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首歌《我想去桂林》,在歌中韩晓无奈地唱:“ 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可是有时间的时候我却没有钱;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可是有了钱的时候我却没时间……”
不知道你是不是跟曾经的我一样,有一些地方,心念念地惦记了几年也没去成,而且似乎永远也去不成。
后来在一位同事的点醒下,仅用4个字,就帮自己实现了期盼已久的旅行。
这4个字其实很简单,那就是——“订票、出发”。
同事coco说她很想去旅行,但是一直没去成,她家里有老有小:公公、丈夫、还有一大一小两个孩子,总感觉走不开,去哪都不放心。
我跟她相比,虽然没有家庭的牵挂,但是照样无法成行。
每次在电视、电影、网上、书上看到,又或者听别人讲起某个地方,让自己很心动,却一时半会没有去成。
于是念念不忘许多年,像是留在心中的一个执念,时不时想起,时不时感慨。
当无数个假期来了又去了,当无数个周末开始又结束,我的很多旅行计划常常还没来得及实施,就已经打了水漂。
出门旅行一趟似乎不太容易,要考虑时间,要考虑金钱,要考虑同伴,要考虑安全,要考虑天气,要考虑远近,要考虑……太多太多。
有一次跟几个同事聊天,当我们聊到旅行,又开始了新一轮地相互感慨,“好想去……但是……。”
这时,路过的同事lily突然来了一句,“想那么多干嘛,我觉得旅游其实很简单呀,就是四个字——订票、出发。”
她的话让我感到有些惊讶,仔细回想自己每一次无疾而终的旅行,似乎都是还没确定好行程,还没开始出发,我的想法就先于行动,各种顾虑、各种担忧。
因为我的只是想法,有了一个想法,可能又会有另一个相反的想法,甚至有更多其他的想法,就像俄罗斯套娃一样,一个套一个,又一个再一个。最后的最后,就是想了很多,独独没有想过行动。
而同事lily的想法则很简单,她把旅游只归结为四个字——“订票、出发”。而“订票、出发”是一个紧接着另一个的行动,迫使你直接采取行动。
很多时候就是这样,我们常常凭感觉做事,还没有开始行动,就先一步想象行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种困难阻碍,以及失败的后果。
想得越多,越觉得不值得行动或者不能轻易地行动,因为大脑永远有无数的想法来说服你放弃行动。
到最后要么丧失了良机,要么干脆放弃了行动,终于如你所愿地不用采取行动。
于是,我想得再多,最后也不见得会有行动;而同事lily想的直接是行动方案,只需行动即可。
当我把这4个字用在自己身上,当我订好票,前一刻还存在的那些考虑、担忧、顾虑、拖延,似乎通通都消失不见了。
我只顾得上提醒自己:动车是几号几点几分发车,可别错过了时间哈。接下来,按时出发即可。
就这样,用这个方法,4个月内我实现了好几年前的心愿——
去了长隆,近距离看考拉和大熊猫。小眼睛的考拉大白天只管困觉,随便找个树杈一窝,各种销魂睡姿;
而精力充沛的熊猫宝宝为了爬树,跟熊妈妈斗智斗勇,用行动诠释什么叫“永不放弃”。
去了北京,爬长城当了一回好汉;走进了故宫,只见金碧辉煌、庭院深深;
去了澳门,威尼斯高高的天花板是一片人造的、永远的蓝色天空;
去了南靖,感受电影《大渔海棠》、《云水谣》的唯美取景地……
有一位导师说:“观世界才有世界观,观人生才有人生观。”
曾经在网上疯传的那段佳句——
你写PPT时,阿拉斯加的鳕鱼正跃出水面;
你看报表时,梅里雪山的金丝猴刚好爬上树尖。
你挤进地铁时,西藏的山鹰一直盘旋云端;
你在会议中吵架时,尼泊尔的背包客一起端起酒杯坐在火堆旁。
有一些穿高跟鞋走不到的路,有一些喷着香水闻不到的空气;
有一些在写字楼里,永远遇不见的人。
让人恨不得马上开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世界那么大,你我都想去看看!
下一次想去哪里旅行,直接用这4个字来帮助自己采取行动——“订票、出发”。你也能做到。
偶尔逃离你所在的城市,享受一下跨越时空的新鲜感。
哪怕步履匆匆,哪怕走马观花,哪怕旅行路上发生的事啼笑皆非,又或许有惊无险,那也是人生的一种体验。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我想走一走陌生的街头,逛一逛特色小店,尝一尝当地的美食,感受一下别处他乡不一样的人生。
啥都别说了,赶紧——订票、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