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英文名《make it stick》
封面注释:让学习轻而易举的心理学规律
作者:【美】彼得.C.布朗 【美】亨利.L.罗迪格三世【美】马克.A.麦克丹尼尔
翻译:邓峰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版次:2018年9月第1版
印次:2018年9月第1次印刷
阅读时间:2018.11.26-2018.12.12(共17天)
如果在我的学生时代有人告诉我这套学习方法,想必高考的时候可以多考几十分吧,可惜年过三十才知道这套理论,但庆幸的是在以后的岁月里可以按照书中介绍的方法学习,并且告诉我的孩子以及分享给朋友们。
本书中有两个观点打破了我之前的认知:
一、人的智力不是天生不变的,是可以通过学习改造的,具有后天可塑性;
二、知道的东西越多,如加强运用,学习能力就越强,学习效能越大,类似滚雪球效应,即:越动(脑筋)越聪明。
这本书的理论对于我这种智商处于平均水平以下人来说简直就是福音啊,从小就受环境及传统观点的影响,自小认为有些人天生聪慧,生来就会学,对于不聪明的孩子来说,想要改变很难,想要突破和超越更难,但这本书告诉我们:学习是有方法的,学不会跟智商的关系不大(正常人的智力水平相差不大),跟学习方法有密不可分的联系。通过科学家近十年的研究得出:学习改变大脑。可以通过学习改变认识,改变思维模式,从而影响生活以及左右我们面对生活的态度。
文章开篇就表明了一个观念:学习是挑战天性的必修课,人性本懒惰,学习过程本身是痛苦的,正是感觉学习吃力时,记忆才更为长久、牢固。知道这个道理我也就明白为什么我在读书时代一直学业平平,因为我总是在选择轻松的学习方式,不复习、不反思、不检索、不愿意动脑筋、还讨厌考试,虽然课堂上貌似“认真”,但实则不走心也不深入。考前复习总是浏览式翻书,造成一种熟悉的假象,没有进行再加工处理,好像是学了,但学的太应付,遇到费劲的课就一知半解的略过,缺乏钻研的精神,所以轻松的学习是无效的学习。
下面我就借鉴书中首推的方法:不看书以检索的方式做一个思维导图,列出书中的方法要点,顺便也验证一下效果:
以上就是整本书的核心理论,那么有哪些容易让人产生误会的情况以及如何找到正确的方法了?
误区:
1、流利、熟悉感=精通
2、学习轻松=学习效果好
频繁的集中练习貌似效果好,但只是临时抱佛脚,只会产生短期的记忆,存留时间不长,这让我想起了大学考试前状态,考完就忘记了。
轨道区:
学习本身是有难度的,挑战天性的,只有具有一定痛苦的学习才会收获更多,更有效。但同时要把握一个度,合意的困难,即垫脚就可以够到的,每个人的小目标都是基于现在的你,别人定:“一个亿的小目标”并不适用你。
PK对比组:
@爱自省的机制2(有意识地分析与推理) PK @没有头脑的机制1(无意识、直觉,瞬发式)
这让我想起了电影《盗梦空间》,人的思维模式是可以通过学习+练习,从有意识变为无意识的行为,得出全新的思维方式。
@主动学习 PK @被动学习
@检索式 PK @填鸭式
@轻松 PK @挑战/痛苦/难度
@反复阅读 PK @考试
@终身学习 PK @天才
今后怎么学?
1、核心方法都在以上思维导图中的一到八项:检索、反思、间隔、细化、生成、迁移、穿插、多样化,最终需要在实践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建立自己的心智模型;
2、同时结合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可以事半功倍;
3、有目的的去学习,需要什么学什么,采用专题式学习,缺哪儿补哪儿,比如:心理学板块,经济学板块,分时间段去学,在学习的过程中结合能长期记忆的方法;
4、行动是检验真理的最好方法,理论懂得再多,不用=零,学以致用;
5、输出是黄金宝典,最好的学习是教会他人,输入+检索+反思+生成+输出。这与叶老师所倡导的一样;
金句:
“每日反思就是一种有间隔的检索练习。”这与时间管理有异曲同工之妙。
“反复阅读会遗忘更多东西。”
“失败说明有必要加倍努力,或是解放思想、尝试不同的办法。”
“长期记忆的容量基本上是无限的。您知道的越多,就越有可能为新知识建立联系。”
“回忆所学知识的难易程度取决于对信息的重复使用。”
“检索练习若是没有什么难度,那就不能强化所学的知识;练习难度越大,收获才越大。”
“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注与自律。”
“取得成功更多的是靠勇气,好奇心与坚持,而不是智商。”
“学习执行力比学习技巧更重要。”
“知识是平面的,复合型知识是立体的。”
最后附上两个彩蛋:
1、一是思维导图的文字图片:
2、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可以作为参考,如果是成人,可以简化,核心就是检索、反思、生成,并注意穿插和多样化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