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诗词】
许多古诗词,有以诗名,有以句名,自然也有许多整首诗与其中句皆名的。
比如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贾岛的“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杜甫的“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李清照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些句子的名气,其传播和引用范围,肯定是大于其出处的。
除了这些诗句的传播与引用更方便之外,主要还是因为这些诗句即明白晓畅,又耐人寻味,成就了其“经典”的功能。再比如张继的那首尽人皆知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在苏州西郊。寒山寺,唐初诗僧寒山住此,故名。此寺于枫桥西一里处,始建于梁。
深秋之夜,诗人泊舟枫桥,是因为他正经历着满心满腹的旅“愁”吧?“眠”而不能入睡一一“愁眠”者目送月落,耳闻乌啼,身感霜华落落…而与“愁眠”者对而为伴的,只有几树江枫,数点渔火。
这一切,不更添旅“愁"么?好容易熬过前半夜,也许刚有睡意,而寒山寺的钟声,又飘进船舱… …杜甫《遣怀》诗有“愁眼看霜露”句,而这里的“愁眠",想想,也正是此诗的核心词语。
第三句,交待了“钟声”的来源。是浪费笔墨么?非也。“姑苏”,是留有吴、越兴亡史迹的文化名城;“寒山寺”,是南朝古刹,寒山、拾得两位诗僧曾住锡于此。
“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于万籁俱寂的子夜,飘到客船,荡漾着历史的回音,洋溢着诗情禅意,怎能不动人遐思?
此诗不仅在国内传诵,且远播日本,妇儒皆知。寒山寺也因此名扬海外,游人纷至,其艺术魅力,还用得着多说么?至于欧阳修于《六一诗话》中谓此诗后二句:“句则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后人辩论颇多,已成诗坛公案。
自六朝以来,佛寺多夜半鸣钟。张继此诗一传,寒山寺夜半钟声,尤令人神往…… 这夜半的钟声,千百年来,余音缭绕,让人回味不已。
我想至少我们应该明白:这是寺钟,而非他者。我的一位佛学上很有造诣的朋友说:“换一个角度来读此诗,会读出不一样的阔大境界。秋本无心,便无了愁;寒山、拾得,若闻得他们笃笃的足音,也许会多了几分自在欢喜……”
这苍茫世界,“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客居他乡,漂泊无定,孤愁难寐之际,有寺钟传来,并且是夜半子时一一旧已去,新将生,能无警醒乎?大约,张继闻钟之后,睡得更踏实了,连梦也无。
这就是一个诗句皆传的例子。
写到这,我忽然想起我一位大学里教书,而本不在诗这一行的朋友。有一天他忽然对我说:“我要学写古诗词,让我的诗,哪怕几个句子,几副联语,流芳百世…”
诗友们,可不要妄自菲薄哟…
2021.3.4.辛丑正廿一