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天气晴朗,微微起风的时候,小区楼下的大草坪上就会出现一个带帽子的老爷爷,他总是一人、一马扎、一风筝慢悠悠的走过来,把马扎往草坪上一放,仿佛找到“革命”根据地似的。接着打开风筝,拿出线盘,线盘上的接头和风筝结实的挂在一起,然后看看风向,摇一节足够风筝飞起来的长线,就拖着风筝往起风的那头跑。
有时风筝总是飞不起来,老爷爷就一会儿,一会儿的拖着风筝跑,把他累的直喘气,可他就是不放弃,直到风筝飞起来,他才会安静的坐下来休息片刻。
有时风筝起的很顺利,只要轻轻放线,就会飞的高高的,线扯的紧紧的。这时老爷爷总会把线放的足够长,直到他认为满意的高度,继而把风筝盘绑在旁边的树干上,抬头望一会儿高飞的风筝,然后一个人坐在马扎上沐浴阳光,享受风筝飞起的快乐。
周围路过的人,都会边走路边抬头望一望,那风筝飞的好高啊!仿佛要冲破高楼要飞向更远的地方。
我瞧见过老爷爷好多回,都是一人、一马扎、一风筝,不管季节,只要微风起了,他的风筝就在天上飞着。仿佛看到天上飞舞的风筝就是看到了放风筝的老爷爷。
这让我好奇放风筝的老爷爷为啥喜欢放风筝?风筝于我们的内心又有多少情愫?
其实风筝,古时称为「鹞」,北方谓「鸢」。大多数的人认为风筝起源于中国,而后广传于全世界。而放风筝的人大都是年轻人或者小孩子,情侣喜欢放风筝表达浓情蜜意,大人喜欢带着孩子去捕捉春天的暖意。但不论季节放风筝的,仅有老爷爷一个。
从风筝创造发展的实际情况来说,中国最早出现的风筝是用木材作的。春秋战国时,东周哲人墨翟(公元前478-392年),曾费时三年,以木制木鸢,飞升天空。墨子在鲁山(今山东潍坊境内),「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这是说墨子研究试制了三年,终于用木板制成了一只木鸟,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墨子制造的这只「木鹞」(或「木鸢」)就是中国最早的风筝,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风筝。(约纪元前300年左右),距今已有二千四百年。
直至东汉期间,蔡伦发明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称为「纸鸢」。因此可以推断,中国风筝已有两千年以上历史。这是我在资料中了解到的风筝。
我接触风筝是在小时候,那时候玩具少,风筝是80后90后童年时代的玩具和记忆。一到春天,风筝比赛就会让大家突发奇想。怎么做一个大风筝,又如何飞的更高,这其中不难看出风筝对童年留下的印象。
随着时代的变迁放风筝的人还有,可老爷爷这样坚持放风筝的人不多了。放风筝的乐趣也渐渐少了,我们有工作要忙,我们有太多琐事缠身。只能待在几平米的小房间里,对着电脑不停地打字,对着电话不停地讲。这样的生活气息已经勒紧了我们的喉咙,让我们忘记了我们还可以走出去,去呼吸新鲜空气。
其实我们也可以走出去,在空闲的时候什么都不做,学习一下放风筝的老爷爷,在蔚蓝天空下,任由风筝摇摆,简单的沐浴阳光,望一望深邃而高远的天空,感受自然时光,让心灵得到片刻的歇息。
如今我喜欢上了老爷爷手中放飞的风筝,因为它无忧无虑,自由自在,想飞了就在老爷爷手上飞一会儿,不想飞了就像鸟飞倦要归林,似找到家的温暖。
有人说,放风筝就是为了锻炼身体或者治疗颈椎病,可我相信老爷爷的风筝上肯定寄托着什么,才能让他不管寒来暑往的一人、一马扎、一风筝的坚持着。
(无戒备注:无戒365天极限挑战日更营 写作训练第6天,因为今天夜班,就不能及时听到365日更营里无戒老师和小伙伴们的声音。所以提前更文,以鼓励自己和大家,加油!从身边开始写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