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抉择》是美国作家杰尔姆.格罗普曼和帕米拉.哈茨班德写的一本书,两位作者是夫妻,同时,他们两人还都是医生:一个是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在马萨诸塞州担任住院医生,在癌症与艾滋病研究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一个是哈佛大学医学院助理教授,美国知名内分泌科医生 ,在甲状腺、肾上腺等疾病和女性健康领域颇有成就,被评为美国最好的医生之一。
《最好的抉择》一书立足于两位作者的医疗实践,通过他们对不同病人对于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长期跟踪治疗的观察,用一个个活生生的事例,告诉我们关于看病就医需要知道的常识。书中致力于解决一个重大的命题:当我们每一次选择,都决定着生命的长度和质量时,你该如何抉择做聪明的患者, 远离同病不同命的医疗困境呢?
书写的很好,有大量的专业俗语,但也有大量的实例,除了医学知识,书中还涉及到大量的社会学和心理学知识,普通人也能读懂。我几乎是在一气呵成的情况下读完这本书的,读后的感觉,除了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外,我深刻地感觉到我们同欧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是医疗体制方面的原因,还有医生、病人在医疗认识方面的问题:
01 在医生而言,缺乏与患者的沟通意识,而习惯于凭经验居高临下地制订医疗方案
美国的医生与患者进行对话,医生与患者甚至患者的家人构成一个共同的医疗系统,医生能够认真听取病人的意见,并针对性地根据病人的要求、个性及经历差异提供不同的诊疗方案。而病人也敢于向医生说不,这些在目前的中国几乎是不可能的。书中一直强调一个观点:每个病人不只是一个简单而重复的病历,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基于自己的性格、经历和风险偏好、经济状况可以也应当提出自己不同的选择,包括对医疗方案的选择和对医生的选择。而目前,在中国的医患关系中,病人处于绝对的弱势和被动地位,特别是在面临一些重大的选择时,医生拥有绝对的权威,病人对医生寄有完全的期望,病人几乎没有对治疗方案的主动选择权。这一方面,是患者为了维持与医生的良好关系,几乎不敢质疑医生的决定,另一方面,多数病人也缺乏对医疗风险的有效认识,可以说,医疗素养不足。而这样一个对医生高度依赖的关系,最终当病人的预期落空时,就很可能因失望情绪不满导致医患纠纷。而在美国,通过在医疗方案的选择过程中医患双方长期的沟通和对话,病人已经对自己的病情及治疗方案的风险有了足够的认识,他们能够理性认识并承担治疗的后果。
02 在患者,普遍地缺乏生命意识和勇敢面对悲惨生活的信念
普遍的缺乏生命意识。有人说中国人是:活着的时候,好像从来不会死去;而即将死去的时候,又好像从来没有活过。生命是宇宙间最难得的奇迹,但是,人在健康时,往往对自己的身体并不珍惜,酗酒、无节制而不规律的生活、缺乏锻炼,缺乏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明确的人生目标,这些既伤害了我们最应该亲近的身体,也使我们活着的价值打了折扣。而当灾难在某一天突然降临,你似乎难以接受,难以接受悲惨的命运怎么会降到自己的头上。就像书中的大量患者,在患有迫在眉睫的重大疾病时,不但要遭受病痛的折磨,还要遭受选择的困难以及药物带来的副作用和不确定性时,他们的身体被作为机器被辅之于更多的介入式治疗。看到这里,你会感到,活着就是最好,特别是,健康的活着。我们需要感恩,感恩我们身体的每一部分,是它们给了我们健康幸福的生活。同时,我们要爱它们,与它们进行对话,交流,真正从心底去感受它们的存在,杜绝损害它们的不良习惯。我们还要努力去挖掘自己的人生价值,凸显我们生命存在的意义,也不枉我们来这人世间走了一遭。
不敢直面悲惨的生活。在中国,医生与患者家属合谋欺骗患者的事情很普遍,他们都认为这样是对病人好,特别是在面临一些重大疾病时。诚然,这样的做法在相当的时候是有效的,也是在为病人考虑,因为太多的病人被吓死。但是,这剥夺了病人对自己疾病的知情权,也剥夺了患者自主选择治疗方案和生活状态的权利,长远来说,对中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和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并不有利。而该书中每个面临重大疾病威胁的患者,他们敢于面对悲惨的生活,直面病患,不像是中国的好多人一样是逃避,好像避而不谈病患就不存在一样。他们不但与医生交流,还通过网络和各种渠道来了解最佳的治疗方案,他们对决定自己生命长度和质量的病患要作出足够了解,从而做出自己认为的最佳选择;在感觉他们有可能因昏迷而无法做出选择时,他们会提前做好委托,委托信赖的亲人代替他们做出反映自己意愿的决策。而他们的家人也尊重病人的意愿,他们拥有的良好的家庭生活,建立了充分的互信,这有益于他们共同去抗击病魔。一句话,他们可以直面很悲惨的生活,对生命的认知更加强大,更追求生命的意义和过程的美感,而这是我国的患者普遍缺失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