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形式的充裕必然带来另一种形式的稀缺”,信息愈多,匹配愈难。
庞杂的信息量让我们获取有价值信息的成本不断在增加,如何获取有用的信息成为了新时代必备的技能。
信息的传播,这是一个泛媒体领域的课题,在旧时的场景里,信息生产的规模有限,信息消费的目标明确,所以媒体主编这一角色声名显赫大行其道,主编的品味、审美乃至意志,决定了什么样的信息生产受到欢迎,以及什么样的信息消费获得支持。互联网对于传统媒体的冲击,用资深媒体人陈序的话来讲,就是彻底消解了主编所代表的编辑中心体制——他干脆用《主编死了》为题写了一本书,以编辑部门被“连根拔起”为切入点大谈这个工种的末日挽歌——毫无疑问,这是对大众层面的自媒体的认可和赞誉。
主编必死无疑,只是他的死亡方式不是蒸发,而是破碎,与时间的碎片一起,将其职能分散到了更为细小的网络中继里,这些节点的参与角色,被称之为整理者。
整理者的价值和潜力
信息的整理者是介于信息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中间的角色,互联网整理者才是激活网络平台的核心角色,其重要性甚至高于生产者,因为信息冗余造成注意力分散,以及内容快速沉没的现象——“有人说在Twitter上,一条Tweet的寿命只有五分钟”——而好的整理者可以让“内容再生”,并高效长久的存活下来。
一个独具慧眼的”产品整理者“、要坚信整理的价值远胜于生产,这种观点或许有失偏颇——毕竟,生产属于整理的上游,是生产者的贡献,赋予了整理者的机会——然而,必须承认的是,大多数人需要借助别人的眼睛才能发现世界的新鲜之处,比如奥斯卡金像奖就是一个典型的整理工作,它反而成为了生产者的荣誉。
有人坚信:“把最近五年的各大平台音乐试听排行榜,图书销售排行榜,电影票房排行榜,微博热度话题排行榜,百度指数彪高的热词,优酷视频点击收藏排行榜,百度贴吧和豆瓣小组最活跃的150个组抽出来,只要依靠强编辑,就能做出一个大杀四方的内容娱乐客户端。”
结构化的收藏和社会化的推荐,是整理者必备的两项技能。不管是个人还是平台,整理者的能力是在信息存量的平面上切开维度,所谓“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让信息的分类而不是信息本身出现长尾,这种技巧与时代无关,十年前的门户网站懂得招聘“善于撰写‘十大’系列稿件的编辑”,十年后Buzzfeed流行“九个最萌的猫咪睡觉GIF图片”,其哲理是一脉相承的。
再分割,把优质的内容标签化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信息在很多时候是不值钱的。什么值钱呢?是信息的通道。”而信息最有效的通道是什么呢?答案只有一个标签化。
这不是内容为王还是渠道为王的价值争论,而是事实层面的一种描述:信息之所以不值钱,是因为它很难独立提升被发现的几率,整理不仅能够增值信息,而且天然具有商业模式。而有效分割是使内容标签化,更具备传播性及存活周期。
电商领域,分类推荐网站就是引导用户创建商品清单,并精细化细分人群画像,推荐购买,体现网站本身的价值的。
生产,整理,有效分割,消费,是信息降噪的理想流程。也是每条内容信息存活并传播下去的必然路径。
这条路径适用于任何行业,可喜的是很多人还并没有发现。
其实“整理&分割”是一种弱UGC(用户原创内容)而强关系的行为,一定数量的整理者有益于刺激内容生态保持活性,而信息的有效分割也是数据挖掘的一种显性应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