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合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
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
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故阳畜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写。不亟正治,粗乃败之。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译文:
阳气之性,在很精纯时则能养人之原神生命,柔和的时候能养全身之筋。如遇人体毛孔开合不正常时,若寒气入里,必生佝偻之症。如入侵经脉,则生瘿肿,淋巴结肿,肿脓会停留肌肉内蔓延。如从背部俞穴入体,会造成脏气不足,则必生易惊胆小的神经过敏之情志病。如邪气入血分,血管相抵则生脓肿。如人之汗无法透发,停留体内,造成外形瘦弱而躁。又如背部俞穴闭塞阳气不行,则阳气疟病往来寒热。所以风为百病之始,实有因也。人如能保持气清神静,则阳气必和,人的固表能力强盛,即令遇到恶劣之气候环境,终不生害。此因能体悟顺应天地时序之理而致的。如果邪留体内久久不去,必生传变移转,造成上下不交,阴阳不容,即有良医亦必束手无策。所以人身之阳一旦受阻积滞不去,必生危厄,而当阳气受阻时必用泻法速治或可解灾。不急速且正确的施治,又遇庸医,必因时之失而终败。是故阳气者,白天固守人体之外侧。清晨日出时,阳气由里走表,至正午时阳必盛旺至极,日落西山时阳气亦衰弱于表而内敛,毛孔闭锁,固阳于内不使外溢。此阳气之道,因日暮而内敛不出,不在夜间运动筋骨逼阳气与汗出,不与外在之寒露相触,此乃养阳气之正道,吾人如违逆之,阳气必损,以致人之外形必可日见薄弱多病。
理解:
这一段主要讲了,要早上做运动,晚上不要运动。当我们的阳气很纯净的时候,就会有神,当我们的阳气很柔和时,筋就会很柔和,而不会抽筋。如果阳气在该开时不开,该合时不合,寒气就会趁阳虚时跑到身体里面去,容易得佝偻病。
当阳气不守时,邪气传到身体里面去,传到脏里面去,情志上面就会有问题,如入侵经脉,则生瘿肿,淋巴结肿,肿脓会停留肌肉内蔓延。肌肉理生痈疽,脓疡都是阳气不行造成的。喜怒忧思悲恐惊,都是内脏在管,如果善畏和惊骇,都是脏器受了伤。一般是从背后的俞穴进入的。如果一个白天吓,晚上也很吓,肺出问题了,就是魄散掉了,不守 了,魄汗就是肺里面的汗,该流汗没流尽时,就会很干燥。风疟就是阳本身要散发出来,那毛孔闭塞住了,阳气不能行,就是风动。如果一个人老实抖抖,就是风症,要用去风的药。从俞穴入的寒,就会发为风疟。
病在身体待的久了,再好的医生也没有办法,身上的腑是宣泄,脏是收藏,泻和藏都需要阳气,阳气行,才能够生长收藏,浊物才能排的掉。当阳不行,阴就累积起来,阳是一个动能,没有动能推动,身上会积累很多东西,人体24小时为一个周天循环,如果每天正常排便证明阳一直在行。当受到阻隔时,要赶快把它泻出来,不马上治就会出问题。所以阳气一天的变化要把握,白天主外,清晨时阳气开始升,到了日中时阳气最旺,日落西山时阳气开始衰掉,阳气内敛不出。所以晚上不要运动,把阳逼出来。
原文:
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译文:
人之阴,其性能随时吸收积存营养之精华,随时立即提供人之所需。人之阳是专门强固外表,使身体不受环境之倏变而生病也。其关系不但密切且互相平衡的,以旦阳太过,阴无法及时供养,造成阴不足而阳亢,此时人必生狂乱而血脉加速。如阳不足无法接收阴之精气而造成阴过盛时五脏会相互争引过盛之阴精,但因吸收过量,导致九窍闭塞不通。是故唯圣人知晓阴阳之平衡原理,使筋脉柔和,骨髓坚固强壮,气血流畅无阻,体内外协调均匀,病终不生害。耳聪目明,即使无志,仍可维持正常之机能。
理解:
阴是吸收积存营养之精华,阳是专门强固外表的,他们之间相互制衡,如果阳太过阴无法及时供养精液就会造成阳亢,发狂,血脉加速。阳不足,无法接受阴的精气,五脏就开始争精气,而导致过盛害病,好比阴是妻子,阳是丈夫,妻子管不了丈夫,丈夫就会发狂,丈夫管不了妻子,妻子就会多争。所以养生之道就是阴阳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