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十夜」读后感
大一语文课读书报告
————
能读到这本《草枕》,说来也是有缘。
刚上初中那会儿,便曾读过夏目漱石的《我是猫》。由于读的是更易于青少年去阅读的删减版,也只是领略了小说的精神,却从不曾感受过漱石先生笔法上的真正魅力。后来,陆陆续续地读了芥川龙之介、坂口安吾及太宰治的部分作品。对日本近代文学的风格,有了大概的了解。许久不曾接触日本文学的我,那日去图书馆本想找到京极夏彦的《姑获鸟之夏》看看,却误打误撞地借了一本《梦十夜》。这本《梦十夜》收录了他的短篇《梦十夜》、《文鸟》以外,还收录了这篇“非人情”风格的中篇小说《草枕》。
今日一鼓作气读完的《草枕》,其风格和我之前接触的几位日本作家皆不大一样。
“草枕”一词在和歌中意为旅行,而这部小说便是从一个希望远离世俗烦恼而离开东京去往九州旅行的画家的视角出发,描绘所见所闻的人情之美,自然之美。这是一部散文体的小说,人物不多,情节简单,占更多篇幅的还是对风景的描写,以及 “我”在旅行途中的诸多感想,读起来清新隽永,引人遐思连连。
小说的开头便说“我走在山路上,一边忖度着。太讲究理智,容易与人产生摩擦;太顺从情感,则会被情绪左右;太坚持己见,终将走入穷途末路。总而言之,这世间并不宜人。”又徐徐以思索铺陈情绪,引出“我”的身份及性格——即一位充满烦恼的画家。
这位画家走了曲曲折折的路,还遭逢路上雨水扑面而来,借一位老妪之宿避雨,经她指引找到了想要投诉的温泉旅店,并由此认识了住在娘家的那美小姐、其父亲、老和尚大彻等人。那美小姐美丽且不加矫饰、傲慢却有些可爱,大彻和尚既不掩饰对新事物的好奇、又满足于一心向禅的简朴生活,开茶铺的老妪和干粗活的源兵卫,甚至是理发店老板,热情淳朴,他们粗俗不懂艺术,生活方式里却充满艺术感。
这样的人情美,加上春宵花影、朦胧月色、翠竹镜湖的自然美,犹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文中引用陶潜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王维的诗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既增添了意境之美,又颇为暗合情节上有相似之处的武陵人误入桃花源的故事。
这篇笔法细致的《草枕》却比重在言简意赅的文言文《桃花源记》要更具美感,更加动人。不只是在描绘风景处,更在描绘人情处。《草枕》虽被称为“非人情”,却不是断绝人情,而是远离那些受利益牵绊、纠结于无聊琐碎之事的人情世故,寻觅更加纯粹的“人情”。
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文中重要角色那美小姐。她为满足画家无心说出的愿望而特意穿起振袖和服也好——“鲜艳的衣裳来回穿梭在暮色中,逐渐消失在深幽的彼端,恰如春日夜空中闪烁的星尘,在黎明将至时,隐没在深紫色的天空中”,赤身裸体步入雾气朦胧的温泉也罢——“世上再也没有如此错综复杂又和谐的搭配,也绝对找不到如此自然、柔美、毫无抵抗且不带一丝苦楚的轮廓”。在画家眼中,都是一种自然且纯粹的美。她的做派时而高傲的像个演员,但是,“也正因为她不曾有过展现自己华丽演技的念头,所以才会比普通演员的举手投足还要美丽”。看到要去往战场的心上人——她流露出了画家从不曾见到的哀伤之情。这些描写,无一不让那美小姐这个角色充满人情味。而画家面对她不时的调侃,有意无意表现的思慕之意,也是一种纯粹人情的回应。
然而,正如《桃花源记》结尾令人颇感怅然,《草枕》的结尾也是以哀伤收尾。
画家眼中的这片桃花源,虽偏僻,却毕竟是与外界相连的,那美小姐的堂兄久一要去满洲打仗,一行人送他坐火车。久一不知战争的可怕,画家的内心却哀叹他将要去一个会以自己的血和无辜百姓的血染成的地方,命运之线将把他与他们从此相隔,不再相见。画家是从文明发达的东京而来,却痛恨文明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无数的弊端。
那美小姐也是从那列火车上看见心上人,她知道了他的命运,流露出不曾有过的“哀怜”。
画家一直追求的《水中的奥菲利娅》式的悲哀之美,在此刻诞生了。
这种对美的独特理解和表达也是日本物哀文化的一种集中体现,尽管小说的主旨是要强调自然主义的重要性,但其也可以当作是研究日本文化的一个样本。
除了对“美”这一概念的充分发觉,在写法上漱石先生也是独树一帜。
漱石先生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誉为“国民大作家”。他对东西方的文化均有很高造诣,既是英文学者,又精擅俳句、汉诗和书法。所以在小说中对英文诗、汉诗(即中国律诗)、俳句的引用信手拈来。,更有许许多多自己创作的汉诗及俳句贯穿其中,这种贯通中西文化的表达,别有一番魅力。《草枕》刚发表的时候,就有人称其是“俳句”小说,不仅是因为小说中有大量俳句,《草枕》的文本,就像是俳句一般,触景生情,满载诗意。
这篇小说发表的1906年,正值日本成立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以公司的名义在满洲实行殖民,加快对满洲的开发,为未来的侵略做准备。漱石先生一方面对文坛风气不满,另一方面对政府行为不满,加上因日常琐事造成神经衰弱,于是有了《草枕》和九州的这片桃花源的诞生。
如此热爱汉学的夏目漱石,于1916年去世了。若是他知道1931年之后发生的事,尤其是1937年12月13日,想必一定是悲愤交加的吧……
找小说 shup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