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妈妈生病后,就格外留意生这种病的人。就像有一个心理学现象是这么说的,当自已买了红色的车后,就发现大马路上全部都是红色的车。
在陪伴妈妈的过程中,有两件事对我的触动特别大。
有两位朋友的母亲也是先后患了同样的疾病,她们采用过化疗、中药等方法治疗,
一位同学母亲病情迅速恶化,她坦承的告诉我,母亲在去世前对父亲有非常多的怨恨,这一对老夫妻就是这样吵吵闹闹了一辈子。人们挂在嘴上的一句老话,家和万事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是有谁真正是为了家的和谐在努力呢?有多少人是随意在使着自已的性子,一争高低呢?家不是讲理的地方,家是讲情的地方,讲道理,站在各自的立场,都有道理,只不过有的是小我,有的是大我,你说小我的人自私,只爱自已,他说他爱自已、保护自已,让自已快乐有错吗?你说大我的人为国为家为民族为社会,也许他的家人恨他,你连自已的家人都保护不了,你又谈何爱,谈何为奉献。也许你救了一个人的生命,却不能陪伴你的孩子健康成长,给一个家庭遗留的是多少的后遗症。
另一位同学,当她偶然听到我一直努力的在帮妈妈做倾听、陪伴,以及疗愈时,心中一直以来的内疚更加强烈了,因为她的母亲在去世前的那段时间有很多的坏情绪,很多人都不敢靠近。
我常常也反思自已,到底应该怎么做,这些过程的摸索无疑是漫长的,也是痛苦的,它经历了好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我接纳了妈妈。
老妈的性情很外放,把情谊看得很重,这恰恰是我最不认同的地方,我觉得时间就是生命,读书学习才能上进,才能活成自已想要的状态。那些打麻将、跟三姑六婆聊天,请人到家里来聚会,是极没有意义和价值的事儿,那不能提升自已,反而会不断把自已陷入东家长、西家短的议论纷争中。所以我甚至跟她订阅了樊登读书会,希望她能靠读书静化心境。很显然,老人家只听了一集就不想听了。这件事情困扰我很久,直到有一次,有一位咨询师同学对我说:你一直想要一个符合你心目中标准完美的妈妈,你要回到她那个年代去体会她的成长历程,自然会比现在更认同她养成的价值观、性情。所以我开始思考我内心那个完美的标准是什么,我要放下那个标准,并开始学会接纳。也许她不是跟我性情相同的一类人,但她的闪光点,也许正是我万万做不到的。
第二个阶段,我放弃了改造妈妈。
在她刚生病时,我和我先生都认为她应在家呆着,抽空再到公园去散散步,至于那些大大小小的亲戚聚会、同事聚会、邻居聚会,就不要参加了,那样伤身分神,吃不好,也休息不好。别人说到什么又容易情绪波动,但我老妈还是喜欢往外面跑,每当聊到这些话题时,她内心不悦,我也觉得特别委屈,先生也一脸失望。这一次,依然是在咨询中得到启发,“你一直想改造你妈妈,没有人愿意被改造,那意味着她在你眼里不够好,当她意识到你在改造她时,她会紧张,跟你的心只会越来越远。”好吧,我又开始练习放弃我那些改造,再一次接纳。
第三个阶段,帮她坚定人生价值感和归属感。
价值感在于我是否有所贡献,归属感在于我是否在群体内受人喜欢,被人认可。
去年的腊八节,医院组织活动,护士长一定点名要妈妈做科室病友代表去参加活动,老人家当时觉得自已头发也乱糟糟的,不想去参加,但驾不住护士长一再邀请加要求还是去参加了,回来后,她心情不错,一来是节目好看,二来,她也想不通为什么护士长一再要派她去。这时侯就是帮她建立价值感和归属感的时侯了,我说:因为你看起来就是有精有神啊,最能代表病友的形像了,看来这个护士长一直都默默的关注着你,还有那些小护士、小医生肯定把你平日的印像也跟护士长反馈了呀,她肯定觉得你就应该是属于在人群中的。老妈听了很开心,不过我觉得这也是事实。
面对化疗效果的时好时坏,老妈也常常悲从中来,她也无助的哭过,有一次,她对我说:我当时说要放弃治疗时,有一个50岁的男病人说:“大姐,你这么有精有神的,你都放弃了,那我们怎么办啊。”我说:“哎呀,你看,人家都看着你呢,都想跟你学习哩。”老妈一听也对,不久后又坚定了治疗的信心。
今年,她那些已经分开20多年的老同事们聚在一起,常常来我家看望妈妈,每次来,她们都带着菜,炖着汤,有时经常一起来包饺子,搞得好不热闹。虽然我也担心她会不会累,但更多的我感受到的是她的开心,被重视被关心的喜悦。关键是,大家见面后就开始跟相互的侄子、孙子们啊介绍对像,我老妈呢,还帮人家调节婚姻矛盾。有一个阿姨说叔叔最近天天凶她,前不久,阿姨计划去旅游,叔叔大发脾气,“你还有脸去旅游。”搞得阿姨好身郁闷,嚷嚷着要分开。我妈妈说:“儿子这么大了,没有成家,他心里肯定不舒服。”这一句话好像就切中要害了,老妈继续:这件事他不能跟外人谈起啥,只能拉着你扯。阿姨继续听,嗯,是这个道理。
不论是被人当做榜样,还是为人排忧解难,都是代表我是有所贡献的,这份价值体现就像一道光驱赶着妈妈内心那些沮丧、无助。
妈妈一直坚持在楼上种点青菜,以前我很担心她要爬楼,现在觉得作为劳动人民的她,种菜也许是一个戒不掉的习惯了,没人打药的菜是多么难得啊,更重要的是,她还有力气去种,去辛劳。
妈妈以前只要一劳动,比如在家包饺子比如跟女儿弄鱼泡啊,我会很紧张,我说:“你不要操心我们了,我们会包,你把你自已管好。”现在我会说:“我真的很喜欢吃家里的饺子,你要把身体养好,下次我跟你一起包。”
当然,妈妈最不放心的就是小侄子的学习,各科成绩有没有得忧,能不能上一所好的初中。也许我们都会说:“一代管一代,这是父母的责任,老一辈不要管。”可这对于她而言,只是蜻蜓点水,船过水无痕啊,一来是人生境遇,二来是客观情况,在她的认知里,她要操这份心。三年前,我跟公司一位熟悉的营销主管聊起这些家事,对方说:“你妈妈负了好多责任啊。”当时的我,还不太明白这句话背后的意义,可能跟很多人一样,看到的更多是她展现在外面的没有方法的焦虑、急燥,求而不得的挫败感,跟很多人一样直接否定:你不要管,你不该管,而没有看到和认可过她内心一直坚定的付出与奉献。今天再转过头去看这件事,顿时觉得优秀的职业经理人格局、视野的确与常人不一般啊。
总之,老妈的日常生活没变,除了治疗,在家的日子就是常常在公园走走路锻炼一下,晚上泡脚增强抵抗力,白天跟三五成群的同事聚一聚,聊东聊西,跟两个姑妈打打小牌。她还是那个看到同事们发微信过来就激动得不得了,拿起微信一聊就是半小时的大嗓门的她,我们还是会意见不和,还是会争执,我们并𣎴需要刻意维持表面的客气与恭敬,而是各自演绎着真实的自己,吵完后会尝试着尽快和好,也许是我变了。
想起《我的前半生》子君争夺平儿的抚养权时,在法庭上说的一段话,作为这篇文章的结尾。
我的爸爸很早以前就抛弃了我们母女三个,我妈妈很年轻的时侯就拉扯着我们姐妹两个,自然是非常辛苦的,所以她脾气不好也是可以理解的。
我妹妹、妹夫经济条件不太好,做点小生意,有时亏本,吵吵架也是可以理解的。
我想在座的很多人也许跟我一样,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我们这个家虽然常常发生矛盾,但是我们从来没有怀疑过对彼此的爱和依恋,我们虽然会吵,会打,但我们是吵不散,打不散的。因为想起这个家就是很温暖,很踏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