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篇:
元朝(1271年—1368年 ),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统治者为蒙古孛儿只斤氏,传五世十一帝。自1206年铁木真建立大蒙古国始为162年;自忽必烈改国号大元起为98年; 元廷退守漠北后,北元一直持续至1402年。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民族融合的时代,元朝的服饰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自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汗国,灭西夏、金朝以来,其民族构成以蒙古人为主,元朝民族矛盾尖锐,长期处于战乱的状态,纺织业、手工业遭受到了巨大的破坏。蒙古人进入中原后,衣着饰物日趋华丽。蒙古人纷纷学着穿汉族官员、贵族各种衣饰,甚至连宋朝严令禁止平民使用的龙凤图案也都胡乱使用。这样一来蒙古族的衣着和汉族服饰相互交融的过程中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元朝服饰的发展历程也是中华服饰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对后世的服饰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朝是由蒙古人统治的,蒙古人多把额上的头发弄成一小绺,像个桃子,其他的就编成两条辫子,再绕成两个大环垂在耳朵的后面,头上则戴笠子帽。元朝汉族平民百姓多用巾裹头,没有特定的格式。
元朝的服饰虽然没有像清朝那样完全剃发易服,服装主要还是按照汉族的习俗,汉服的一些特征有所保留,比如交领右祍。但细部和配色上有所变化,有别于汉服正装的庄重,本为游牧民族的元人服饰更偏向于骑射,多为窄袖,在腰部有很多得衣褶,比较紧束;汉服在这一点上会有很大的区别,因为汉服是一体式裁剪,基本没什么皱褶,袖口大多较宽大,束腰的话则多用腰带。元朝女子受汉服影响很大,平民妇女有不少人会穿着汉服的襦裙,宫中的舞者也经常会穿着汉族的服装。并且当时还能偶尔看到唐朝的窄袖衫。此外,也受到邻国高丽的影响,贵族们也模仿高丽女装的习俗。这种局面大约延续到了元朝中叶,英宗时期才建立了衣冠服饰制度。元朝的官服特点三公不常设,丞相的人数也不确定,官员因事而设。就因为这一特点所以服装也不是特别得严格。
蒙古人认为:帽子和头颅同样重要。“二人行,长者为上,一人行,帽子为上”,所以,元朝服饰中比较重要的便是帽冠。男人冬天戴栖鹰冠,也称暖帽。鹰是蒙古的族灵神,也是游牧民族英武吉祥的象征。在残酷的自然环境面前,游牧民族幻想有鹰一样的本领。栖鹰冠蕴含着蒙古人对鹰的特殊情感以及对鹰所拥有的力量的崇拜。
夏天时多戴钹笠冠。因形状像钹,故而得名。这类帽本来无前檐,因忽必烈射猎时感受到了日光得刺眼,察必皇后特意为他改制,加了前檐,功能相当于现代的太阳帽。
镶珠玉的瓦楞帽,形制与蒙古包很类似,帽冠可以用来区别等级。有方圆两种样式,蒙古官员多戴“四方瓦楞帽”,帽式有高低宽窄,往往镶珠戴玉,以体现统治阶层的优越感。
元朝的发式也很有特色,男子“上至成吉思汗,下及国人,皆剃婆焦”。所谓“婆焦”,它像汉族儿童留的三搭头,即在头顶得正中间交叉剃出两条直线,然后把脑后四分之一头发剃去,正面四分之一剃去或剪成不同的样式,有尖角形、寿桃形,覆盖在前额,把左右两侧的头发编成辫子,披在肩上。
元朝贵族得便服,戴外白内黑的皮冠,着浅米色毛绒衫,额前有发微微露出,垂至帽下末端向左右分散。冠下耳后垂鬟。按《圆史舆服志》记载有:“服白粉皮则冠白金答子暖帽,服银鼠则冠银鼠暖帽”。
元朝男性服饰的材质主要包括棉布、麻布、丝绸、毛皮和皮革等。不同材质的服饰反映了不同的社会阶层和地域特点。例如,丝绸和毛皮等高档材质的服饰通常是贵族或高阶官员的专属,而棉布和麻布等朴素的材质则更适合普通得人穿着。此外,不同地区的人们也会因为气候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材质,如北方人常穿毛皮衣服以应对寒冷的冬季。
男性服饰的颜色和图案丰富多彩,例如,红色、金色和绿色等颜色被认为是吉祥和财富的象征,因此在服饰中会经常的出现。同时,各种图案和纹样也被广泛的应用于服饰之中,如云纹、龙纹、鱼纹、花卉纹等,这些图案的灵感来自于自然界和传统文化,具有较强的装饰性和文化内涵。同样的,贵族和高阶官员的服饰通常使用高档的材质和豪华的装饰,颜色和图案也比较鲜艳和华丽,以显示其高贵和地位。相比之下,普通人的服饰则较为朴素简洁,颜色和图案较为素雅,以体现朴素和实用的生活方式。
元朝男性服饰种类繁多,包括长袍、马褂、襦裙等。长袍是元朝男性服饰中的主要款式,它们一般长至膝盖或者更长。长袍的样式分为左衽和右衽两种,左衽的长袍是以蒙古族为主的服饰风格,右衽的长袍则受到了汉族的影响。长袍的款式和颜色因身份和地位不同而有所区别。不同颜色的蒙古袍有不同的寓意,白色被视为圣洁,一般只有在良辰吉日时才会穿戴;蓝色则象征着永恒与真诚,男子一般喜欢穿蓝色;红色寓意着温暖,女子喜欢穿红、粉等颜色;黄色是至高无上的颜色,只有王公贵族可以穿戴。男子的袍子比较肥大,女子为了显示身材,袍子更加修身,这也充分显示了蒙古民族的豪放性格。
马褂是一种在元朝非常流行的上衣,与长袍不同,马褂通常是短袖或无袖的,长至腰部或者更短。马褂的款式和颜色各异,一些豪华的马褂还有金丝、银丝、宝石等装饰,通常是高阶官员或富人的专属服饰。
襦裙是元朝男性的下装,与长袍和马褂搭配穿着,通常是直筒或略微收窄的样式,长至膝盖或者更长。襦裙的材质多样,如棉布、丝绸等,会根据不同场合和季节选择不同的材质。此外,元朝男性服饰的特点还包括紧身、细节处理精细等方面。
除了长袍、马褂和襦裙外,元朝男性还穿着一些其他的服饰。挂甲是一种由铁片或铜片制成的胸甲,用绳索或铁链系在身上。挂甲在元朝时期主要用于战争和狩猎,是一种既实用又具有装饰性的服饰。
裆裤是元朝男性的内裤,与襦裙和长袍搭配穿着。裆裤通常由棉布或绸缎制成,长至膝盖或者更长。
"比肩"、"比甲"也是常服。"比肩"是一种有里有面的较马褂稍长的皮衣,元朝蒙人称之为"襻子答忽"。"比甲"则是便于骑射的衣裳,无领无袖,前短后长,是以襻相连的便服。元朝男子的公服多随汉族习俗,常服的外面,罩一件短袖衫子,妇女也有这种习俗。
此外,蒙古人还有一种很有特色的服装,元朝人们直接把袖子背在身后,这种衣服叫做海青衣,最大特点就是袖子在袖根处开了两个口。草原气候早晚温差大,气温高的时候就可以把手从口子里伸出来,把袖子扣到后背的纽扣上。
在整个元朝社会中,宫廷和贵族家庭的女性服饰更加注重质感和豪华感,而普通的百姓则更加注重实用性和朴素风格。元朝女性服饰的材质主要以丝绸和纱绸为主,因为丝绸和纱绸质地轻柔、质感细腻,能够很好地体现女性柔美的特点。此外,还有一些面料也被广泛的使用,如绣花绸、缎子、锦缎等,这些面料通常用于制作高档的宫廷服饰或者贵族家庭的日常服饰。
淡雅的颜色通常被视为是女性的代表色,如浅黄、浅绿、浅蓝、淡紫等。此外,还有一些明亮的色彩也被广泛的使用,如红色、金色和翠绿色等,这些颜色通常被用于宴会和庆典的场合,可以表达女性的喜庆和兴奋的情绪。图案多以花鸟、山水、几何图案等为主,这些图案多采用刺绣、缂丝、织锦等工艺进行装饰,展现出了元朝女性细腻的审美和高超的工艺水平。同时,在图案的选择和设计上,也反映了不同社会阶层的审美趣味和文化背景来。例如,宫廷贵族常常采用龙凤、云纹、蟠桃等图案,寓意着权力、富贵和吉祥;而普通的百姓则多以桃花、菊花、牡丹等花卉图案为主,反映出他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元朝妇女服装分贵族和平民两种服饰。贵族多为蒙古人,以皮衣皮帽为民族装,材料多为貂鼠皮和羊皮;多为宽大的袍式,衣袖形似灯笼,袖口窄小,袖身宽肥。这种袍式肩部装饰十分华美。面料质地十分考究,有锦缎、丝绒、毡呢,颜色多为红色。
元朝贵族的妇女,常戴着一顶高高长长,看起来很奇怪的帽子,这种帽子叫做“罟罟冠”。这种冠是用桦树皮或竹子、铁丝之类的材料作骨架从头顶伸出一个高近1米的柱子,柱子顶端扩大成平顶帽形,然后加饰翠华、珍珠,地位高的还在冠顶插野鸡毛使之飞舞飘动,很有生气。不过这种 “罟罟冠” 高二尺左右,戴时多有不便,出入庐帐时须低头,并且十分忌讳他人触碰。与罟罟冠相配的是长袍,蒙古贵族妇女的袍子宽松肥大,袖身很大但袖口收窄,衣长拖地,走路时要有两个女奴扶拽才能前行。这种袍式在肩部做有一云肩,即所谓"金绣云肩翠玉缨",十分华美。作为礼服的袍,面料质地十分考究,采用大红色织金、锦、蒙茸和很长的毡类织物。流行胭脂红、鸡冠紫、泥金等艳丽的颜色,汉人也称为团衫或者大衣。他一反马上民族紧身窄衣的风格,体现了汉族文化对蒙古族服饰的影响。一般的平民妇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
元朝女性服饰种类繁多,常见的有襦裙、对襟褙子、小衣等,半臂也颇为通行。汉装的样子常在宫中的舞蹈伴奏人身上出现,唐朝的窄袖衫和帽式也都有保存。元朝女性常穿襦裙,襦裙通常是一种长衣服,中腰设计,下摆呈宽松的A字型,多用丝绸或纱绸等轻薄的面料制成。襦裙在袖口和领口处有细节装饰,如褶边、珠子、金线等,彰显女性柔美和细腻的特点。襦裙的长度和颜色也会根据不同场合和不同阶层的需求而有所区别。此外受邻国高丽的影响,都城的贵族后妃们也有模仿高丽女装的习俗。
对襟褙子是一种外套,类似于今天的长袍或者上衣,是由两块布料拼接而成的,前襟对称开合,需要用纽扣或者扣子进行固定。对襟褙子在腰部通常用宽带系紧,可以调整尺寸,袖口和领口处也有丰富的细节作为装饰,如金线刺绣、珠片、缀饰等,体现出女性的高贵和典雅。
小衣是一种短上衣,多由绸缎、丝绸等面料制成。通常配合襦裙一起穿着,用于增强服装的层次感和美感。小衣的设计十分灵活,可以有不同的袖子、领口和下摆设计,也常常被用于搭配对襟褙子等其他的服装。
元朝末年,元顺帝的奇皇后,把高丽服饰带到了宫中,并慢慢深入到寻常百姓家。有趣的是,此时的高丽国上下却弥漫着一股蒙古风,冠帽加长袍的风尚一直保留到了元朝灭亡。
蒙古族的腰带设计较为夸张,颜色与蒙古袍的颜色相协调,主要用于抵抗严寒,骑马的时候也能够稳定身体,以防坠马,展示了蒙古民族的个性和风采。
民间艺人通常穿和普通平民一样的衣服,如果他们需要表演,穿着则不受限制。元朝文人深受唐宋头巾的影响,各行各业的儒家学者一般都穿着深棕色窄窄的罗纹衬衫和黑色角带。在向孔庙献祭时,儒生也必须带上自己的唐巾。可以说,即使是元朝的老百姓,他们的服饰也有着独特的象征意义,这种象征意义因职业和社会地位而异。
元朝服装大量用金,超过以往历代。织物加金,早在秦朝以前就已经出现。至于汉族服饰上得到运用,时间大约在东汉或者东汉以后,而且主要在宫廷中使用。直到魏晋南北朝以后,服饰织金的风气才在全国的范围内普及。宋朝贵族服饰用金,在技术上已发展到了十八种之多。辽、金统治地区织金技术也有很大进步,尤以回鹘族地区最为流行,所织衣料最为精美。元朝继辽、金之后,在织物上用金更胜于前朝。
男女的鞋子款式也有所不同。男性的鞋子通常比较简单朴素,以细鞋头、直筒为主;女性的鞋子则更加注重设计和装饰,有绣花、刺绣、珠片等不同的风格。元朝北方人通常穿皮靴和毡靴,游牧的契丹人、女真人和蒙古人都穿耐磨的靴子。靴子种类繁多,有鹅顶靴、家庭口靴、云顶靴、毡靴、皮靴、韩式靴、金花刺靴等,质量与前朝相比也有所进步,主要用途就是保护脚踝、防寒防沙。元朝蒙古人的发型是从皇帝到平民的“斜脚”。手镯通常由金银、玉石、宝石等材料制成,形状各异,如圆形、扁平、多层、扭曲等不同款式,是女性常用的装饰品之一。
蒙古人入关之前,冬天他们把头发扎成发髻,夏天戴帽子、穿官服。他们的皮帽、毛皮大衣和官方制服大多是由羊皮制成的,羊毛皮夹克通常是方形衣领。南宋灭亡后,各民族等级森严,国家分为四个等级: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许多部门和地方的官员大多是蒙古的贵族,各种副职由色目人担任。高种族和低种族之间的差异自然也反映在了他们的服饰上。蒙古贵族穿奢华的衣服,色目人、汉人和南人大多穿大衣。蒙古人入关后,不仅保留了原有的服饰,还引进了汉族的祭祀服饰,如皇冠服饰、宫廷服饰、公共服饰等。
元朝中期英宗时期在制定元朝服饰制度时,参考唐宋服饰制度,确定了各类官员和老百姓的服色等级。并制定了天子和百官的上衣连下裳、上紧下短,肩背挂大珠的“质孙服”制。汉人称之为“一色衣”或"质孙服”。《元史·舆服志》有:“质孙,汉言一色服也,内廷大宴则服之。冬夏之服不同,然无定制。凡勋戚大臣近侍,赐则服之,下至于乐工卫士,皆有其服。精粗之制,上下之别,虽不同,总谓之质孙云”。质孙服原本是便于骑马的戎服,初为皇帝专用,后成百官、侍卫礼服,这种服式,上下级的区别体现在质地粗细的不同上。据载,天子的质孙服款式繁多,冬服有十一种,每级所用的原料和选色完全统一,衣服和帽子一致,整体效果也十分出色。比如衣服若是金锦剪茸,其帽也必然是金锦暖帽;若衣服用白色粉皮,其帽必定是白金答子暖帽。夏服有十五种,与冬装相似。百官的冬服有9个等级,夏季有14个等级,同样也是以质地和色泽作为区分。
皇帝一般会将质孙服作为礼物送给大臣,表示他对官员的信任,接受者也会为此感到自豪。质孙服与周朝的深衣近似。在元朝的大宴活动中,天子百官要穿统一颜色的服装,也就是穿“质孙服”。质孙服是较短的长袍,在腰部有很多衣褶,造型像现在的百褶裙,在裳腰部加横裥,这种衣服很方便上下马。领式多是右衽交领,方领、盘领。下身是小口裤,脚穿络缝靴,腰间开始时用毡毳革作装饰,后来用拧丝金线或用红紫帛捻成线,横缠在腰上,这样骑在马上,束紧腰围就出了体型的轮廓。衣饰的纹样有:日月、龙、凤等。
蒙古汗国早期,质孙服以毛毡为原料,后来随着材料的逐渐丰富,质孙服的制作开始使用金钱织物,也提升了质孙服面料的品质。纳石失是一种锦缎,其质地厚实华丽,后来成为质孙服的主要面料。一般皇帝和高级官员的服装面料由纳石失制成,以示富贵。在元朝的服饰中,质孙服作为礼服,由礼部负责保存或发放,仅仅在节日庆典时才可以穿着,其奢侈华丽对社会的影响极大。
元朝贵族袭汉族制度,在服装上广织龙纹。据《圆史舆服志》记载,皇帝祭祀用衮服、蔽膝、玉簪、革带、绶环等饰有各种龙纹,仅衮一件就有八条龙,领袖衣边的小龙还不计。龙的图案是汉族人民所创造的,它代表着华夏民族的文化。晚唐五代以后,北方少数民族相继建立政权,都无例外地沿用了这一图案。到了元朝更加突出,除服饰大量用龙之外,在其它生活器具中也会广泛的使用。
元朝政府规定承袭前朝的,如冕服、公服、仪卫服色、器皿、帐幕车舆、鞍辔等等,都有严格的等级,下不僭上。同时规定:“蒙古人不在禁限,及见当怯薛诸色人等亦不在禁限”等。元朝皇帝所赐官服共有13套色种,每次参加国宴或大型国事活动,大家要穿一种颜色赐服除13种颜色以外,另加一羚羊皮带,上饰金银丝甚奇,价值亦巨,又受有名曰不里阿耳之驼皮靴一双。靴上绣以银丝,颇为工巧。
皇帝的冠状服装颜色鲜艳,此外还有外国贡品白狐、银貂等动物毛皮作为装饰。皇太子服饰和皇帝服饰的主要区别在于皇帝的外衣有太阳、月亮和星星,膝盖处绣有龙纹,皇冠上挂着的珠子数量也会有所不同。印章服装制度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美好愿望,历代皇帝都使用这个制度,但十二种印章图案在服装和衬裙上的使用因习俗不同而有所不同。皇帝的王冠主要在庄严的场合中使用,例如祭祀和封印,王冠庄严而高贵,是历代统治者最高统治地位的展示。
文官戴的帽子,就是大家认知中的“乌纱帽”,衣服也学宋朝,按颜色区分品级,一至五品官穿紫袍,六七品官穿绯袍,八九品官穿绿袍。这些袍服袖口窄小些,不是汉家传统的那种宽大袖子。具体品级,再以腰带材质和图案来做区别。《元史·舆服志》记载,一品从一品带以玉或素,二品次花犀,三品、四品以黄金为荔枝,五品以下乌犀。图案的分级,就更细致了。
跟文官完全不同,武官是“钹笠冠”配“答忽”,即皮袄,武官主要是蒙古人,有的也愿意穿中原官袍,但头上戴的仍是钹笠冠。
此外还有皇帝护卫军。护卫军蒙古话“怯薛”,是成吉思汗打天下时建立的传统部队,地位较高。在朝堂上,护卫军头上戴的是汉式官帽,帽子边上的硬翅膀变成后头垂下来的软布条;有的戴头盔,蒙式汉式都有。衣服有丝袍,也有皮袄,外罩副皮甲。腿缠丝绢绑腿,脚穿高腰皮靴。
腰线袍是一种常见的元朝蒙古袍,带有很强的草原风格。腰线袍其特点是交领窄袖,上衣和下裳缝在一起,下裳打有很多细密的褶子,而腰部则有很多细密的横向褶子,故而得名腰线袍。腰线袍这种衣服一般都是便服,用于狩猎等活动,也是武官的常服。
元朝常见的饰品和配饰,如头饰、项链、手链、腰带、鞋子等,元朝女性的头饰种类繁多,如发髻、发钗、花环、发带等。其中,宫廷女性的头饰尤为精美,常采用珠宝、金银、贵重石头等材料进行装饰,极具华丽感和代表性。而普通百姓则多以铜、铁、贝壳等材质为主。元朝的饰品和配饰种类繁多,样式丰富,不同的款式和材质反映出了不同社会阶层和文化背景的审美趣味和经济实力。
腰带款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细腰带,一种是宽腰带。细腰带多为女性使用,通常用于搭配襦裙等服饰;宽腰带则多为男性使用,能够更好地展现出男性的体型和力量感。
民间服饰禁止使用龙凤纹和彩绸,只允许使用暗色系的棉麻布、葛布和丝织品等,朝廷的这些规定致使染织产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暗色系的服饰种类变得越来越多,在陶宗仪的《缀耕录》中记载的褐色名目就有20多种,如砖褐色、荆褐色、艾褐色、茶褐色、鹰褐色等。直至1295年,朝廷又规定平民亦不能使用绿色、红白相间色、紫色、栀子红、胭脂红等鲜艳的颜色,并且在服饰条纹上做了些许规定,如五爪双脚龙、五爪双角云袖衫、五爪双角答子、五角双角六花衫等也只有特定阶级才可以使用。
因此民间服饰的样式与颜色较为简朴。这一时期民间的男女服饰虽然款式各异,但颜色较深,略显沉闷。元朝对马缎的生产有着严格的限制。元朝的纺织业非常发达,政府建立了专门的机构,并雇佣了多名专业的工匠来进行生产。人们也可以在各种小作坊里生产各种各样的马缎。皇家马缎的私人编织是被严格禁止的,而普通等级的马缎有一部分可以从民间购买。
元朝官员实行佩戴徽章的制度。高级官员戴着金牌,然后是普通金牌和银牌。元朝丝绸的特点是大量使用一缕金线,纱线、罗拉、捻度和领带中不添加黄金,元朝称这种金光闪闪的织锦为“当时的鲁锦”,意思是波斯织锦,这是最豪华的材料。
妆容篇:
元朝时期受蒙古的影响,很多服饰都开始带有明显的少数民族色彩,不过在妆容上居然和现代的非常接近,像是淡雅的妆面,细细的眉毛等。而元朝民间的女子盛行素颜风潮,与前两朝的艳丽与高雅反差极大,整体妆容随意。
元朝妆容特点主要表现在白皙肤色、飞天眉、突出双眼和唇部以及头发上的装饰等方面。这种妆容风格独特、典雅高贵,成为了当时社会中美丽女性所追求的标准。后期元朝女子钟爱的颜色基本为单一的暗红色,无论是服饰,还是唇脂的颜色;并且妆容十分的简洁。
元朝徐国桢有一个三联防,即必须按照先后顺序将三种草药涂于面部,才可以达到“去皲皱,悦皮肤”的目的。而这三种草药则是,先用“楮实散”擦洗面部,以达到洁面的目的。其中的“楮”是属于落叶乔木,其树皮是制造桑皮纸和宣纸的原料。第二步则是用“桃仁膏”涂于皲裂的皮肤处,最后再用“玉屑膏”涂于面部。这样的三步护理,其实不亚于今天专门的美容机构对于面部的护理。如此看来,元朝对于面部的护理还是有着相当深远的研究。
元朝民间汉人所画眉式基本承袭宋制,多为蛾眉。记录元朝社会风情的《三风十衍记》云:“……窈窕少女,往来如织,摩肩蹑踵,混杂人群,恬不为怪,然不事艳妆 色服,淡扫蛾眉,以相矜尚而已。”元曲中也有描写“如望远山”的远山眉句子:“今古别离难,蹙损了蛾眉远山”(刘燕歌《仙吕 · 太常引》)元朝也有中间宽阔,两头尖细,形似柳叶的柳叶眉。元朝杨维桢《冶春口号》之六中便有“湖上女儿柳叶眉,春来能唱《黄莺儿》”之句。元朝后妃的眉式颇具特色,据《历代后妃像》中所绘,不分年代先后,都画“一”字眉式。这种眉式不仅细长,而且平齐,大约取端庄之意。可能是蒙古族贵妇所特有的一种妆饰吧!
元朝的词中有:“面花儿,贴在我芙蓉额儿。”这样的句子,传教士鲁布鲁克在《东行记》用“黑色药膏”来形容当时蒙古族画眉的产品,其实像是其他珍宝异品一样,花钿、鹅黄、以及“黑色药膏”都是从中原进贡过去的。
在唇部方面,元朝女性喜欢使用橙红色或深红色的口红来突出嘴唇的轮廓,同时也可以使整个妆容更加的立体。
最后,元朝女性还会在头发上进行一些特殊的装饰。她们会将头发束起来,并在头顶处插上一朵花或者一些珠子等饰品,以增加整个造型的华丽感和美感。
像现代藏族视牛粪为珍宝一样,黄妆在元朝的游牧民族群体里,不单单是起着美容的作用。黄妆是在冬季的时候在面部涂一层黄粉,直到第二年开春的时节,才会洗去。这种天然的黄粉,是用一种药用植物的茎碾成粉末,涂了这种粉,不仅可以使肌肤细白柔嫩,还可以在长期的游牧生活里,抵挡严寒,砂砾等对面部的侵袭。关于黄妆保护面部被风沙侵蚀以外,最开始的来源也是出于对于面部美丽容貌的追求。贵族女性们感觉此妆很美,就用黄妆饰面,涂以金色,演变成为宫廷流行的佛妆。佛妆在北方民族建立的宫廷中盛行,显然是受佛教的影响,也与寒冷地区的气候有关。
元朝时期,未出嫁的女子都是要以“女扮男装”。留着跟男子一样的短发,许多流行的衣服也是男女通穿,所以妆容上也就不会那么讲究了。
就汉族女子来说,这一时期的发髻还是更多继承了前朝的习俗,有高髻,也有低髻。具体来说,朝发髻是一种比较流行的发髻,把头发中分,在头顶两侧各绾一个朝天的发髻,而且人们会把麻花辫普遍运用到发髻中,然后再佩戴首饰,别有一番韵味。就少数民族女子来说,她们大部分还是保持了自己的风俗,发型充满异域风情。
参考资料:
曹喆&熊小语 . 元朝舆服制度的建立过程与冕服制度的实施状况. 东华大学学报
陈佳瑜&郑丽莉 . 中国传统服饰衣领形制与文化研究.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此为【连载】文章,感兴趣欢迎关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