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4日星期六
要读懂一座城市,需要从历史源头里去寻找与发现,他从何而来?他是如何成为今天的样貌?他具有有什么样的文化特质?
走进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最具活力的都市,他又有着什么样的历史和底蕴?好新心驱使我到了位于上海青浦区的崧泽遗址博物馆,这是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先民在上海活动的最早遗址之一,将上海的历史定位在了6000年以前,距今5500年左右的崧泽文化是第一个以上海的地名命名的考古学文化。
走进上海博物馆“上海考古馆”,从一个更宏观的视角了解了上海的历史变迁,
呈现了上海地区从新石器时代至今六千多年的历史轴线,用实物复现历史场景,通过近2000件(组)出土文物构建了古国、古港、古城的上海历史三幕剧。
“上海考古馆”展陈设计开放,所选文物精美完整,文物信息介绍全面,不仅是能够让观众认识考古,还能走近古人,感受岁月沧桑变化中那些可感、可亲的上海故事。
在这里,我发现了在上海崧泽遗址出土的带墩石斧、双层镂空花瓣足陶壶、家猪陶塑、石锛等出土器物,其中带墩石斧放在最凸显的位置,它的整器由石斧、柄部以及底端的骨质的墩三部分组成,柄部原物已朽烂,现木柄和绑绳为推测的复原形式。石斧表面较为光滑,斧身上部有一个对钻的大圆孔。骨墩质地坚硬,呈椭圆柱形,中空,犟部两侧各有插销孔,出土时插销完整保留其中。这件带墩石斧的发现为了解史前石斧的装柄和使用方式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证据。
作为湖南人,对长沙窑了解较多,在瓷器展厅的正中央,就发现了两件长沙窑的瓷器——它们出土于上海青浦区青龙镇遗址,壶身就有长沙窑的特色装饰技法一一模印贴花饰雄狮及椰枣纹,这两种纹样都是异域元素,是长沙窑为东南亚、阿拉伯及东非地区等海外市场所做来样定烧的产品,这种执壶曾在印尼海域的“黑石号”沉船中被大量发现,说明长沙窑畅销海外。长沙窑瓷器在上海发现,说明早在唐代,以青龙镇为代表的上海地区就已经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节点。
印象最深的是在最后一个展厅的正中间一个巨大的展展柜中呈现了一组明代木仪仗俑群,它们出土于潘氏家族墓中潘允徽夫妇墓的棺淳之间。这套木仪仗俑共45个,分别为乐俑14个;仪仗俑4个;隶役俑14个;侍吏俑2个;侍憧俑3个;轿夫俑8个。这批木仪仗俑以墓主生前出巡的规模排列,形象地展示出明代仪仗气势壮观的诺大排场,反映了古代“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丧葬观念对葬仪的深刻影响,为研究古代墓葬制度的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纵观上海的考古发现,他经历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广富林文化、马桥文化、西周、春秋战国、汉、唐、宋、元、明、清等时期,历史文化轨迹一脉相承。上海考古讲述了“让文物活起来”的上海故事,从六千年前的文明之光到今天的万家灯火,在时代演进中不断吸收多元文化,海纳百川,发展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长河中有着丰厚底蕴的文化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