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西江,浩浩荡荡,奔腾不息,如一匹巨练,从广西贵港市掠境而过。江的南岸,镶嵌着一座村庄,名叫南江村,绿树掩映、青草葳蕤间,还保留着好几处与三国东吴郁林郡太守陆绩有关的历史遗存,比如陆公井、怀橘坊、橘井名区,等等。据文献记载,这里正是郁林郡郡治所在地,所以关于陆绩的故事与传说,千古而下,在村子里有口皆碑,传诵不已。
历史上,陆绩以为官清廉著称于世。不过我们在《三国志》陆绩的本传中,并没有看到相关的记载。这篇经过官方审核、位居“正史”里声誉最高的“前四史”中的传记,主要讲述了陆绩的几件事情:第一件是他6岁的时候,去见袁术,袁术拿橘子招待他,他偷偷往怀里藏了3个,结果在拜别时,橘子掉到了地上。袁术问:“你来我这里做客,怎么私藏橘子呢?”陆绩答道:“橘子好吃,我想带几个回去给妈妈尝尝。”“怀橘遗亲”的典故,由此而来。第二件,是孙策和宾客们正在商讨用武力荡平天下之际,坐在角落里的陆绩远远地大声说道:“今论者不务道德怀取之术,而惟尚武,绩虽童蒙,窃所未安也。”可见他是一个和平主义者,不喜欢打打杀杀,兵戎相向。再有一件事情,就是孙权当家的时候,他“以直道见惮”,为人过于正直,得罪了不少同僚,所以被调离京城,千里迢迢到郁林郡当了太守,加封“偏将军”,领兵两千。本传只是说他在郡守任上“著述不废”,写了不少书,此外并没有过多的记载。
直到《新唐书》的陆龟蒙传,人们才从正史中知道陆绩是一个大清官。书上是这么写的:“陆氏在姑苏,其门有巨石,远祖绩尝事吴为郁林太守,罢归无装,舟轻不可越海,取石为重,人称其廉,号‘郁林石’,世保其居云。”官居一郡之守,没有搜刮民脂民膏,衣锦还乡,还怕船太轻被海浪打翻了,只好搬来一块大石头压舱,确实是两袖清风,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银两啊。接下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陆绩成为历代公务员为政清廉的学习榜样,那块用来压舱的大石头,则被命名为“廉石”“郁林石”,成为廉政教育的醒世木铎。
问题在于,官修正史关于陆绩如何施政、如何清廉的记载,实在少得可怜,语焉不详,这就难免会给人一种错觉:难道一名官员,什么事情都不做,仅仅因为不受贿、不贪钱,仅仅因为搬了一块石头上船,就足以领受世人的无上尊崇,千秋万代被铭记、被歌颂吗?事实并非如此。还好,南江村有陆公井,这说明,陆绩曾率领村民们开凿水源,解决饮水问题。还好,南江村有郁林城遗址,这说明,陆绩曾率领村民们修筑城池,改善居住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还好,贵港地方文献有这样的记载:“俗不知学,绩迪以诗书,士慕其风,皆舍里居而学焉。”(民国《贵县志》)这说明,陆绩曾率领村民们兴办教育,开启民智,让身处桂东南偏僻荒远之地的人们,见识、学习到了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和技术。民智愚昧则社会愚昧,没有民智的启蒙,就没有社会的进步;陆绩兴教育、启民智,泽被后世,功德无量。
历史上对“清官”的诟病,代不乏人。李贽说:“故余每云贪官之害小,而清官之害大;贪官之害,但及于百姓,清官之害,并及于儿孙。”(《焚书·党籍碑》)刘鹗说:“赃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又说:“天下大事,坏于奸臣者十之三四,坏于不通世故之君子者倒有十分之六七也!”(《老残游记》)他们是在语不惊人死不休,标新立异,反对为官清廉吗?非也。他们只是想从另一个侧面提醒世人,道德操守并不等于执政能力,清廉只是对官员最基本的道德要求,除此之外,还要看他有没有实干的本领。如果光是清廉,而不做事,或者胡乱做事,那这种清廉就是徒有其表而已,非但无益,反而有害。
陆绩不是这样的“清官”,他也不仅仅是个“清官”。如果他头上的“清官”光环,遮住了实干家的本质,那将是一种悲哀。
陆绩的心里,装着情怀,装着苍生,装着天下的疾苦。他把在郁林郡出生的女儿取名为“郁生”,可见他对这片土地爱得多么深沉。一个心里有大爱的人,决不会是甘于平庸、尸位素餐、碌碌无为之辈。南江村的青松作证,奔腾的西江水作证,陆绩配得上人们对他的深切怀念,生生世世,地老天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