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曾经从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于每篇课文常规性的教学环节就是指导学生给文章分段、写段落大意,然后归纳中心思想。
写段落大意,实际上就是把整篇课文概括成一个提纲。这是一种逻辑训练,可以使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按顺序安排材料的,了解段与段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通过这样的训练,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结构,体会文章的整体内容,进而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这实际是对于每一篇文章结构的反推练习,因此它同样适用于我们每一个写作者。
先来看看什么是文章的结构?
写作书上说,文章的结构是文章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部形式的统一。告诉我们常见的文章结构方式有四种,分别是总分式、并列式、对照式、递进式。而在实际写作中,四种方式往往是交叉运用的。
其实说得通俗些,文章的结构就是你为文章搭建的框架,也就是你对文章的写作设计。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哪个地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你的文章看起来逻辑分明,条理清晰,让读者容易看进去。
在我目前进行的新闻写作中,由于纸媒版面的要求,更是少不了对文章结构进行设计和策划。
《汗水铸就钨都梦》是我采写的一篇人物通讯,写了一位在大湖塘钨矿勘查中立下赫赫战功的现场总指挥的先进事迹。通过前期采访和搜集相关资料,素材内容有8000多字,而报社版面要求不能超过3000字。那么如何从杂七杂八的素材中选取合适内容呢?这个时候,对文章的定位和结构就非常重要。
作为一位钨矿勘查现场总指挥,这个人物的的个人专业技术以及对这次钨矿勘查的贡献是读者想要了解的内容。地质勘查一线工作条件的艰苦,需要无数地质人的“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奉献。所以我就从人物的专业性、取得的业绩及奉献精神这三个层面来组织这篇人物通讯的大体结构。考虑前两项内容说清楚就行,而奉献精神最容易打动人,故事内容也接近读者阅读认知,于是在素材分配上,对这三部分内容各有侧重又详略有别。
这些年来的新闻写作实践让我明白,无论是简讯、消息、通讯,还是报告文学,大体都是通过前期多方采访,再按照既定框架填充符合要求的内容。从这个角度上说,新闻写作是有规可循的,从写作方法上说,这个“规”,就是指文章的结构。
而真正的散文创作同样离不开谋篇布局上的讲究。
《阅读,最长情的陪伴》是我为参加地矿系统读书活动写得一篇征文,之所以获得肯定,我想是得益于我对这篇文章在结构上的精心打造。
我写这篇文章想要表达的中心,是阅读这件事在我人生中的遇见和陪伴。时间上从少年,到青年,到中年;情感上从亲情、到友情、到爱情。现在想来,恰好都踩到了点上,暗合了结构上的总分式、并列式和递进式。
先分后总:全文一共四大段,除了结尾总结语录金句,其他三段小标题分别是:《少年文艺》种下阅读的种子,自带光环的《读书少女》,《平凡的世界》里守护爱情。
并列式:三段内容自成体系,分别从亲情、友情、爱情等三个方面讲了阅读在自己成长经历上的三个小故事。
递进式:在时间这个层面上,写了从少年,到青年,到中年,随着时间推进,年龄增长,自己在阅读方面也收获了很多。
作为一名行业新闻宣传工作者,采访报道行业的先进单位和典型人物事迹是工作常态。业余时间的我,更喜欢自由自在写些小散文,就是想哪写哪的那种小随笔。
因为文学毕章不是新闻,它在个性表达上应该更随性,更自由。因此在创作结构上,不必像一条写作流水线那样中规中矩,平淡无奇。
在不脱离表达中心的前提下,给文章结构空间留有一定的自由度还是值得探寻的,这也是我目前正在追求的写作方式。为此,在今后的写作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在时间上,力求跨度大一些,从儿时到现在,从过去到未来;在空间上,天文地理,南北东西,尽可能地放开写作思路;在内容上,围绕一个中心事件,力求多个相关故事穿插;在表达方式上,综合运用记叙、说明、抒情、议论、描写等多种方式进行表达,使文章层次丰盈,富有波澜。
为使自己的文章结构合理不偏离中心,仍需写写段落大意,做个思维导图,如此方可做到万变不离其宗,“形”散而“神”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