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当看到方鸿渐的种种行为,有时不禁的扼腕叹息,正因如此,我才更加的确信,我们每一个人其实都是方鸿渐。”
(一)
这是我第五次读围城,而标题用了“见”没有使用“读”,是因为我感觉和书中的人物已经是老朋友的感觉,在读起来,就像是去见了老朋友一样。
《围城》的故事情节,我在这里不想用大量的笔墨去描述,主要是因为我不希望用个人的视角去输出这个故事,怕污浊了钱老的作品中希望表达出来的含义。
如果您没有读过它,推荐您读一次;
如果您读过它,也推荐您再读一次,也许您会与我一样,有不一样的感受。
(二)
第一次读《围城》是在我上大学的时候(请不要质疑,虽然我文笔这么烂,但是的的确确上过学的),起初是被那句著名的“婚姻是围城”的金句所吸引,虽然刚读大学,距离婚姻的距离就像哈尔滨距离喜马拉雅山那么遥远,但是秉着“闲来无事,多读读书看看报总归是好的”的心理,到图书馆借来了这本书。
故事中的方鸿渐高开低走,随着故事情节的深入,钱老用生动形象的描写为读者呈现出一个“人生loser”的心路历程,随着情节的发展,自己也是不自觉的被带入到方鸿渐的角色中去,当看到他的一次一次决定,不禁捶胸顿足,恨不得穿越到书中,帮助他去做决定,扭转颓势。
其中最为遗憾的是唐小姐的篇幅,方鸿渐因为一个电话阴差阳错的错失了与唐小姐最后的机会,看到这里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如鲠在喉的感觉,恨不得自己化身男主,去向唐小姐解释一番,以此来挽回,最终得以终成眷属。那时候我19岁,少年的情绪真是旺盛,犹如大学教学楼墙外的植物,繁茂且连绵不绝。
(三)
毕业后,上学时候的书各奔东西,流离失所,不知是巧合或是什么,《围城》这本书一直追随着我,没有离开。那时候还是在东大,过着早八晚五的生活,晚上在宿舍闲来无事,就想起《围城》这个“故友”了,想来可以与它再叙叙旧,就再读一遍。
再后来来到北京,“故友”与我已经有了更多的感情,遂追随我一起北漂,那是毕业后的第三年,记得是生活中遇见了一些问题,想起“故友”,想与它再会会面。
在北京的生活漂泊不定,每次搬家都有一些书与我失散,本着“来去都是缘”的心态,我也没有计较,唯有“老友”一直陪着我,不离不弃。
此时是三读《围城》,三会“故友”,此时我对书中的情节也有了不同的理解,不再像年少时那么气盛,而是以一种更加平和的心态去体会故事情节,也许是随着我个人的经历增多,此时再去看方鸿渐的一次次抉择,似乎更加理解了他。
上一次读《围城》,是又一次遇见Something的时候,有些选择拿捏不定时,我又想起“故友”,希望它可以给我一些启迪。而也正是这一次,我才真正的理解,方鸿渐与唐小姐最后的那个电话的意义。
在整个故事中,唐小姐在那通电话之后,就没有再出现,而之后的故事发展,钱老用了大量笔墨描写了方鸿渐与孙柔嘉的相处,于此我才明白了钱老为什么没有让唐小姐再登场,不禁感慨钱老是真的吝爱唐小姐。
而对另一位女主——苏文纨,钱老似乎就没有那么的仁慈,如果说前段故事中对她的感觉是怜悯,而后段故事中她再次出现时,则是感觉凄叹和讽刺,感叹故事中唯一的女博士为何会变得如此。
上学时读起这段,还有着少年的天真,断然是不相信这段情节的,但是现在再读起,已然不是那时少年,才明白钱老是真正的诉说了生活的原本面目。
猜想现在微博时代常说的“相见不如怀念”的蓝本,可能就是出自钱老这里。
对于方鸿渐最后的选择,亦或者说他是被选择的,钱老只用了较少的笔墨去描述孙嘉柔,而是用了大量的情节叙述了他们一起生活的片段,也许比起前半段方鸿渐的跌宕起伏的故事线,略显无味,也正是如此,阐释了生活原本的模样,生活本就是平平淡淡的。
前段时间与刚哥见面闲聊时,提起了这段情节,刚哥说“你应该多向方鸿渐学习,这才是生活原本的样子”,也许我现在仍是“人老心不老”,日渐枯黄的枝叶内仍保有生机,我说“我现在还不想向生活低头,心中依旧期盼着远方与唐小姐的出现”,但愿十年后我还可以回想起这段对话,但愿那时依旧青春热血。
(四)
《围城》运用了大量的细腻的手法,对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细节进行了描绘,这些描写,就像是一壶温酒,初入喉之时不能完全品味出酒的浓香,细细回味,却感觉越来越有味道。也正是这些描写,让人物形象非常的丰满,生动,甚至让我心头有种隐隐的刺痛感。
故事中对方鸿渐的心理活动做了大量的描写,有时甚至让我有些恍惚,在某些时刻,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当看到方鸿渐的种种行为,有时不禁的扼腕叹息,正因如此,我才更加的确信,我们每一个人其实都是方鸿渐。
钱老描写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类人,一类共通的人性,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的人性,也是我们希望竭力隐藏起来的人性。
(五)
讲实话,每次看完方鸿渐的际遇,有种不甚惶恐的感觉。从开始的欧洲求学归来,虽因遇战事,在上海郁郁不得志,但好在也算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虽然是缩水版的),到后来长途跋涉到一所偏远地区的非知名大学任教,在学校中遭遇的种种“中国特色生活体验”,再到最后的观之不似幸福的婚后生活,真是抟扶摇直下的生动例子。
网上有人说方鸿渐其实才是真正的人生赢家,他一直都做出了自己想要的选择,包括职场,包括孙嘉柔,也许可能是我现在还太年轻的缘故,无法苟同这个观点。做选择的时候总是很难的,但正因为是很难的,所以有选择机会的时候,才愈加显得珍贵。
一直以来,我都用方鸿渐的经历来警示自己,对周遭的一切需要保持机警,不要随波逐流,冷静评估一切后做决定,但想来我可能也没什么机会出现方鸿渐那种“高开低走”的路数,因为我本来就一直在低洼之处,再低不过也就是到地表之下罢了,也落得凉快。
(六)
絮叨了这么多,没有什么逻辑关系的叙述,仅仅是我个人对《围城》这部作品的一个感触,如果您可以看到这里,小生尤甚敬佩您的耐性,如果您读过《围城》,但是对故事情节已经淡忘,如果您看完此篇,有所感触的话,推荐您再读一遍;如果您没读过《围城》,那小生更是推荐您,读一次,相信您不会失望。
后续
最后,放一些故事的节选片段,也是我个人较为喜欢的片段。
她跟辛楣的长期认识并不会日积月累地成为恋爱,好比冬季的气候罢,你没法把今天的温度加在昨天的上面,好等明天积成个和暖的春日。
过些时,他才像从昏厥里醒过来,开始不住的心痛,就像因蜷曲而麻木的四肢,到伸直了血脉流通,就觉得刺痛。昨天囫囵吞地忍受的整块痛苦,当时没工夫辨别滋味,现在,牛反刍似的,零星断续,细嚼出深深没底的回味。
鸿渐嘴里机械地说着,心里仿佛黑牢里的禁锢者摸索着一根火柴,刚划亮,火柴就熄了,眼前没看清的一片又滑回到黑暗里。譬如黑夜里两条船相迎擦过,一个在这条船上,瞥见对面船舱的灯光里正是自己梦寐不忘的脸,没来得及叫唤,彼此早距离远了。那一刹那的接近,反见得睽隔的渺茫。
天生人是教他们孤独的,一个个该各归各,老死不相往来。身体里容不下的东西,或消化,或排泄,是个人的事;为什么心里容不下的感情,要找同伴来分摊?聚在一起,动不动自己冒犯人,或者人开罪自己,好像一只只刺猬,只好保持着彼此间的距离,要亲密团结,不是你刺痛我的肉,就是我擦破你的皮。
我想钱老也许真的不喜欢方鸿渐与苏小姐,而真的怜爱唐晓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