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继续焦虑地忙着做父母该做的各种事情(包括各种学习),还是停下来,抓住做父母的机会,带着觉知和反思,回溯自己的成长历程,促成自我疗愈,并达到为人父母的存在状态呢 ?我想通过自己育儿过程中的小事来谈谈这个大问题 (先为这题目脸红两秒)。
舅妈这么说我,她从小就不会乱掉米饭,她是这么惜福的人。我很受用。直到我儿子开始自己吃饭以后,我才发现,这也是一种限制。
首先,当他开始对自己吃饭感兴趣时,家里是没有人支持的,因为太难打理。我也懒得张罗。到他上了幼儿园,老师明确表示,这孩子自理能力强,会自己吃饭。我才主张让他自己来。一开始,满地的饭粒,不喜欢的菜随处乱吐,抓得油油的手一个劲儿往身上擦。光是看着这一切,就是一种煎熬。焦灼中带着愤怒。
老人家见状又马上想上前喂饭。我只能一边阻拦,一边压下情绪,好好跟他说,不要掉饭粒,不要……有时两个人急了,他会带着眼泪控诉我的恶言恶行。我不禁反思,为什么我会如此丧心病狂。不就是掉了米饭吗。
现在看来,要把米饭送到口中的过程,其实是并不容易的,需要专注在吃饭这件事,拿勺子准确地把米饭挖起来,一粒不掉地送到张大的嘴里。它要求孩子刚刚好有饥饿感,专注,能把吃和玩分开,有一定的手眼协调性,以及身体感知能力,手的大动作和精细动作等的配合。掉饭粒,要么不小心,要么能力不够,其实是很正常,完全可以被容许的。
但在我的教养中,它不仅被上升到了品德和规则的高度,而且被粗暴地干预了。
这是我的推测,但在老妈监测器般的眼光,随时准备起身拣起饭粒的姿态,以及专程送到楼下给动物们做口粮的仪式行为中被证实了。
难怪我那么紧张。
回溯了这一切,我才有能力轻松地跟他说(ps抛开觉知反思回溯,情绪满满的状态是不能好好沟通的),儿子啊,好好吃饭,别掉饭粒哦。表现好的话,妈妈给你记一个赞。或者,在他把油乎乎的嘴巴往袖子上一抹的时候,默默给他递一张餐巾纸。儿子才会努力让自己不掉饭粒,并一次次地不忘跟我邀功,妈妈,你看我是不是很棒,桌子上,椅子上,地上,都没有掉米饭,你说我是不是很厉害。我才有能力默默地替他摘下袖子上的饭粒,对他夸张地竖起大拇指,儿子,妈妈给你两个赞,因为你不仅做到了不掉饭粒,还把它保持成了一个习惯。
与吃饭问题相似的,我成长中被赞许的还有,从来,的确是从来不会随便乱坐。
在其他孩子爬树上墙满地打滚的时候,我是连家里的楼梯也不会乱坐的。多么爱干净的孩子。大人们说。
多么无趣的童年。现在看来。
当我去舞动,体验到满地打滚的乐趣以后,孩子弄脏衣服,坐在地上,在商场和酒店的光滑地面乱爬乱摔的问题就也再也不是事儿了。没洗干净就在我床上玩儿也可以容忍了。虽然还是假装咋咋唬唬地制止。
而最初他捡树叶抓泥土,甚至喊着唔啊将沙子往自己头上扬的时候,我也是慌乱无措,愤怒失控的。
让我自豪的是,像我这么个不会掉饭粒(紧张兮兮),不会乱坐(能量受限),中规中矩(僵硬,不容易快乐)的人,养出了满地打滚,满头大汗,浑身脏兮兮的孩子(感谢心理学,所谓的代际传递在我这开始断裂)。因为,我知道,我的宽容和耐心等待,最终会换来他的快乐,自由,灵活,以及心甘情愿地对规则的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