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物种起源》缩写版的小册子。
对于学术类的书籍,自从毕业后我就很少看了。毕竟单单就“学术”这两个字就很让人犯困。不出所料,这本小册子果然让我频频打起瞌睡来。不过当我硬着头皮读完后却别有一番特别的感受。
大家在中学时(现在应该会更早)就听说过达尔文和他鼎鼎大名的《物种起源》吧,在19世纪刚出版的时候引起世界的轰动和强烈的争议。就算到了2015年该书还被评为迄今为止对世界影响最大的一本学术书籍。
当年读书那会我就想着有机会要找来读一读,但每每看到那厚厚的一大本我都放弃了,没相到最近订阅了今年的《读库》后没多久就收到了这么一个小册子。该小册子的作者在尽量保留达尔文理论和观点的同时,将大量的作为佐证的例子删减合并,对过时的用语、长难句进行简化,而且还尽可能的保留了达尔文许多精彩原文。作者在有些篇章的末尾还补充了一些现代对演化论的研究成果,帮助读者理解。
然而这本小册子的字数还是有12万字,分成了十三个章节。这么说原文将有有三、四十万字,其中大部分还是例证和观察数据,那么学术,想想就让人抓狂。
该小册子指出,达尔文的理论就是:物种通过自然选择,进行有变化的传衍(现在被称为“演化”)。
依现在的眼光来看,这理论非常简洁正确,符合自然规律。但这么一个理论在当时却将达尔文推向议论的风口浪尖。
在达尔文所在的19世纪,绝大多数人,包括许多科学家在内,都认为每个物种的模样都是神创作的,物种是固定的。同一物种之间可以交配生育,生出的后代也可以交配生育,一个物种会有许多亚种或变种,亚种或变种之间也可以交配生育,他们的后代也一样可以,比如不同品种的狗都可以交配,后代也可以生育;但不同物种之间就不能生育,就算可以生育,生下的后代也不能生育,比如马和驴虽然可以交配生出了骡子,但骡子不能生育。
然而这个传统观念很快就随着的达尔文《物种起源》的发表而逐渐改变。
1831年,22岁的达尔文大学毕业后,受邀随英国皇家海军考察船“小猎犬号”开启了环球航海之旅,就在这趟著名的旅中,达尔文到达了南美洲西侧的加拉伯戈斯群岛,并在那停留了一个月。在那里一个伟大的创想慢慢地在达尔文的头脑里开始萌芽。
旅行持续了接近5年。刚刚旅行回来的达尔文并没有立马着手建立他的演化论,而只是发表自己的所看所闻。他知道自己人轻言微,就算发表理论也不会得到科学家们的认可。于是他先于1846年到1854年这8年间投入高强度对藤壶的研究,并发表四卷被公认为在世界范围内关于现生和化石藤壶的重要著作,就这样达尔文开始作为一名严肃的科学家得到同行的认可。
其实早在达尔文旅行回来后没多久的1838年底,他已经发展出了自己的理论,1842年就写了相关的概要。但为了不想急以“迎接”公众的舆论风暴和希望拥有更多的证据支持自己的理论,达尔文花费多年积累证据,检验理论的各个环节,以确保自己能回应质疑和批评,还有中间的种种不幸(父亲和爱女先后辞世)等,直到1859年,《物种起源》才得以出版,前后相隔超过二十年。
然而,达尔文要发表《物种起源》是很不容易的。当时时代的社会观点是一回事,最大的困难是当时的很多相关理论没有跟上。比如说遗传学说,物种到底是怎么遗传的,当时还没有相关理论支持,达尔文知道这回事,但不知道为什么也不知道怎么发生遗传(遗传相关学说要到1905年才逐渐建立,而达尔文1882年就逝世了);还有化石的缺失,达尔文理论当中物种是有中间过渡形态的,但当时没有发现相关的化石……然而这些都不能阻挡达尔文物种演化理论的形成。达尔文在书中将这些困境逐一列出、分析、解疑。
这样的坚忍不拔和坚定信念,让人肃然起敬!
科学研究中,科学家首先要收集可能有助于解答疑问的研究,接着,他提出一个假设——一个看起来能够解释的回答;下一步是检验假设——要么进行实验,要么寻找支持或有悖于这个假设的证据(这两件事达尔文都做了)。最终,这位科学家分析实验结果,看看证据是否支持他的假设。
《物种起源》整部书就是一个精心构建的科学思考模型,展现了达尔文努力追寻答案的过程。而这本《达尔文发现了什么》就是这个科学思考模型的简约版本。
想知道达尔文是怎样探索物种演变的过程吗?这本小册子就非常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