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摘录二:
文明的非自然化有多种表现。繁衍过度、消费过度、排放过度、竞争过度、占据心理空间过度、口舌是非过度、文字垃圾过度、无效构建过度....显而易见,这一切已经构成灾难。对这一切灾难的总结性反抗,就是回归自然。
我们正在庆幸中华文明延绵几千年而未曾断绝,但也应看到,正是这个优势带来了更沉重的累赘。好事在这里变成了坏事,荣耀在这里走向了负面。
因此,新世纪中华文明的当务之急,是卸去种种重负,诚恳而轻松地夫面对自然,哪怕这些重负中包含着历史的荣誉、文明的光泽。
即使珍珠宝贝压得人透不过气来的时候也应该舍得卸下,因为当人力难以承担的时候它已经是一种非人性的存在。
与贫困和混乱相比,我们一定会拥有富裕和秩序,但更重要的,是美丽和安适,也就是哲人们向往的“诗意地栖居”。我预计,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的比赛,也将在这一点上展开。
我突然设想,如果我们在世纪门槛前稍稍停步,大声询问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哲人们对这个问题的意见,那么我相信,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不会有太大分歧,对于文明堆积过度而伤害自然生态的现象,都会反对。
孔子会说,我历来主张有节制的愉悦,与天和谐;墨子会说,我的主张比你更简单,反对任何无谓的耗费和无用的积累;荀子则说,人的自私会破坏世界的简单,因此一定要用严厉的惩罚把它扭转过来....
微笑不语的是老子和庄子,他们似乎早就预见一切,最后终于开口:把文明和自然一起放在面前,我们只选自然。世人都在熙熙攘攘地比赛什么?要讲文明之道,唯一的道就是自然。
——这就是说,中国文化的最高层面上是一种做减法的文化,是一种向往简单和自然的文化。正是这个本质,使它节省了很多糜费,保存了生命。
古语有云:“删繁就简”、“大道至简”,看来经得住岁月洗礼的是“简单和自然”。尊重自然,取用有度方能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