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故事可以说贯穿了每一个孩子的童年。相信有不少人的童年都是在《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灰姑娘》《拇指公主》等童话故事中,幻想奇幻的童话世界,想象自己也将探险,也会魔法,最后收获真善美的感动的。
不过,长大后再读同样的童话故事,和年幼时的感觉截然不同。比如,小时候最憧憬的便是主人公们克服重重困难,“王子和公主最后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而现在却开始嗤之以鼻,觉得童话果然是童话,太天真。
是我们太天真,还是童话太天真呢?在《公主变成猫:如何激发你的潜意识力量?》一书中,作者玛丽-路薏斯·冯·法兰兹在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基础上,重新解读了童话故事背后的象征和隐喻,读这本书,你会以一种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童话,认识童话。
《公主变成猫》的故事线
我们先来看一下《公主变成猫》到底想要解读的是一个怎样的童话故事。
这是罗马尼亚的一个民间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对,你没看错,和所有的童话故事开头一样,它将人们拉回到一个无法触及的时空。
故事中有两个王国,这是两条比较明晰的故事线。
其中一个王国的国王和王后很不快乐,因为他们没有孩子,国王狠心把王后送上了航船,让她去探险。王后来到圣母的领地,偷吃了她的金苹果,受到了诅咒——虽然怀上了孕,却悲剧的是,她的女儿会在17岁的时候变成一只猫。
这个猫女就是故事的女主人公,她有着耀眼的美貌,也承受了“不能承受之轻”。
而另一个王国只有国王和三个王子,王后去世后,国王消沉酗酒,不理世事。他把儿子们赶出王宫,让他们寻找世界上最轻最薄的亚麻布,寻找最漂亮的老婆,来决定谁继承王位。
而其中的小王子便是我们故事的男主人公。
这两条故事线在小王子遵从父王的命令,在寻觅探险的路上,来到猫女所在的宫殿,二者产生了交集。
一个是被诅咒变成猫的公主,一个是英俊帅气的小王子,两个人跨越了种族的障碍,日久生情。
到这里,如果你以为“王子和公主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那就太简单了。正如《美女与野兽》的故事一样,野兽最终的归宿是变回人类,猫女也是。
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冒险,王子在猫女的央求下,割下了她的尾巴和头颅,使她最后还原了人形。
心理学与童话的碰撞
这个童话故事的叙述框架看起来是那么普通,不过在冯·法兰兹眼里,它背后却暗藏着很多象征和隐喻。
首先,阴性特质与阳性特质统一的必然。
两个不一样的王国,一个没有子女,一个没有妻子,分别代表了不能孕育的阴性特质和缺乏滋养的阳性特质。荣格分析心理认为,阴性特质和阳性特质不可能长久单独地存在,他们需要通过“婚合”或是“战争”达到最后的结合和统一,这也预示着两个王国的未来走向。
其次,童话中每一个事物都含有隐喻和象征。
比如王后不孕心情郁闷,想要去散步,国王为她造了一艘世界上最美丽的船。并对妻子说:“亲爱的,船已经可以使用了,你明天就启程吧……如果你回来时没有怀孕,就不可再留在我身边,也不可再出现在我面前。”
国王的这番话就隐喻了夫妻二人的关系其实并不和谐,妻子想要散步,国王却造船让她远行。而远行的工具——船也有很多象征,其中最明显的是,它有“灵启特质”,能够载人趟过无意识的水域。
又比如王子在寻找亚麻布的路上,遇到了闪电和暴雨,它们分别象征了两级冲突与冲突化解;王子饿得头晕眼花,看到了猫女宫殿门前的“肉”,象征了无意识受到躯体的欲望挑动等等。
最后,将童话故事中的不合理情节合理化。
比如,猫女回归人形后,怂恿小王子回家,在回家前她已预知危险并明确告诉小王子,要小心他的哥哥们可能对他图谋不轨。又比如,在国王对她色由心起的时候,猫女还鼓励王子去打猎。这些让人咋舌的情节看似不合理,却都是为了故事的推进作铺垫,为了新旧意识更迭打基础。
可见,童话故事远没有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通过学习冯·法兰兹所使用的“扩大法”和“比较法”,解读童话背后的弦外之音,童话以另一种面貌呈现。
忘年结缘的师徒情谊
冯·法兰兹是公认的、荣格分析心理学最杰出的继承者,尤其是她对童话的心理学解读,得到了荣格的巨大肯定。
1933年,年仅18岁的冯·法兰兹第一次遇到了已58岁的荣格,并决心追随他学习心理分析。她利用自己大学主修的古希腊文和拉丁文能力,帮助荣格翻译典籍,从而长期在这个大师身边学习钻研分析心理学。
此外,在推广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基础上,她还另辟蹊径,把荣格分析心理学原本在神话领域的集体无意识分析,以童话为材料,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童话与心理学分析解读。
她相信,“童话故事则必有一个叙述者(一个意识自我),在那讲述原型在无意识中互相共舞的情景”,而故事中唯一的意识自我便是故事叙述者本身。
同样的,读故事的我们,也跟随着叙述者的意识共舞,只是很难不把自我的心理和经验投射到故事上面,在学习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让这种投射尽可能客观,从而剖开故事背后的隐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