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我们就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吃粽子、赛龙舟、戴荷包等等习俗。中国地域广大,南北文化有差异,具体每个地方各有其特色。
那为什么要纪念屈原呢?因为屈原投汨罗江自杀了,一颗滚烫的、热烈的爱国之心无人能懂。众人皆醉我独醒啊,谁能明白屈原呢?屈原在有生之年多次被流放,政治报复难以实现,空有一身才华却无用武之地,哀哉哀哉!难道这就是屈原要投江自杀的原因吗?
两千多年前的历史很难再去考证到了,但是屈原留给我们后人的文学艺术价值是不可估量的,也是后人难以超越的。《离骚》我们中学时代都学习过,教材只是节选了一部分,就是那节选的一小部分让很多人使出吃奶的劲都背不会。《离骚》全文两千多字,要是全部要求背诵啥概念呢?这可是诗歌不是散文,句式工整、带着韵呢,很多大学生毕业写篇论文,几个月了东抄西抄的还凑不齐七八千字。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屈原的文坛地位真的高。
还想“邪说”一下关于屈原投汨罗江自杀,为啥是“邪说”呢,因为没有得到官方证实,有部分人持有不同的观点。据说屈原不是自投汨罗江,而是楚王命令部下将屈原捉拿后装进麻袋,麻袋里面装有大石头,最后用绳子一圈一圈地将麻袋捆住扔进了江里。这么残忍啊,为啥呀?这是多深的仇恨啊!真的有仇,据说是屈原和国王的夫人有染,才引火烧身。直到今天我们都还在包粽子、吃粽子,大家回忆一下粽子的制作过程和原材料,用粽叶包成三角或者长条,再用线绳紧紧地捆住……这是我好几年前在当年的端午节一档广播节目收听到的,具体什么频道,哪位专家当时没记,在此分享给大家,所以我说“邪说”屈原。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人和事都被后人持有多种观点,越出名的人越有分歧,李白是哪里人就有多种说法,塔吉克斯坦的总统很自豪地说自己和李白是老乡。不说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屈原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让我们世代缅怀,祝大家端午节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