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本系列的前两篇文章中,分别阐述了两个核心观点:
- 学习是让假设逼近现实的过程,最值得学习的是可以裂变的临界知识。
- 反思是校验假设的过程,是锻炼批判性思维的有效方法。寻找内因、设立标准、如实记录和定期回顾是高质量反思的要点。
而本篇文章将要回答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就是为什么一定要让假设逼近现实?
乍一看,这真是一个不值得回答的问题,没有为什么呀,谁会希望假设不逼近现实呢?
好吧,在回答案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谈书中列出的一下简单而重要的思考方法——黄金思维圈。
黄金思维圈
所谓黄金思维圈,其实是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我们看问题的方式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what层面,也就是事情的表象,我们具体做的每一件事;
第二个层面是how层面,也就是我们如何实现想要做的事情;
第三个层面是why层面,也就是我们为什么做这样的事情。
绝大多数人思考问题的时候,是从what角度出发。问题在于,当你停留在what层面找答案的时候,答案永远不会有创新。而当你从why的层面去思考问题的时候,你在how的层面就会产生很多创新想法。
(由此可见,我在写这个系列的读书笔记时也没有免俗,第一篇文章是在回答what,第二篇文章是在谈how,本文一定要谈谈why了。)
到底是为什么?
下面结合黄金思维圈、书中的观点和我的理解,回到最初的问题,
问:为什么一定要让假设逼近现实?
答:为了提高获得信息的数量和质量。
问:为什么获得信息的数量和质量这么重要?
答:它决定着我们如何解释问题。
问: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其它重要的因素,影响着我们如何做解释问题?
答:影响问题发展的结构(基础规律)。
问:什么是结构?
答:所谓结构,是指任何一件事情都可以看作一个系统。而任何一个系统,都有多个元素组成,这些系统组成元素之间的关系形成了结构。
问:为什么要知道结构?
答:结构决定走向,走向决定未来。你掌握的结构越多,对未来的了解就越多。
问:哇噻,这是说知道了结构可以预测未来吗?
答:这样说不准确,
结构 + 一定数量的高质量信息 = 对问题的预见性认知
它可以让我们了解整个系统的发展态势。这背后的关键在于掌握结构可以让人从对问题本身做出反应的单因果思考转变为系统化思考,它是将问题背后的推动因素纳入一个整体进行思考。
问:对问题的预见性认知为什么重要?
答:现在世界变化的大趋势是越来越快,具备预见性认知,可以让我们在面临选择时,特别是困难的选择时,做出更符合长远利益的选择。
至此,我们算是回答了一开始的问题,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解释问题,从而获得关键的预见性认知。
解释的问题的三个层次
我们知道了学习的目的,在实际问题的解释中,我们还需要知道一些衡量标准作为指导。
书中把对问题的解释分为了三个层次: 1. 现象层面 2. 技术规律层面 3. 底层规律层面
书中重点分析的一个案例是为什么得到App能快速崛起?让我来转述一下。
- 现象层面
因为有逻辑思维这个900万用户的公众号引流。
- 技术规律层面
在内容方面,多年内容制作的积累,保证了高质量内容的输出。
在支付方面,因为支付宝、微信等移动支付的成熟,为内容付费的技术壁垒被打破。
在时机方面,赶上了内容创业的风口。
- 底层规律层面
书中运用一系列的临界知识,从用户价值第一、品牌效应、规模效应、从众效应和边际成本低的角度综合做了分析。
具体内容,我在这里不再赘述,因为下面,我要照猫画虎,分析一个在传统行业开发应用程序的程序员面临一线互联网企业物联网平台方向开发机会的选择。
- 现象层面
互联网行业薪资高,但是累,性价比。。。
- 技术规律层面
在行业前景方面,物联网方向更有优势。
在企业品牌方面,一线互联网企业名气更大。
在技术挑战方面,平台开发比应用开发更能历练技能能力。
- 底层规律层面
主动跳出舒适区:当一份工作你已经很得心应手,而且可以明显的看到天花板,主动的跳出舒适区,寻求外部的挑战总是没错的。
头部效应和镜像元原理:一线互联网企业聚集了国内众多优秀的工程师。从物理上接近优秀的人,和他们一起工作,将是加速成长的有效方式。
不对称原理:在选择时如果放弃的成本是有限的,而可能获得的收益是无限的,那么应该果断做出选择。反之,则应保持不动。
综上所述,如何选择已经很明显了。
小结
本文重在运用黄金思维圈来回答why,指出让假设逼近现实是为了更好的解释问题。
掌握结构,是为了获得系统化思考。二者结合,是为了获得关键的预见性认知。
文章的最后,借书中的例子,点出了解释问题的三个层次:1. 现象层面 2. 技术规律层面 3. 底层规律层面。这可以作为一个衡量标准。
《好好学习》这本书,我还有很多知识点没有悟透,我准备践行“以慢为快”的心态,后面会接着写关于这本书的读书笔记,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