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来风靡公众的娜扎之神魔降世,观后感里有比较明显的一个声音:让孩子活成他自己。初听来,很解气!看看眼前正在常常战斗中的身边娃娃 觉得真是这样:放他一马,让他活成自己,我们岂不也快哉!每天母慈子欢,各自安好,幸福平安!想想就醉了!可话又转回:他自己是什么?他知道自己吗?
这个问题一出,突然觉得事儿不小。一个孩子从小到大,什么时候他才能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表弟带着自己十六岁的孩子来到学校报名读职校了,一看九门主课有两门考了D,其他全是E,。虽然之前为了让学生更多的进到学校读书,领导研究再扩大一个班的招生,我是落实这件事儿的人,但是要命招不过这个孩子读更理想些的3+2所谓大专,因为成绩少了一个D。当我问他:为什么语文也拿不到一个D,答不上来。当我问他,有什么兴趣爱好对专业有什么想法,答不出来。当我问他,与同学相处,常带头做事还是跟随,说有时怎样有时怎样。听完以后,我发现这个娃娃是不能讲出自己想要怎样的。于是转而给他讲出各个专业,都有什么特点,尽量详细,让他自己选择,最后在表弟的一再指导下,终于选择了一个专业。我想,这已经有了尊重孩子个人意愿的环节,但是不是他适合的呢 仍旧不能一下子做出判断的。因为一个15.16岁的孩子,他头脑里面的社会信息不足以撑起一个专业的选择。
记得我在这个年纪,同样是面临选择。那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作为选拔出来参加中专考试的一批所谓幸运儿,在参加正式中考之后,成为中师学校优先选出来的第一批考生,突然和老妈觉得我不适合读师范,于是老妈想法托了熟人好不容易将志愿调整成商业学校,觉得会计职业似乎是更适合我,于是开开心心的读了四年中专本科 ,后又面临找工作 。这一次,不成想又是留校当老师,兜兜转转,又回到教师的轨道上。这时候的我,是不大能说出什么喜不喜欢当老师,喜欢什么来的,于是懵懵懂懂就开始了当老师的职业生涯。从市场营销教起 ,一干就是二十六年,由迷糊懵懂,不知好恶,到成为终生职业,甚至成长为一名国家名师!不免让人觉得:我们很多时候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适合什么,但是条件、机遇环境逐渐改变了我们。在我们并没来得及想清楚自己想要的样子的时候就启动改变,最终活成了也许你有些意外的一种样子!岁月如梭,看着今天的自己,我也不能说这样的道路不好,不对。相反,我觉得可能这个过程也许是对的!
除了面对职业之路我们常常不知道自己想要之外,人生当中有很多这种时刻,原本相中一种样子来得,结果过着过着就成了另一种情形。虽然每个人经历不同,但共同一个感受就是:我们很多时候并没有按照最初的样子来过,不过也许现在也并不糟糕呢!
所以我们是不能用一句简简单单更容易操作的:爱他 ,就让他活成自己的样子!虽然,我们也会顺应天性做出适合的引导教育,但这绝不是你和他论战事情怎样是对怎样是错的时候,退却的理由。其实我想说:爱他,就是坚守,就是和他一起经历各种变化,助力其做出相对正确的选择,又知道什么时候该放手。于是,父母,就是天下最有技术含量的一个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