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两个部分,一是影响理解力创造力的第三个因素:交替
二是利用潜意识学习的科学原理和方法。
先讲交替学习。
我们过往对某一技能或知识的常用练习方式是重复练习。
不管是体育,音乐,数学。都是对某个动作,某个音阶,某个公式,反复重复。
比如网球三种发球:网前球,高远球,平快球。
原来的练习应该是一个一个联系,第一个练习很多遍,等熟练时,再练第二个。
并且每个动作练习越多越好。
事实是这样吗?比如每个动作,你都打算练习一万遍,那有没有可能后面的很多遍练习,对技能的提升效果已经不明显了呢 ?
美国几个科学家做了如下实验:
让两组孩子蒙眼睛投沙包,一组把沙包投到一米远的桶里。
另一组把沙包分别投到0.5米远和1.5米远的桶里,每次都是一远一近交替投掷。
练习熟练后开始考试,考试内容是蒙眼睛投掷一米远的桶。
也就是说考试内容和第一组孩子的练习内容一模一样。
没想到的是第二组一远一近交替练习的孩子成绩远远大于第一组。
这个实验引出科学家对交替练习效果的大量实验验证。
最后确认,不同动作交替训练比单一动作的固定训练更有效。
网球发球练习的实验也证实了这一点:一组是每个发球动作练习100遍,再练习下一个动作。
另一组是三个动作交替练习,一遍网前球,一遍高远球,一遍平快球。然后再循环一遍,一共循环100遍。
最后的结果仍然是第二组成绩远大于第一组。
所以学会交替练习:把几个即相关又不同的题材混合在一起来学习。
比如学音乐可以从调性练习转换到理论练习,再转换到作品练习。
体育可以让耐力训练和力量训练交替进行。
美国的数学教育家罗勒编纂了一套教科书,引起了教育界轰动。
原来的教学流程是单元式学习,比如用两个星期学习比例,再用两个星期学习图表。
学习比例的那两周,就会做大量的关于比例的练习题,让学生彻底掌握。然后再开始图表的学习。
而罗勒的方式去掉了单元式学习,而是把以往学过的概念都混杂到每天的作业中。
迫使学生搞不清楚是比例题,还是图表题。学生就不得不交替式复习。
学习新内容是交替复习旧内容。学生的应变能力就很强了。
因为最终考试时,应用题不会告诉你这个题是用哪一章的哪个公式来推导,需要你的辨识力。
而交替学习会提高你的应变能力。
这就是常说的融会贯通。
交替学习能提高我们对任何不同类型数学概念的理解能力。
学生就会活学活用,不会被老师说这个孩子学的太死板,不灵活。
比如这样一个题目:一只虫子向东爬行20厘米,又向北爬行38厘米,请问虫子离他的出发点多远?
如果学生正在学习勾股定理那一章时,这个题作为练习题,那解答起来非常简单。
但是学习的是简单函数或几何,而勾股定理已经是之前几个单元学过的内容。
一些学生看到这个题就突然想不起来怎么解答,这就是单元式重复训练的弊端。
而应该新旧内容交替式练习。
交替练习适用于体育、生物、乐器、舞蹈、物理等任何学科。
比如学吉他,练习30分钟爬音阶,30分钟琢磨乐谱,30分钟练习熟悉的曲子。
如果分得再细一些会更好,把30分钟缩短成15分钟。
再比如每次学习新的单词时,把新单词和已经记住的至少相同数量旧单词混在一起学习。
交替学习能让大脑准备好随时面对意想不到的事情。大脑的应变能力就会提升。
而重复时联系会让大脑麻痹,我记得上中学时记单词的方式,就是把一个单词快速的念很多遍。
心已经飘到窗户外了,嘴还像念经一样重复着。
接下来讲即记忆力,创造力两大部分之后,潜意识在学习时的发挥,让我们潜入意识深海。
针对某项技能,高手和低手的大脑里思维究竟有什么区别?
比如下围棋,高手在下每一步前都比新手思考的策略更多吗?
比如高手短时间能想出100种走法,低手只能想出10种?
还是高手对每一步棋思考的深度比低手更深吗?
都不是。
再比如棒球,乒乓球。高手比低手反应更快吗?
其实球速之快是常人根本来不及反应的,那么高手低手区别在哪里?
或者说一个新手练成高手,是大脑的那些能力被提高了呢 ?
国际象棋或围棋高手经常下赢大型电脑,要知道,电脑对每一步棋的对策会有10亿次计算量,那人类都超过电脑吗?
科学家发现,高手对每步棋的思考对策竟然比新手更少。
再比如打麻将,一副牌是否停牌,停了几张口?高手一眼就能看来,低手要在心里一张一张的计算。
再比如,读英文书,不熟练的学生是一个词甚至一个字母的看,而美国人可以一目十行。
这里讲出一个重要概念:知觉模块学习。
新手面对生僻的单词,他的知觉模块是组成单词的字母,他一眼看去,最熟悉的是字母,然后拼出单词,再看由单词组成的句子是什么意思。
而对单词熟练的中等学生,他的知觉模块是单词,他一眼看去看到的单词,所以他直接读由单词组成的句子。
而阅读高手的知觉模块是句子,他一眼看到的是整段句子,所以他可以一目十行。
打麻将也一样,低手看到的是一张一张的牌,中等手一眼看到的是三张一搭的牌,高手一眼看去的是13张一副的牌,所以他可以瞟一眼就知道听什么口。
那么围棋高手和新手的区别就是思维中的模块不同,高手把一盘棋可以看到是由几大模块组成,所以他下一步棋的对策反而比新手更少,他迅速排除错误对策,选出更优策略。
而新手对模块认知度低,模块更小,所以下一步棋的走法反而更多,走错的概率更大。
这种知觉模块思维训练到熟练后就成为直觉,连选手自己也说不清为什么,但他就能肯定的说这样走是正确的。
演奏家对指法的熟练,开汽车的老司机,大夫对皮肤病的速判,微创手术,支架搭桥,化学科学生对化学键的认知。
这些都是由对小模块的熟练升级成对大模块的熟练。
这就是知觉模块学习。
从小时候看手表要从一点开始数,到长大后一眼就能看明白是几点几分,这都是知觉模块学习的结果。
所以好学生答题飞快,不是反应快,是直觉快,更准确说,是他对该学科的知觉模块比差学生更大。
乘法就是加法更大的模块,比如7×8=56。其实就是8个7相加。
但是如果你没有记住乘法口诀,那你就要把7连续加8次,那运算速度自然就会下降。
而7³,就是3个7相乘,你如果连这个也背下了,你也不需要将7连续乘三遍了。
我讲到这里你一定明白什么是知觉模块学习了。
关于训练孩子的模块思维的方法,我国的教育还不成熟,并且每个学科都要精心设计。
但是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也会给我孩子设计关于各门课程的知觉模块学习和训练。
训练他一眼辩题的能力,就像那些心算高手,几十万乘以几十万,他能一眼就得出来,这都是内心形成一副算盘,然后再组合模块完成的。
接下来讲最后一部分,学习过程中,睡眠对潜意识的影响。
所有人都知道睡眠可以修复身体技能,提高新陈代谢,人生1/3光阴都是在睡眠中。
但人类对睡眠的研究还不是很深入。
但是现在的科学家发现,睡眠可以巩固记忆,即睡觉就在学习。
50年前得一个实验,让很多科学家深入研究睡眠。
睡眠科学研究之父阿瑟林斯基,用扫描仪检测人类睡眠时的脑电波。
发现睡着后,脑电波越来越平缓,但是两三个小时后,波纹记录出现很大的起伏,眼皮也随之跳动。
科学家还以为受试者醒来了,观察发现,他并没有醒来。
然后脑电波又开始平缓,两个小时后,脑电波又开始波动,眼皮也开始跳动,像醒了一样。
经过大量实验,发现人类一夜的深度睡眠就是要经历这样3-4次的眼动时刻,脑电波几乎和清醒时的活跃度一样。
大脑一晚上像波浪一样,忽然狂躁,忽然平静,如此往复,究竟是在做什么?
哈佛大学的一个训练逻辑推理能力的实验很精彩。
电脑图片上是各种彩蛋,排好顺序,并用字母abcd依次代替,比如红色蛋a、绿色蛋b、黄色蛋c、紫色蛋、黑色蛋e、白色蛋f……
都训练并且记住后,这样考试:比如给出一个绿色蛋,一个黑色蛋,但是不给字母,请问按原来的顺序,谁在前,谁在后。
就是比大小。
一组是早上复习,晚上考,叫醒组。
一组是晚上复习,第二天睡起来考,叫睡组。
实验结果是睡组的正确率是醒组的2倍。
大量实验都得到了这一结果,睡眠后,大脑帮你理清思路,让你的逻辑推理更强。
睡眠能增加你对前一天所学内容的理解力,记忆力。
对词汇学习,单词配对,逻辑推理,对你要陈述的报告,即将到来的考试,都有帮助。
前提是你睡觉前先要记住关键之处的主要细节,睡眠才可以帮你拼凑起来,形成一副大脑认知图。
睡眠的四个阶段的对学习的功能都不一样。
眼皮跳动阶段,对创造力帮助很大。
跳动到逐渐平静的阶段,对运动记忆帮助很大。
脑波最平缓的深度睡眠阶段,对延长记忆帮助最大。
如果明天要准备音乐会独奏等表演活动,那就晚睡晚起。
如果参加数学化学考试等对规律和判断能力的学习,也应该晚睡晚起。
如果是发挥记忆力的考试,如默写单词,则应该早睡早起。
科学家还发现,人在一小时的打盹儿过程中,也有深度睡眠。
而且打盹儿的一小时对学着的好处不亚于晚上的8小时。
所以适当的睡懒觉,或者学习过程中打盹儿,可以看做是闭着眼学习。
《科学学习》的粗略讲解基本告一段落,所教的核心方法都是让我们以最少时间,最小力气,事半功倍,获得最大效果。
每天的时间是有限的,如何高效率的获得知识,必须要严格依存于大脑规律。
科学学习讲的所有方法和理论都是科学家用了几乎几十年,动用数万人,大量的实验总结出来的结果,并且是十分严谨的。
从第一部分的提高记忆力的各种方法,到第二部分提高理解力,激发灵感,到第三部分潜意识。
是目前探讨学习科学方面最前沿,最高端的理论。
所以各位认真学习,吃透原理,举一反三,设计出你孩子以及你自己的学习方法。
分享结束,各位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