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病房里跟邻床家属聊天,聊到孩子上学,她说班级里的差生都被老师扔到后面不管不问了。作为小学老师的我忍不住辩解了几句。后来想想,也许她那儿真有这种情况也说不定。
在我们这儿,“差生”叫“学困生”,都是这些孩子,叫法不同,意义也不一样。“差生”就是贴了个学不会的标签,而“学困生”只是学习困难,努力了还是有可能学会的。
而学困生也有两类,一类比较少见,心理学上说智力缺陷比较严重的。这类孩子是真心学不会,但是这类孩子一般比较惹人疼,大都很乖,很听话。他们坐在哪里都不会给老师和同学带来麻烦。我遇到过一个这样的女孩,她的年龄比班级里其他孩子要大两三岁,个子比较高,座位排在最后。每天一上课,她就拿出画笔、图画本,开始画画,每次画完了就找我教她写名字,每次我写一遍,她在下面画一遍。我没空的时候,她就会找同桌教她写。至今我还清楚的记得她写完名字后天真又自豪的笑脸……
第二类是真正的“学困生”,而这些孩子又分成三类:智力较好但习惯较差的;习惯较好但智力较差的;智力和习惯都较差的。这里说的智力差,并不是智力缺陷,只是学习起来比较吃力。对于习惯好但智力差的孩子,我们一贯的做法是给他找一个小老师,就是给他配一个习惯和智力都较好的同桌。每天不懂的不会的小老师来教,小老师教不会的再找老师教。对于智力好但习惯较差的,一般给他找一个竞争对手,这些孩子只是习惯差,但学习能力还是很强的,有了竞争的对手,有了目标他们会慢慢的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最让人头疼的就是习惯和智力都较差的。这类孩子对学习完全没有兴趣。而且特别喜欢调皮捣蛋,会影响到周围一大片人。对这样的孩子,我们经常把他叫到前排来坐,把他放在老师的眼皮子底下来,表现不好了,批评一顿,然后只要有一点进步就猛夸一番。这样做往往都是有效果的。
其实老师很大一部分精力都是花在这块学困生的身上的。每个老师都想让自己的每一个学生都能考100分。学生成绩好了,老师面上也有光不是。
曾经有老教师说,你看这些毕业走了的孩子,见到你又亲切又热情的,往往是那些调皮捣蛋的孩子。他们被批评了那么多次,也不计较,反倒对老师生出感激之情了。
也可能不是所有的老师都是这样做的吧,但是我所遇到的都是这样做的,这就好像是我们的传统一样,被老教师作为教学经验传授给年轻的教师。我并不是在鼓吹老师有多么高尚,这些只是老师应该做的份内的事儿。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老师也是人也会做错事,大家相互理解。因为在对孩子的学习这方面儿,老师和家长是站在同一战线的,是盟友而不是敌人。
哎呀,累了。这点字儿写了好几气儿,不写了。明天继续!
原谅我用我的小可爱们配图,她们都没熬过这个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