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后面查了,是2014年),看韩寒导演的《后会无期》。什么情节都记不清了,还记得这句话:“懂得了很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是啊,为什么知道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呢?这个问题萦绕在脑子里很多年。
一直到我2019年,开始读王阳明,重新理解了知行合一,才开始慢慢懂得了为什么。
直到今年2023年,都快十年过去了!才在一些领域实践知行合一,且有一些收获之后,才开始慢慢理解。但仍然只能算开了点窍!
从听到这个问题,到开始想通、觉悟,花了十年!
人生其短,太多事情都懂得太晚!
记录下目前的思考,以备未来继续迭代。
关于“知道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可能的答案,我的思考是:
1、你知道的道理并不正确,不能拿来去指导生活实践。
2、你知道的道理正确,但你并不曾真正知道这些道理,只是以为自己“知道”了而已。
3、只有真正做到的道理,才是你真正知道的道理。
4、只有做到,才能过好这一生。
以上的思考主要来自于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启发。
什么是知行合一?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如果有一个10岁的小朋友,怎么跟他解释执行合一?请默想10秒钟····· ·
不出意外的,我们对知行合一的理解应该是一样的,大多是“知道了就要做到”,言行要一致之类的。
这里的问题是,我们默认把“知”和“行”分割为两个独立又关联的部分了。最出名的那句毒鸡汤,“知道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就是其中的典型,道出了多少人知道做不到的无奈,引起无数共鸣。
很多谬误就是在口口相传中产生的,想要认清本来真面目,就要追本溯源,找到知识的源头,结合当时的场景去理解和体会,方能知道知识和经验的边界,才能知道如何运用。
回到王阳明当时提出知行合一的历史背景中。当时程朱理学盛行其道,世道普遍推崇“先知后行”。世间出现一个奇怪现象,很多人穷经皓首,但未建寸功;很多人饱读圣贤书,但行径卑劣。为什么他们张口就是仁义道德,礼义廉耻,但行为上却又肮脏卑劣呢?
这让王阳明很困惑,为什么这个世界这么矛盾呢?最后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认为“知”和“行”是一体的,是一件事情。它既是一个实然命题,讲清楚了知道就是做到,做到就是知道,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是不分开的。它也是一个应然命题,号召世人应当修炼自己,知行合一,有所知就应该有所行。
其中,对我启发最大的两句话是:
第一句,王阳明说“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从来没有知道而照做的人,知道但做不到,只是不真正知道而已。
从实践的角度讲,这是很有指导意义的。告诉我们要拿有没有做到来衡量我们是否真的知道。
知道开卷有益但从不读书,其实是不知道读书真的有益。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戒不了烟,其实对吸烟的危害根本就不层真正知道。所以身边总是有很多经历过大病的人,才真正戒了烟。因为那时他才真正知道了健康的重要性。
爱比克泰德说,摆脱自负吧,人永远不可能学会自己认为已经学会的东西。很多道理,我们一听便认为自己知道了,但是在行的过程中,从来没有真正做到,但又认为自己已经知道了,不曾再去深度思考和学习,由此便关上了成长之路。辟如说写字,我们十多岁就认为自己会写字了,所以十几年写字都不曾有进步,大多数人字迹还都保持在小学初中水平。
从这个意义来讲,真正理解“知行合一”,如果没有做到,就坚定地认为自己并不知道,我们才能真正的stay foolish,才能不断地去迭代和完善自己的认知。
第二句是,王阳明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回事,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实践中,一开始知道某个道理,但并不太懂,就可以通过行动实践去反向建立知道。当你做到了,就表示你真正知道了。
知道只是神经元的短暂、瞬间、不稳定的连接,就像某日听到某个道理,觉得自己豁然开朗,决心改变。但不多久,又重归旧途,一如从前。这就是因为没有通过行去实践,大脑的神经元连接并未形成稳定连接。只有自己动手做过,经历过,才会“长”在自己脑子里,才能算真正“知道”了。比如,大家都知道读书有用,但不会真正去读。只有当你去拿起书,并且从中体会到乐趣,学以致用有所收获了,开卷有益这才真正长在脑子里了,才能主动去读书了。这就是由行塑知。
这就是关于知行合一,我学到的,并转化为自己可用的两条原则:
原则一:拿有没有做到来衡量我们是否真的知道。没做到,就是不知道。
原则二:通过行动实践去反向建立知道。有些事虽然不懂,先做,做的过程中去训练大脑,让自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