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人与人见面第一句话就是互相问候“吃了吗?”。
一直以为这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后来才发现,不是。这是个短时期内的时代特色,因为挨过饿的人第一需要首先是吃饱,这是人生第一要务。而我长大以后发现伙伴们互相问候已经不问吃了吗,改问:去哪吃?
我们已经越来越注意自己的生活品质了,不只要吃饱,还要吃好。
最近跟着一拨小伙伴们聊天,惊讶的发现,90后见面的问候语又改了——“去哪玩?”
有一个质的提升,快乐成了我们最大的追求。
吃虽然还是一件重要的事,可随着生活越来越好,人们的嘴巴被伺候的太好了,大家开始注重养生,不仅要吃的好还要吃的健康,很多人养成了一种观点——隔夜剩饭菜不能吃,有害健康。
每次回老家我都会听到后院张奶奶在说着同样的话:
欺天!现在的孩子都太欺天了,好好的馒头就扔,菜里还有好多肉呢,转头就倒掉,说什么隔夜菜不能吃,奶奶我一个月的菜都吃过,也没吃坏了我!你要知道要搁以往,九门提督都吃不着这么好的东西!
有一次,我给儿子讲故事,讲到三毛流浪记,我说三毛的日子很苦,你看他瘦的,他连馒头都吃不上呢。
儿子脱口而出一句:他不爱吃馒头,可以吃蛋糕和面包啊。再说他高高的瘦瘦的,以后可以做模特。
我不禁想起了“何不食肉糜”的故事。
现在的孩子,忆苦思甜已经没有可行性了吧……
我想,我该根据儿子的情况来设计个艰苦生活的回忆了……
不知苦,又怎会懂得珍惜快乐。
长大以后他们见面又该送上什么问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