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观看了电影《嫌疑人x的献身》,并对照阅读了原著,在惊叹案情出乎意料的同时,还从细节中发现了一些案情之外的精彩。
01.故事本身才是最大的“盲点”题。
“看起来像是几何问题,其实是函数问题”,相信剧(书)中的“盲点”题给每个人都留下了深刻印象。特别是借物理专家之口阐述的案情真相,更是准确命中了观众的“盲点”,凶手还是那个凶手,可受害者已经移位,警察不过是带着观众一起跳了男主挖的“坑”。
你以为这个结局就是最大的“盲点”吗?其实不然,整个故事情节才是最大的“盲点”。故事故意强调,男主是少有的数学天才,对手戏的男二号是知名物理专家,整个情节都是在二人的智谋和推理下演绎出来的。当你被二人强大周密的推理吸引时,自然而然地认为这是一道常人难以企及的理性推理题,这时你已经陷入了作者为你设计的“盲点”。
无论电影还是原著,其实根本没有高能的数学逻辑和物理原理(电影中的定向声波系统在原著中是没有的,即便在电影里也不是主体案情的必须),通篇都是物理专家对数学天才性格和行为方式的分析,真正的“局”根本就是一道人性判断题。
比如:
物理专家在没有任何发现的时候就断言,男主(数学天才)如果介入案件,一定是在人死之后,否则他不会采取这种“蠢办法”。
从男主一句“你看起来永远都这么年轻…”,发现了男主的异常,做出男主可能涉案的假设,并开始暗中调查。
根据男主性格特点,提出“只要合乎逻辑,就算再怎么残酷的事他也做得出来”,简直就直指案情真相。
甚至最终的结论都是根据男主的性格和行为方式猜测的,根本不足以成为“呈堂证供”,只能让女主出来自首圆场。
02.内向理工男的正确打开方式。
《嫌疑人x的献身》把理工男的两种极端演绎的淋漓尽致。
一种外向开朗,如故事中的物理专家般长袖善舞,这种人无疑是人群中的焦点,他们在外是精英,在家是合格“情人”,情商高、懂浪漫、会来事儿,女人们遇到这样的男神,除了担心“劈腿”外,似乎剩下的只有让人羡慕嫉妒恨了。
另一种内向沉默不善交际,如故事中的“数学天才”,他们智商高、情商低,猜不透也不关心别人的感受,孤独地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也往往被别人忽略。这样的人,即便和女神机缘巧合碰到了一起,大多也会沦为埋怨发泄的对象。最终,女神不得不感叹遇人不淑,当初瞎了眼,恨不得弃如弊履。其实女神只是没找到内向理工男的正确打开方式。
东野圭吾用“献身”这种极端的套路,把一个内向理工男侧面劈开,让大家看到他们有血有肉的内在灵魂。并非没有感情,并非不在乎女神的感受,只不过一腔热血都封印在了孤独的外壳之下。他们内心酝酿着的情感洪流,执着、强烈、专一、不求回报,可以为之付出一切。如故事中数学天才义无反顾的献身一样,开局就不是设法解除女主的嫌疑,因为担心最终会露出蛛丝马迹。而是绝决彻底地把自己置之死地,让自己天衣无缝的“替代”,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甚至不给自己反悔和失误的机会。最后的自白“如果你过得不幸福,我的行为将会完全成为徒劳”,充分诠释了内向理工男的浓烈情感。
举个例子,王崇阳遇到了不懂打开方式的林朝英,最终双双孤老;郭靖遇到了掌握使用指南的黄蓉,一切都不一样了。东野圭吾正是通过这个故事,告诉广大女神,掌握内向理工男的正确打开方式是多么重要。
03.一个本不该出现的“NPC”。
看完电影又读了原著,我恍然发现故事中竟然出现了一个本不该出现的“NPC”。如果没有他,这个故事或许才是真实的。他就是与男主惺惺相惜的对手——物理专家。
或许有人认为物理专家是不可或缺的男二号,他与男主的对手戏是推动剧情的关键。但深入对照原著和电影,你就会发现,这个人物根本是作者故意加上去的。
这么说吧,故事中出现单纯的物理专家或破案高手都很正常,悬疑推理也需要这样的对手戏。但本故事中出现的这个对手却非常特殊,不仅是推理高手、破案专家,还是和男主熟识的理工科专家,对男主的性格和行为方式了如指掌,纵然巧合,都显得有点过分。按照故事情节,男主构建了“完美犯罪”,所有证据都进行了有效处理,正常侦办已经无法抵达最终真相,无论是什么专家都不行。
假设没有这个巧合人物,真相将永远消失在男主的脑子里,所有读者和观众都会和女主一样永远沉浸在自己的猜测中,故事或许是另外一种结局。
但是故事最终需要一个正义的结局,观众和读者需要真相大白。于是,作者贴心的安排了这样一个“NPC”,帮助大家发现背后惊心动魄的真相。但最终仍然只是推测,没有任何有效证据,案情真的大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