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又近了。邻居家挂起的红灯笼透过来浓浓的年味。在外打工人士估计都定好了归家的日子,人们又陆陆续续从城里涌向农村,一年一度的迁徙也意味着一年一度的亲情的连接。
今年是我进入婚姻的第十一年,也习惯了年初二回娘家。早些年那种一个人回家过年的情景不知不觉已被“回娘家”的情景代替了十年。在这十年里,由于疗愈师、写作导师的工作性质,参与者、来访者的倾诉给我带来很多的照见,让我多次有意无意地回想起自己单身时的各个阶段,其中最让我煎熬的应该是在适婚年纪却尚没有谈婚论嫁的对象时,那些年从城市回农村过春节时要面对的催婚。
我不知道现在的未婚男女是如何面对父母、长辈的催婚的,现在的未婚男女也像当初的我那样渴望结婚吗?
自从结婚,我的交友、工作对象大多数是已婚,或者是大龄未婚,对于特别年轻的群体是少有接触,还真不知道现在的年轻人如何面对这种富有中国特色的、来自父母和长辈的“关爱”。
说是“关爱”,它确实是一种关爱,尽管这种关爱有时候让人感觉心负千钧担——只有一根筋似的口头催促、制造相亲机会,却从未跟子女在择偶方面有过推心置腹的交谈,了解和尊重他们的内心世界——
他/她到底想和一个什么样的人结婚?
他/她到底想要何种婚姻?
或许年轻人想要的多少和长辈们想要的背道而驰,也就无从表达,不愿表达,无法搭建一个顺畅的交流空间。起码我当时是这样的。
我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说不清自己想要和什么样的人结婚,但我很清楚的是他们所描述的那些人,想要我成为的样子不是我想要的。于是,每当听到催促的话语,我便万分抗拒、沮丧,甚至都恐惧过年,恐惧见到父母和长辈。后来,我是如何结了婚的呢?
我是先从——我是谁,我想要什么——这些问题开始的。
要想彻底了解自己是谁,可能到了面对死亡那一刻都未必能了解得透彻,但无论如何,当你开始了解,你无法做到100%,但起码比不了解之前要通透得多。我那会儿开始思考:
我为什么会在被催婚的时候有那么多负面的情绪:恐惧、愤怒、抗拒......而我没被催婚的时候活得好好的,有工作、有朋友、有爱好,唯独没有房没有车,可起码我没有这些负面的情绪。难道这都怪责于父母吗?
他们为什么在我上初中时就灌输不能早恋,而一踏出校门就开始催婚呢?难道谈恋爱、结婚是不用学习的吗?别人怎么那么顺利,而我怎么这么难?......诸如此类,反正当我开始思考,一箩筐的问题衍生出无数箩筐的问题,本来热热闹闹、团团圆圆的春节就成了内耗最大的节日。由于开始思考了,我也多少理顺了这其中的原委:
原来是父母的催促加强了自己渴望却又无法实现的事实,从而引发深层的恐惧、孤独和无价值感。
原来,我很渴望爱情。
谁不想遇见一个爱自己的人,组建家庭,生儿育女,过上幸福的生活呢?这是人之常情。我从怀疑自己是否过于渴望到认为是人之常情经历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学习。东方、西方,古代、现代......我发现不同的地域、典籍、文化下的人们都有着对爱的渴望。
在众多的学习当中,记得最清晰的是希腊神话中的爱神阿佛洛狄忒。
神话里把阿佛洛狄忒描述得美艳动人,无数男性为之倾倒,其实表达的是人类本能产生的情欲以及对美、对爱的强烈追求。但爱情又是复杂的,你爱的那个人未必也同时那么爱你,又或者你爱的那个人也同时爱着你,但他又早已和别人喜结连理......正如阿佛洛狄忒有两把箭,金箭和铅箭。金的那把能让人陷入爱情,而铅的那把则会使爱情冷却,这暗示了爱情的不可控性和神秘性。当人到了一定年龄,经历了生活的起伏,可能会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这种不可控的力量,从而渴望一份能够触动自己内心的爱情,如同被阿佛洛狄忒的金箭射中一般。这就是我觉得自己年龄越大就越渴望能找到一个契合的伴侣的原因,而这种对异性的渴望,除了生理成长出现的激素水平变化而导致的某些冲动,(情欲也是其中一种)也是对平衡的一种本能的追求。
这种平衡,如果我不结婚我是不了解的,因为婚后每每在我低落、沮丧和无力的时候,先生的一个拥抱,不用言语便可安抚我许多。我常常透过拥抱这种简单的肢体接触感受身心的疗愈。后来我读了《道德经》,里面有一个章节更加让我了解这种现象背后的原理。
那个章节想必很多人都读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意思是宇宙的规律运转是由原本分不清天与地,阴与阳,混沌一片到随着星系之间的的碰撞、时间的推移产生了新的组合,有了明确的分工,分清了阴阳,之后由于两者的相交形成阴阳调和之气,便开始有了生命的出现。
这是较为粗浅的解释,正所谓道可道,非常道,真理一旦被解释也就不是真理了。不过这样粗浅的解释让我对当初自己对爱情、对异性的渴望有了更全面的认知:
我是一个生命,我是宇宙的一部分,宇宙中需要阴阳调和而让生命生生不息,我存在的本身就被设定需要找到一种平衡。
所以,渴望爱情是遵从人的本性需求而产生的一种很自然的现象。那如果我压抑自己的渴望,那就是背离天道而行了,而让我们压抑和沮丧的,是因为这种渴望从古到今都不那么容易实现。
有人说,遇见真爱的机率就像你在太平洋的某片海滩走着,捡到了一个贝壳,然后到了大西洋的某个海滩又捡到了一个贝壳,它们正好是互相失去的另一半,完美地镶嵌起来。我想,还有很多很多表达遇见真爱机率小的描述,那得上天的成全。这就制造出痛苦了。
有些人坚持找到真爱才结婚;有些人妥协了,草草结婚。不见得哪一种会生活得更幸福,因为婚后生活的幸福与否都不以结婚是有多真爱而定,而是从踏入婚姻那一刻开始两人是否有同样的成长步伐。但说回这种渴望又不得的现象,是我们听到催婚这些话语时让我们沮丧、难过、自卑、恐惧的源头。
父母的催婚就像咒语一样,把我们深层的、平时掩埋得万无一失的内在恐惧一遍一遍地证实:
我是一个人,我没有爱我的人,我无法组建家庭,我孤单,我年纪不断地长,我会失去生育能力......以及最终让我觉得自己毫无价值。特别是农村到城市奋斗的人群,一方面很渴望自己能出人头地让父母过上更好的生活,一方面孤身只影在城市打拼又是那么的艰难。当父母一催婚,无价值感、孤单就变成了双倍,但那个当下的我们是不会这么分析的,有的只是情绪。情绪让我们无法忽略,因为身体是如此诚实,当精神层面面对冲击,产生混乱,它第一个会做出反应。你或许呼吸不畅,或许胸闷气短,或许如鲠在咽,总之不管神识还是身体,都进入了无序状态。这个时候的感受由于它极具复杂性,从而很难准确去形容,人们把这种诸多复杂的体验统称之为:痛苦。
当你陷入这种痛苦之中,感受到的是身心疲惫。我当时回老家过完一个年再回到城市,得用一段时间才能从这种沮丧、让人觉得无望的氛围中慢慢调整过来。
那我是怎么走出来的呢?
随着越来越多的探索和学习,特别是关于人的灵性和肉体之间的关系的学习,我突然从这个谜团中出来了。正如上面所讲,渴望爱情,我知道是作为一个人最本真的追求,我开始正视自己的追求。我又开始问自己:
我的价值体现在哪里?
如果我遇不上我的真爱,无法组建家庭,难道我就无法好好地生活了吗?
我的自我认可可以通过什么来满足?
当我开始问问题,我也开始解题了。
我当时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我还热爱古筝、热爱交响乐、热爱跟艺术相关的一切,我是有很多有价值的事情可做的。我唯一要做的,就是稳稳地做自己爱做的事,把自己准备好,静静等待,最后就算真的等不到,那我也不枉过任何的一天,我也强烈地坚定:除非遇见一个我特别想结婚的,不然决不妥协。
当我有了这样的心态,我对待父母的催婚的态度就完全不一样了。这也是我想跟众多未婚男孩女孩们分享的一点,当你对父母的态度开始转变,你的运气就会转变,因为父母是我们的根,他们的能量不改变,我们的能量便很难改变,而想要他们的能量改变,首先我们得有意识引导他们改变。以下是我当初转化他们及我自己能量的方法:
01 坚定信念,培养精神享受而非物质享受
坚定精神享受才是一个人获得自我认可的最佳途径。自我认可如果以物质来衡量,那永远是个无底洞。加上像我们这种没有爹妈可拼的,靠自己奋斗而来的物质是很有限的,把自我认可建立在有限的事物上,那就无法得到满足。
精神享受是凌驾于物质之外的,它才是滋养身心的,并且会让一个人内心更加平静,仿佛从粘稠的淤泥中脱离出来,从而会显现出不一样的能量场。
遇见什么人跟你的能量场有直接的关系。
例如,你享受阅读,那阅读会滋养一个人的内外修养,甚至会滋养一个人的面容。或者尝试学习一门乐器,音乐是最能陶冶一个人的情操的。只要你开始培养精神享受,仅仅是这一点就会让你觉得这个世界是有意思的,生活是有趣的,你的状态会完全不一样,能量场也会不一样,那么遇见的人就会不一样,也就从原有的圈层、磁场中突破出去,增加很多相遇的机率。
02 以冥想的方式,预见父母的催婚说辞,提前做出应对演练
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这过年的氛围过得好不好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开年心境。如果家是和睦的,那万事都会兴旺。不妨找个空闲的时间,以打坐的方式让自己沉静下来,预见父母的催婚说辞,就能够在他们催的时候,我不再以惯性的模式做出回应。这个预见并非只是草草地回忆他们之前是怎么催的,而是落实到家族中哪些人之前给你做过催促,他们具体表达又是如何的,以及这些表达的背后透露出他们怎样的思维模式。
例如,一般母亲通常会担心女儿的年纪大而造成无法生育的担忧。这确实是客观现实,这个说辞以前一度是让我产生恐惧的最大的说辞。但如果结婚以这个担忧而迫使自己早日结婚,而非出自自己与对方的两情相悦,那婚后的生活和育儿也将面临着风险。
可能老一辈的人觉得婚都结了,再苦要熬下去啊,生米都煮成熟饭了呀,但似乎到了我们这代人并不能委曲求全地过那种生活。当你冥想时预见不同长辈的不同说辞,你会再次照见自己,什么才是你真正想要的。当你清晰了,你会很容易制定好回应他们的办法。当真的面临那种场景,你会发现自己很稳,因为那些场面就像你已经经历过了,你只不过是重演一遍而已。再加上如果你已完成第一步的自我信念的坚定,你的回应会更加冷静和有序。我当初就提前演练了一番,我发现自从我改变了回应方式,我从那一年开始运气就翻转了,进入了人生非同一般的运转之中,也就顺利遇见真爱,结婚了。
预见能让你从一个局内人瞬间成为一个能把握全局的人。
你可以改变一个家的能量场。
03 制造心灵连接的活动,转移父母的注意力
其实父母的关爱还真的很多出于真正的爱,他们何尝不想看到自己的孩子过上幸福的生活呢?只是他们的表达方式未必是我们悦纳的,同时他们想让孩子过上他们所认为的幸福生活未必对于我们来说是真的幸福,他们也被困在了自己有限的认知里,不仅自己天天想、天天念而形成了焦虑,又把这种焦虑通过催促的方式释放出来。它就像有害的病菌,从这个寄生体到另一个寄生体,焦虑就有了路径,从这个人到那个人,不断地蔓延下去。这种氛围在一个家庭里是极其可以吞噬一个人的能量的,唯有一个人先觉醒起来,因为要父母觉醒那比登天还难,唯有我们自己。
当一个人的注意力被转移,自然就会从原来的思维模式中挣脱出来,他们虽然依然会时不时地催促,但至少不那么频繁,如果你的引导足够强大,他们会以你的思维方式开始思考。
制造的活动多数需要以连接亲情为出发点,就算焦虑还在,也能感受到温情,对我们自己、对父母都有正向的影响。这些活动可以是共同做一件事,例如做一顿饭、一起买菜、一起喂猪喂鸡,一起回忆你的童年故事。如果家里还有老照片,不妨拿出来要求父母、长辈讲讲他们以前的故事,这是一种特别有效的连接心灵的方式。
当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聊起那久远的故事,当长辈们一次次地说起“你太爷爷,你太奶奶,我们家......”这样的描述,这个家就真的一个家了。
每个人在每个时段处理周遭关系的方法都不尽相同,以上的这些方法也仅仅是出于我的视角,我的经验所谈。我始终认为,即使那个人遥遥无期,不知他身在何方,又或者自己未来未必真的能遇见这么一个人,那又有什么可怕的呢?特别是现代社会,大家对结婚与否已有了很多包容的声音。呵护自己的心灵,把精力用在悦纳自己、滋养自己上,即使没有护花使者,我们也会是一朵明艳的花呀!
嗯,大家都美美地过大年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