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教育面临三个瓶颈制约:高考制度滞后;教育立法滞后;教师研究滞后。“应试教育”使得课堂异化、学校异化、人格异化,教育的使命和魅力荡然无存。课程改革具有前所未有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整体推进课程改革必须步伐坚定:素质教育是既定方针,不可动摇;课程改革要进行到底,倒退没有出路。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旨在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全成长的活动,而不是“教化”和“训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系统规划了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蓝图,反映了当今时代课程理论和课程改革实践的进步趋势。按照《纲要》规定,这次课程改革力图实现三大转型:课程政策从“集权”到“放权”的转型;课程范式从“科学中心主义课程”到“社会建构中心课程”的转型;教学规范从“传递中心教学”到“探究中心教学”的转型。改革设计的大方向是正确的,但具体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偏差,一般来说,在“总体设计-课程标准-课堂教学”的设计链中总会存在两个落差:在“总体设计-课程标准”之间存在第一落差;在“课程标准-课堂教学”之间存在第二落差。第一落差需要通过对话、讨论来解决,第二落差需要通过教师培训(教师专业成长)来解决。
我国的教育发展缺乏资金、人员、技术,更缺乏的是思维方式的变革,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发展在课程规划、基础理论、课堂教学等方面占主导地位的是“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其危害无穷,需要断然抛弃。
课程改革是一种教育思想和课程范式转型的过程,是一场破旧立新的运动,需要有一个积极推进新课程实施的社会舆论环境,同时也需要不断加大教育投入,让教育发展步入良性循环。
专家建议:我们需要寻求整体推进课程改革的合理的、适度的、透明的步伐;新课程的实施呼唤一系列教育制度的确立,呼唤教育科学的重建;课程改革需要有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和配套的经费支撑。课程改革是学校文化的转型,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精雕细刻,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
2017.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