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麦子熟了公众号看了一篇作者关于现代人碎片化学习的思考。 大意是说现代人都逼着自己沉浸在碎片化学习当中,生怕被时代落下,以至于自己深度学习和思考的能力有所缺失。本来是因为对自己不满的焦虑而去学习,却又因为看了太多所谓的深度干货知识而发现自己的不足,加重了自己的焦虑,如此反复。 文章的最后作者提出了自己的多对待碎片化学习的方法:用碎片化学习作为引子,自己去主动对碎片化学习背后所在的领域进行探索,深度学习和思考。
文章当中的一些现象我认为戳中了现代人的软肋——对自己,对家庭,对将来的焦虑让自己时刻处在个高压的状态,仿佛一天不去学习,一天不关注周围的事件新闻,就会被周围的朋友落下,就会被大家闲聊的时候冷落在一旁,就会跟不上这个时代。 微信里知乎上关注者无数“高端”回答,有营养的用户,被他们发布的干货,人生经验总结,鸡汤文,深度解析牢牢地吸引着眼球。每每看的时候嘴上心中一定会大呼过瘾,啊这不就是我吗。啊这个有道理啊,我又学到了。 然后呢,马不停蹄的点开下一篇分享的文章。最后一圈下来,感到自己提升了不少,心中的焦虑感被暂时的淡化,心满意足的关了手机。
可是过几天,这些都会被抛在脑后,一来是因为当时看的时候印象并不很深,只是了解了文章作者的观点,二来是因为没有在领域做深入的思考,没有形成自己的东西,要想看完别人的东西别人的逻辑并过目不忘恐怕有些难。三来第二天自己又有新的文章去看,有新的热血去沸腾,哪有时间去回味之前的文章?
每每下次又看到类似的文章,又会继续感叹自己的各方面欠缺,继续焦虑,形成往复循环。
碎片化学习带给我们学习的广度和知晓信息的绝对速度是绝对没错的,可是我们该如何利用好碎片化学习,怎么又算是好好利用了呢? 我有以下的想法。
首先我想说的是,绝对的深度和广度齐头并进是不存在的,所以我的想法是以碎片化学习给自己开引子,也就是让自己在碎片化的过程当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点,要对相应的点进行一定深度的挖掘。
举个例子,公众号中也有关于批判性思维的文章,我记得很清楚,有一篇文章是说外国小孩如何进行批判性思维,还有六个要点,whowhatwherewhenhowhy 批判性思维如何被培养的 有哪几个阶段,批判性思维与发牢骚的区别,同一篇文章去讲完这些真的是一篇不错的文章,可是这是不是就够了呢? 按照文章中所说的不是就能够养成习惯了吗?恐怕不是那么简单
巧的是,正好最近也在看批判性判思维这本书,可以有一个很好的对比。 看碎片化,别人消化好的文章确实比自己去挖掘来得快的多,算上记笔记理解的时间,最多半个小时文章就算看完了。可是却不见得理解了批判性思维的运作过程,它本身的逻辑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有哪些需要各位小心注意的地方以及等等,最关键的是,通过自己挖掘一本书可以将这一类知识深深的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当中去,将其为自己所用。 这样通过一次次深度挖掘打下的地基,才不至于让自己的知识大厦轻易晃动。
所以,当碎片化知识已经成为我们学习的习惯时,接受它是没问题的,但是遇到有营养的碎片化知识时,不妨停一下,在自己认为有必要的地方深度挖掘一下,不要让碎片化牵着自己走,要自己利用它,掌握他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