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维特的烦恼》是歌德笔下的德语小说书信体的开山之作,书中主要以展示少年维特所写书信的形式,向读者们呈现了少年维特的内心世界和他渐渐走向自杀之终结的过程。从维特的内心世界中,我看到了维特对人生的思考,对社会的思考。他的自我追求与社会的环境之间的矛盾,正如“理想的丰满”与“现实的骨感”的矛盾,不只是他,而是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的矛盾。以此为基调的文字中,不少语句令我产生了共鸣,摘抄和思考如下:
1、“无疑,我们生来就是这样,我们拿自己跟所有人比,拿所有人跟自己比,幸与不幸全取决于我们与之相比较的对象”。
粤语有这么一句俗语:“人比人比死人”。人在社会上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我们不可避免地会与其他人之间有着各式各样的联系。正式由于这些联系的存在,我们往往喜欢与他人比较,不管是自己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有了“参照物”,自己便产生了对于自己幸与不幸的评价。假若一切参照物消失了,幸与不幸又该怎样衡量呢?所以,无需太介怀自己幸或不幸,世界上总有比自己活得悲苦的人,也总有比自己过得舒服的人,若想追求心目中更理想的人生,那就努力去追寻吧,要相信不论起点高低,幸或不幸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那起码自己的人生会一天比一天充实,而充实必定比空虚度日却自怨不幸而幸福得多!
2、“这样的人才是首要人物:那就是必须能够识别他人,必须握有权力而又精通谋略,善于把他人的力量和热情调动起来去实现自己的计划。”
这说的正是成为成功管理者的必要条件啊。这对于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班主任——一个班级的管理者——的我来说,也是有启发性的。
3、“人,在大地上享受生活,只需要很少一点土地,在地下安息则需要的更少。”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徐志摩的这句诗与歌德的这句话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正如人们规劝贪官或吝啬财主所说的——钱财乃身外之物,死后又带不进棺材,你何苦如此呢——人活世上需要的东西真不多,莫让贪念掌控了自己,莫让过分的欲望导致自己走了歪路。认清自己的内心真正需要什么,想要实现什么样的个人价值、社会价值,向自己的理想一步步进发,活出真正的精彩。尘世纷扰,勿忘初心。
4、“要知道,我的心才是我唯一的骄傲。只有我的心才是一切力量、一切幸福和一切痛苦的源泉。”
生活随心,理想从心,现实顺心,当然是最好的,但在现实中的种种境遇又告诉我们:这不可能。因此心虽属于自己,却又不完全属于自己。它代表着自己的意愿,但它又会给自己带来非意愿之中的痛苦感受。更多时候,我们需要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让过分的激情冲昏了头脑,不让低落的情绪伤害了身心。维特的烦恼源于社会,也源于他的心,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源于社会与他的心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其实在每一个时代、每一个地区都会存在的——只要你是社会上的一个理智的人。当然他的当时坏境使这矛盾要比我现在所能感受到的厉害得多,但我还是觉得,若维特能使心态放平和些,缓一缓激荡的情绪,还是能找到出路、找到人生意义的。虽然“殉道者”也有着令人敬佩的精神,但认清社会真面目后仍积极入世以贡献一份力量的人总比避世者更具光芒。
5、“天上的神呀!你安排的命运竟然是这样的:人只有在理智萌生之前,或是在失去理智之后,才是幸福的。”
这里使我想起了林海音所写的她记录自己参观疯人院过程的一篇文章。里面她也因看到了一些“失去理智”的人类而产生了类似的思考:
“啊!我脚下踏过的大石板路,岂不是许多朝代的皇帝走过的?他们可能想到千百年后,这里没有人感谢大地了,反而是住着不能容于大地的一群人类呢!”
“和他们的面容一齐浮向我的脑际的是王股长的话:‘我倒宁愿说我们的地坛是乐园……’
从那以后,我长了这么多年岁了,我也仍不能确切地说出人生怎样才是真正的快乐,或者,我们是否真正地快乐过。”
我和你都无法否认理智是人类思维中的一项优点,但我们所感受到的那么多痛苦竟又是因理智的存在而产生!不让精神崩溃,唯有让自己不断学习不断思考,开拓思维,站得更高,放眼远眺,才能用更高一层理智为我们理智所带来的烦恼排忧解难,不让自己被情绪击垮,才可想贝多芬一样高喊“扼住命运的咽喉”,勇敢地迎难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