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绿柳如烟的高中成长之路
2001年夏天,告别了安老师家中端午的粽叶飘香,告别了恳切关心我们成长的初中老师们,以优秀的成绩结束了中考。暑假过后,开启了县高中的学习之旅。
没有过多择校的考虑,一切都顺其自然,考取就近的高中。既没有靠成绩争取学费生活费的压力,我和父母亲也没有挑选其它更好的高中的想法。相较于现在学习多重加压的氛围,对于当时的学习,家长们都不过多干预,也没有大面积辅导班网课带来的身心压力,一切就是顺其自然、靠自己。
顺其自然,我觉得这就是最适合我的道路了。这样也减少了过早与家分离、早早远途求学的诸多奔忙。
高中同学的构成,有从乡镇中学考学而来需住校的同学,也有像我们这样每天通勤,往返四次的同学。这四次,分别是去上早自习-上午课-下午课-晚自习。相比较住校的同学,对于可以每日往返家中无需住校的同学,虽然有更多一些时间在往返的路上,但是从精神上来说,压力明显会小很多。而且客观上讲,又有了三年的时间继续成长,直到不得不离开家外出上学,从身心上来讲,都更有益处。
初中时,学校就在家门口附近,即便早起也没有压力。而高中与家的距离,又回到了小学时与家相近的距离。只是这时我已长大了,不再需要父母接送,可以骑着自行车往返。
五点二十就在叮叮当当的闹钟声中起床。夏天还好,天亮得早。秋冬天的早晨,五六点的天还很黑,不敢自己独自出门。于是和对门的小姐姐互相约好,谁先起来,谁就先去敲一下对方的门,以确定对方没有睡过头。然后各自稍作收拾四五分钟,在差不多的时间推开各自的门,一起去地下室取自行车,结伴而行骑车一刻钟到学校。
到校门口后,有一个大大的长长的坡,这个坡成为了我难以忘记的路。自行车棚的位置就在这个坡的上方,到门口后我们就停下来,推着车上去。然后匆忙地去操场参加集体做操或跑步,或直接爬三楼到教室开始早自习。
高中的第一课是军训。这时我们完全是大孩子了,相较于军训的辛苦,对年轻教官的英姿飒爽,印象更为深刻。那时候,第一次听到周华健的歌,成为高中学习阶段唯一轻快的时光。
短暂的军训之后,便投入到了分班考的紧张阶段。分班考之后不久的一个早自习,各班在操场上列队站好,等待着教务老师点名进入正式的班级中。
犹记得那个初秋的早晨,我在同学的队伍里,略感紧张地等待谜底的揭晓。虽有一点自信,但毕竟不那么确定。好在点名开始后不久就听到我的名字,我到了八个班里的第二个班,具体名次记不得了。
八个班,前三个班是重点班,后五个班是普通班,每个班都六十人左右。高二的时候,文理科分科。前三个班仍旧是理科重点班。就这样,开始了高中阶段的学习成长之路。
高中阶段的学习,留给我的印象,是更高的学习强度,更单一的时间规划,更沉闷的班级氛围。没有很多丰富的活动,连同学之间都不甚熟悉,明显的有了小团体。整体氛围比较严肃压抑。如果用颜色来形容,小学是黄色的明亮,初中是浅绿色的轻快,而高中的色彩,直接到了棕色。我努力地从这一片棕色中找寻一点有生机的绿色。
高中开学一段时间之后,或是高二高三的时候,有一次班级评选,忘记评选什么称号,让同学们自己提名和投票。投票的结果就是每个人都投了各自身边相处较好的人。投票结果的数据统计没有呈现什么金字塔造型,也没有正态分布,纯粹地“自由散点分布”。这件事情,让我印象深刻。可能进入高中,尤其是能到重点班,每个人都对自己有点信心,对自己之前的学习有点底气,同时也不善于欣赏别人。
这件事让我当时比较“震惊”。如今看来,就是谁都不服气、不会愿意要仰望谁。一个人的成长,如果没有身心的同步成长,就会暴露出越来越多的习性、越来越多上不了台面的内心活动。从小学时的纯真、心无芥蒂,初中的朝气、活泼灵动,到了高中就成了沉闷、心事重重。
在一个新的阶段和感觉完全不同的班级中,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建立自己学习的目标感,这种模糊的不可触摸的感觉,是很重要的。而我,进入高中之后的初始,没能找到这种感觉。于是,在很快到来的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中,就显现出“折戟”,迎来了高中阶段的第一次挫败,也是唯一一次。
分班考之后正式入班,分座位的时候,第一次坐到了靠窗的第五六排的座位,这是我自四年级之后,第一次感觉到“情形失控”了。虽然后来也平移换座位,但内心始终有一种茫然,没有那种要赢的笃定。而这种笃定的感觉,其实还挺重要的,起码对我来说,是这样的。
但也是在那时,我得以遇到几个特殊的同桌,他们生性踏实善意,与我一样“不善言辞”。但后来都成了各自久久不忘的同学。哪怕身处异地,或者也很少发信息问询,但我想我们内心深处都保留了对对方的深刻记忆和深深地祝福。
也同样是在那时,遇到了爱看小说的另一个同学,我居然也跟着看了几本。实在不知道有什么意义。像我这种大脑运行简单的,对于打牌、打游戏、看小说,对我来说都比较费脑,索性不碰。但是那段时间混沌,不光看了几本、费了许多时间,还有对于物理学中力的分解,感觉继初中数学的“绝对值”事件之后,又成了我心中的一种神秘知识点。
那次期末考的前一天晚上,我记得月光洒满了窗台,明亮得我无法入睡。但更深层的是我内心的不安,我已经预感会有不太好的成绩出现。果不其然,这次考试的结果以物理的折戟为因,而其他科目也没有特别出众,导致第一次期末考,得到了班级22名的成绩。这对我来说实在是难以接受。
父母亲对我的这个表现也再次“震惊”!可能作为旁观者,也是最深的关切者,他们比我更清楚我的情况,更知道我应该在哪里。
母亲又一次出场,靠着她的理解力和所剩不多的以前所学,看了教材后帮我解析力的分解。也是继“绝对值”的手把手辅导之后,又一次手把手帮我从“力的分解”的迷雾中走了出来。
也是从那时起,我开始了自己挑选教辅书、自己跟书的模式。那时候,学校门口的新华书店还是以书为主,不像现在这般以超市为主,以阅读空间的打造为辅。书店里有与学期进度一致的各科教辅书,一排排,种类众多,从中挑选自己喜欢的教辅书,就是我的秘诀。
这些书籍,成为了我这次考试之后排解“漫漫暗夜”的好伙伴。那个寒假,每一个晚上,或者每一天,我都给自己安排了自学复习的进度。在家人可以看电视的时候,我在“挑灯夜读”。心里压力自然是有的,当时的不愉快也确实是存在的。但我更清楚,必须这么做。
本来也曾自我麻痹,与同学一起互慰后,告诉自己大家都很优秀,无需太抗拒这种滑落。但是,一来是由于父母的敦促,另一方面还是自我的不甘。我急需要一次新的考试,重新确定自己的位置。如今看来,当时我的心态,就像全红婵在有一次比赛中前三跳得分落后时的心态一样,告诉自己,“把比分追回来”!
来年的春天,我到了靠前一点的座位,柳树也慢慢新绿。低垂柔软嫩绿的柳枝,带给我浓郁的生机勃勃的希望。我在放学的路上,忍不住停下了自行车,走到马路旁的柳树边,抚摸着这柔嫩新绿的枝条,用心感受它带给我希望的力量,是的,一切都充满向上生长的力量。
在骑车上学的时候,我看着路边一长溜的柳树,远远看着新绿弥漫在一起,宛如一团绿色的烟雾,我心中出现一个词——“绿柳如烟”。“绿柳如烟”,也是我的第一个网名,伴随我度过很长的时间。它让我想到希望,更生动地给予自己信心。
之后的考试,凭借母亲的帮忙、凭借我寒假自学教辅书对高一物理的学习“重塑”,更凭借绿柳如烟带给我心中的慰藉和力量,我开始逐渐回到自己的位置,开始屡屡拔得头筹。而这次挫败,伴随着心中升起绿柳如烟的新气象,成为了我高中成长之路难以忘记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