。

所感28:我活在痛苦之中,但是我明白了,不经历这些痛苦,是无法获得成长的。


原文29:有一天夜里3点,我被一个电话吵醒,来电话的是一位女士,她告诉我她决定自杀,而她打电话只是好奇我会对她说些什么。于是,我拿出通常劝说想要轻生的人的那一番话,耐心地安抚她,向她详细分析其中的利弊得失,直到她向我保证暂时不去自杀,第二天早上9点过来找我。

第二天早上她准时来到我的办公室,对我袒露心声:“医生,如果您认为,您昨天晚上对我说的话中哪怕只有一句对我起了一丁点儿作用,您就错了。就算真有什么东西打动了我,那么只有一点:我半夜把您从睡梦中吵醒,您却没有恼火,没有叱责我,反而花了半个多小时的时间耐心地听我倾诉,费心开导我。所以我就想:如果真是这个样子的,那么我也许真的需要再给自己、给自己的生命一次机会。”在这种情况下,一种充满人性的关系便建立起来。

所感29:治愈人的,除了知识、工具,还有对人的爱。

原文30:“诸位知道我写的是什么吗?”所有人都陷入沉思,这时,一名来自伯克利大学的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您认为自己生命的意义在于,帮助他人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

完全正确!我确实就是这么写的。

所感30:“帮助他人”是很多人生命和意义的底色,只是大家的途径不同。


原文31:在弗兰克尔逝世后,有人这样评价他:“英雄稀有,他们静静地发光,在世界上留下印记。当他们逝去,做为整体的人性,已变得再也不一样了。”

所感31:人类在铸造一座丰碑,所有的人都是铸造者也是其中的一部分,我们都在其中留下印记,只是这些印记各不相同。有些人让人性闪耀,有些人让人性暗淡。


原文32:早在40年代,弗兰克尔的理论就具有人本主义的倾向,他认为,人的主要动机是要理解生存的目的与意义,揭示自己生存的秘密,他把这种动机称作“探求意义的意愿”。

动物寻求快乐与征服,却不懂生存的意义,人的本性在于探求意义。由于“探求意义的意愿”是人的主要动机,因此,倘若在现实生活中这一内在的欲求受到阻碍,就会引起人的心理障碍。启发患者去发现生命的意义,是意义疗法的核心。

所感32:当人探寻生命的意义所到阻碍时,人们会通过追寻金钱、权利、美色等欲望,去麻痹探寻生命意义,去填补探寻生命意义受阻碍留下的空虚。如原文中的一段所说:弗兰克尔考察了20世纪人类的心理状况后得出结论:人们疯狂追求权力、金钱、性欲的满足等享乐行为的原因在于存在空虚,求意义意志的挫折。为了避免存在空虚,人们采用了种种代偿方法,如求权意志和享乐意志等。现代人普遍存在的空虚感和紧迫感正是意义治疗的治疗指征,因此意义治疗已超越严格意义上的心理治疗。


原文33:弗兰克尔认为,人类存在的最重要的本质是“负责”,所以意义治疗中应让病人自己承担起判断的责任,医生的价值观念不能塞给病人。发现意义的途径有:(1)创造、工作;(2)体验价值:经由体验某个事件和人物,如工作的本质或文化、爱情等来发现生命的意义;(3)受苦:因为痛苦被发现有意义时,便不再痛苦了,通过认识人生的悲剧性和克服困境,促使人深思,寻找自我,最终发现人生的意义,实现自我超越。在意义治疗的实践中,弗兰克尔又发现过分意愿和过分注意是导致症状强化的原因,于是他发明了“矛盾意向”疗法,让患者故意从事其所害怕经验的事件,这与森田疗法的某些技术和系统家庭治疗中的“悖论处方”在操作上是大体一致的。

所感33:斯蒂芬·茨威格说:只有一件事会使人疲劳,摇摆不定(举棋不定)和优柔寡断(犹豫不决)。而每做一件事,都会使人身心解放,即使把事情办坏了,也比什么都不做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9,366评论 6 50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3,521评论 3 39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5,689评论 0 356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8,925评论 1 295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7,942评论 6 392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1,727评论 1 30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40,447评论 3 42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9,349评论 0 276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820评论 1 31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990评论 3 33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40,127评论 1 35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812评论 5 346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1,471评论 3 331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017评论 0 22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3,142评论 1 272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8,388评论 3 373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5,066评论 2 35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