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有堂课上,教授对我们作业的分析让我印象深刻,记得上节课老师在课上讲了几个理论,课后布置了几个案例分析的作业。教授说我们的答案几乎都是把理论套到事例中,先把概念说一遍,再在案例里寻找跟所教的理论契合的句子抄下来,我感到有点疑惑,分析题不就是这么做的吗?
过往的经验告诉我,今天老师讲什么内容,布置的题目就肯定会用到这种方法,带进去就行了。但是教授跟我们说,我们不应该把理论套到案例里,而是要将理论融会贯通,具体地去分析事件本身,重要的不是你列了多少个理论,而是你真正从事件中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想与解决方法。任何理论都是工具,事件的核心才是我们需要探索的。
说实话,当时我并没有理解这些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它与我此前接受的观念大相径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这些话的理解也在不断加深。人的大脑是很懒惰的,我们总是习惯采用自己熟悉的或者较为轻松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而很少去思考问题的实质,以寻求真正的解决方法,因为这个过程消耗的能量是巨大的。
人们宁愿痛苦地在原地徘徊,也不愿重新选一条路。我们生活中时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明明感觉拼尽全力,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当然,这种比较是跟过去的自己对比。有些人每天练琴三个小时却依然弹不出一首完整的曲子,他宁可把曲子弹个百八十遍,也不肯停下来琢磨自己弹错的地方;每天一页字帖勤勤恳恳,却不曾思考自己字的结构与字帖中的差异。当然,这些坚持本身有一定意义,但我们明明可以用更高效的方式解决问题,为什么要执着于形式呢?演奏乐曲、写出好字才是我们的目的,每天练几小时、每天一页字帖只是手段,如果今天的自己比昨天有所进步,何必如此拘泥于手段。
别在有光的地方找钥匙,钥匙丢了,我们应该思考可能掉在哪了,而不是只埋头在有光的地方找。我们行动是为了解决问题本身,而不是因为我们有这个工具。冷静清醒,稳步向前,你会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