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给你们推荐的是《巴顿芬克》
这可能是科恩兄弟最好的电影。
一个艺术青年,一间破败的旅馆,一趟好莱坞之旅......
巴顿是一名编剧,他写的一个戏刚受到观众的欢迎和认可,就被推荐去好莱坞,尽管踌躇满志,有所犹豫,但他依然无法拒绝成名的渴望,于是.......
电影一开始,镜头对着房间里的墙纸,过后这成了一个隐喻,巴顿的生活就像糊上去的墙纸,是没有根基的,飘浮虚渺,他几乎活在自我狂热的幻觉中。
第一个画面,像一张定格的舞台剧照,巴顿的额头上停着一只大蚊子,那张脸是扭曲的,执拗而疯狂,蚊子的阴影如恼人的生活,挥之不去,他像个精神病患者。
一部电影怎么样,开头几分钟就看得出来,好电影是直截了当的。
巴顿的痛苦和悲哀,来自于分不清艺术与人生,他想写出杰作,自认为反映平民生活的作品才有价值,性格孤僻怯懦,生性敏感腼腆,不谈恋爱、没有性生活,过得一塌糊涂,一到好莱坞就水土不服。
最后,他终于完成了剧本,竟然写成了自己与自己的摔跤,充满邪魅的想象,多么出其不意的作品,但资本要的只是平庸肤浅的娱乐,有动作噱头,场面嗨皮就行,毫无意外,他的好莱坞之旅以沮丧的失败结束。
人生要和艺术保持一定的距离,不可相互混淆,界限就像那个随身携带的盒子,打开就会陷入疯狂,在艺术里追求真实,巴顿苦于找不到灵感,却把自己的人生当成真实的素材,自我那么点东西很容易就燃烧殆尽的,写小说的人都知道,除了处女作多数写的是自身的真实人生经历,其它的作品都是在直觉和观察生活的基础上,尽情虚构的......最好早点醒来。
这活脱脱是一个典型艺术青年的写照。
多少也有点导演自己的影子,我们知道科恩兄弟的电影都是独立制片的,哥哥乔尔.科恩是导演,和弟弟伊桑.科恩是联合编剧。
有人用精神分析分析了一堆自我与本我的东西,我觉得大可不必,和把这样一个故事拍得像悬疑惊悚片一样,只不过是为了让电影更好玩好看,何必跟巴顿似的陷入进去呢。
要说本片最牛逼的地方,就在于科恩兄弟让虚实之间浑然一体,从旅馆墙上的那幅画到影片结尾海边的画面,看上去很美。
好的艺术品高超的地方,不就在于表达出了那种感觉,《红楼梦》“只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是古典的,《巴顿芬克》是现代的。
人生来苦闷,不如陶渊明的一句诗,折腾存在的自我价值,到头来虚无缥缈,一切宛如破碎的梦境,幸好还有艺术可供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